我們都知道,在人際交往中,說話是一項很重要的能力。
話說得好,你的第一印象就建立得好,接下來的事情就會更順遂;反之,話說得不好,那麼大家都很容易不歡而散,後會無期了。
所以,與人相處的時候,會說話的人比不會說話的人,就更能夠打造良好的關係,讓雙方朝著良心的方向發展。
問題是,怎麼才能夠讓自己變得會說話呢?
其實,跟別人聊天,我們未必要讓自己做到長篇大論、侃侃而談那樣,有時候只要你能夠說好其中的一兩句話,交往的基調就可以建立起來了。
以下分享的4件事,只要你能夠做到,“會說話”就能成為你的個人形象了。
談吐要優雅,禮節要到位
俗話說:“嗔拳不打笑面”。
人與人的交往,只要你展現出來的態度是和善、禮貌的,那麼即便你偶爾說錯一兩句話,別人也不會放在心裡,因為他們知道你是無心的。
所謂“談吐優雅”,就是不要不加節制地說話,要顧及別人的顏面,說話不能過火。
而且,即便是笑,也不要好像抖音上的影片配音那種笑,相信我,現實生活中你這麼笑,朋友會覺得你瘋掉的。
所以,一舉一動都要給人很有修養的感覺,說話不慌不忙,讓人如沐春風。
其次,說話不要忽略禮節,最好要做到基本的禮貌。我身邊接觸到那些“位高權重”的人,去餐廳吃飯,服務員收走沒用的碗碟,他們也會說一聲“謝謝”。
你會感覺到,跟他們聊天很舒服,而且不是那種“假正經”的客套,而是發自內心的和善和有涵養。
因此,平時我們練習談話技巧的時候,千萬不要忽略談吐的優雅和禮節。例如初次交談時的問候,一定要重視,這樣才能夠給對方留下良好的印象。
跟同輩的人,打招呼一句“您好”就夠了。想要輕鬆詼諧一些,可以加個“小”字,這樣就會顯得更親切。
但對於在職場中有頭有臉的人,最好要結合對方的職位去打招呼,如“張導”、“李總”、“陳教授”等。
當然,現在一般都會稱那些有地位的人為“老師”。如果是德高望重的長者,最好要說“您老人家好”,以示敬意。
如果適逢節假日,說一聲節日好也是不錯的。不管你是找人還是有事諮詢別人,如果應有的禮節都做不好,接下來還談什麼呢?
遠離隱私和敏感的話題
除非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否則跟別人聊天,有兩種話題最好不要觸及,就是對方的隱私和敏感的話題。
我當年在香港讀書的時候,大概2010年左右,雖然還沒有“港D”這種現象,但是對內地的政府和制度的誹議聲卻時有聽聞。
我認識的一些香港同學和朋友,他們的為人真的很好,對人很仗義,但他們對於內地卻有一種不知道哪裡來的偏見,經常會拿內地一些不好的現象開玩笑。
儘管這些事情真的存在(他們以當時深圳的遭遇為樣本,畢竟他們所謂的“回大陸”,只是回到深圳這個地方而已),但不能以便概全,認為全中國都是這樣吧!所以有時跟他們解釋,他們接受還好,不接受真的很容易讓彼此急眼的。
次數多了之後,我還是決定以後少談這些事情了,只有帶他們回來到內地不同的地方走一走,親眼見一見真實的情況,他們才會明白的。
所以從那時開始,我就知道有一些話題是不能隨便拿來聊的,否則很容易引發對立情況,尤其個人隱私、宗教信仰、政治傾向等。
我們在網上,尤其在微博看到各種“槓精”,就是因為在網上無所顧忌,可以說他們想說的任何話,所以才引發這麼多對立的情緒。
但在現實生活中,誰能夠這麼大膽呢?除非他不想跟別人有任何交往了。
例如明知道對方剛離婚,不安慰,卻還這麼說:“離婚你最好檢討一下自己啦,誰會無緣無故就離婚呢?”
問題是,對方需要你這種“建議”嗎?而且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是非對錯你這個外人就能夠完全瞭解到?
所以,沒必要的情況下,這些話題就不要說了,聊一聊風花雪月,聊一聊人情世態,說不定更好!
除非,你知道對方願意跟你談,或者你們有相同的政治傾向和宗教信仰,這樣就可以根據共同點構建話題。
看對方的情緒“下飯”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情緒。
很多時候,大家明明是針對同一件事交談,但在不同的情緒之下,可能就會導致不同的看法和結論。
例如,你跟一個剛被女朋友甩掉的朋友說,愛情是美好的,值得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追逐,別人只會當成傻子。
因此,一個會說話的人,往往也是察言觀色的高手,他會時刻注意到對方的情緒,並調整自己的交流方式以及節奏,從而獲得最好的交流效果。
相反,不顧及別人的情緒,只按照自己的想法,說出自己想說的話,這樣不僅是情商低,而且更是聊天的“定時炸彈”了。
例如你看到同事小雨不開心,一問之下,才知道對方昨天去朋友家玩,不小心打碎了對方的一個花瓶。朋友說不介意,但她不知道怎麼辦。
小雨看到你這麼“關心”她,她就把這個煩惱向你傾吐出來,沒想到你居然當起了“參謀”,噼裡啪啦地一頓講,說小雨這樣做不行,那麼做不好,認為朋友的原諒是表面的,她沒表示就是不懂做人。
原本小雨已經對這事非常內疚和擔憂了,被你這樣一說,就更加嚴重,差點哭了出來。
你覺得這樣做,會顯得自己很有智慧嗎?
其實,安慰別人時,想要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好不要用建議的方式,而是用徵求的方式。前者是直接地指指點點,後者則是一種提示。
對比一下這兩種說法:
A:“你這樣做就不對啦,打爛別人的花瓶,別人不介意,你也不能一走了之啊!就算別人嘴上說沒事,並不代表心裡沒事!你還真的這樣回家就算了?至少你要有點表示吧,你會不會做人啊!買點禮物去補償對方也行啊!”
B:“其實我覺得,對方嘴上雖然說是不介意,但人嘛,心裡多多少少都會有點介意的。你這樣一走了之,沒有任何表示,可能真的不太好。如果你能夠買個禮物去補償對方,或者請對方吃飯之類的,說不定會更好!你認為呢?”
後者就是把你的意見,用一種“徵求”的方式說出來,聽起來就不是把意見強求給別人,而是“徵求”別人,你的意見或許會幫到她。
當然,凡是都有例外。除非對方真的“孺子不可教也”,你再好好說話也沒用,這時就需要強硬建議,羅列後果,讓對方知道利弊。
而這,不是另一種“看情緒下飯”的表達方式嗎?
懂得應對話題,不尬聊
會說話的人,並不是說不會遇到尷尬,而是遇到尷尬,也懂得怎麼去應對。
尤其聊天的時候,聊什麼樣的話題,真的會決定彼此關係的走向。一旦你沒話找話,不適合的話題都拿來聊,就很容易引發尷尬,讓彼此出現不好的感受。
例如有些男生跟女生聊天,直接就來一句:“你要出來吃飯嗎?要的話,我現在開賓士過去接你!”或者“我有三套房子,你做我女朋友吧!”
這句話,就表現出你需要被對方認可的強烈需求感,即便你真的這麼“富有”,對方也很難被你吸引到,畢竟“富有”的人,不止你一個。
反過來,有些女生也有可能會問男生一些“過火”的問題。如:“連李雲迪這樣的人都去嫖娼了,你們男人是不是真的很喜歡去嫖啊?”
這時就需要考驗你的應對能力了,你可以複製對方的邏輯回應道:“你這個問題,相當於我們男人問,你們女生是不是都喜歡不勞而獲的拜金這樣!”
或者也可以類比回答:“你們女生應該都喜歡買不同的好看的包包,喜歡穿漂亮的衣服吧!但你們女生會不會這樣敗家去購物,跟你們自身的思想和習慣有關。我們男生也是一樣。”
這就說明,會說話的人,會根據對方的問話,有針對性地調整自己的說話方式。
否則,你很容易會被對方的“說話氣場”,壓得自己好像小弟一樣,不是阿諛奉承,就是說的唯唯諾諾,失去了交談的平等姿態。
那怎麼提升自己這種應對能力呢?
1,學習一些邏輯方面的技巧;
基本上應對能力,跟邏輯思維息息相關的;當你知道怎麼運用邏輯構建話語,自然也懂得如何跳出邏輯,用創新的方式構建話語。
2,回顧自己說得不好的情況;
回想你之前說得不好,而造成尷尬氣氛的情況,想一想,為什麼你的說法會讓大家感到尷尬,怎麼調整呢?然後思考如何用新的方式去應對,積累經驗,下次再用。
3,多觀察或模仿別人的說話方式;
透過觀察和模仿別人的應對方式,學習他們的思維,那麼當你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就可以複製這種思考,構建屬於自己的回答。
一句話,就是多聽、多學、多說,讓自己變成一個會說話的人,也不是什麼難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