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Zua老
----------------
這兩年去過故宮的人都說故宮和以前不大一樣了,雖然每個週末的門票都會一如既往地早早賣完,但寬闊的太和殿廣場上很難再見到擺拍的年輕人了。
但再往裡走走,你就會發現一群群的年輕人在沒有名字的硃紅門前面壁思過。
為什麼?
幾乎每個北漂都去過兩次故宮,第一次是剛來北京時別人陪著去,第二次以後都是陪別人。故宮能參觀的地方連門框都被磨圓了,但故宮那40%不開放的區域,卻像塞壬的歌聲一樣吸引著每一個標新立異的青年趴在門口完成一次窺視。
去故宮拍門縫的人信奉這樣的哲學:門裡面的才是紫禁城,門外面的叫故宮博物院。
因為故宮緊鎖的大門實在太多,挑選最好的門縫成了一門學問。每個人都幻想能拍出抖音上那種“寂寞鎖清秋”之感,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如此幸運。
除了一些已經成為網紅的走廊之外,大部分未經探查的門縫都只能拍到無聊的石板路。
老手們都會仔細觀察那些蹲完了門縫的人的表情和動作。如果他們對著手機露出笑容,並且站在原地就開始修圖,那這個門縫準沒錯。而更多沒有經驗的新人還是願意相信,排隊多的門縫後面一般都有好東西,隊伍就這樣越變越長。
這種現象被稱為“故宮門縫效應”。排隊的時間越久,人們就會對門後的東西傾注越多情感。
儘管最終門縫裡只是一些年久失修、顏色斑駁的牆皮和門框,但加上想象力的濾鏡之後,人們還是覺得比故宮精心修復的紅牆好看得多。
拍緊鎖的未開放區域還能解釋成是因為窺探欲,但對於喜歡從門縫裡偷拍最大的開放區域太和殿廣場的行為,很多人都十分不解。
為什麼在太和門前,每天有上萬人願意花3個小時排隊,拍一張和之前9999個人一樣的照片呢?
12年前的《北京歡迎你》似乎能解釋大家的疑惑,因為近代歷史裡,除了這首宣傳曲和溥儀之外,沒人能從太和門進入故宮。清朝大臣們都不敢趴在這裡偷窺太和殿,你卻能。
深諳故宮門縫美景的人,把這種行為帶到了每一個帶縫的景點,從北京故宮拍到瀋陽故宮,從長城拍到清東陵。
如果你走在大街上突然開始看天,幾秒鐘後你身邊就會有一群人一起看。和這種情況類似,“故宮門縫效應”也會出現在故宮的每一個角落,絕不僅限於門縫。
對於追求個性的年輕人來說,被導遊牽引鏡頭是20世紀的蠢事,他們會想方設法地找到自己的角度。
網上一直流傳著關於每天早晨搶在人流前跑進故宮拍照的攻略。如果你會百米衝刺,你拍到的故宮就是空無一人的。
也有聰明人想出了更輕鬆的辦法:他們可以舒舒服服地睡一天,下午四點再進故宮,然後在落日餘暉中拍下空蕩蕩的太和殿廣場。
所有這一切努力,其實都是為了同一個目的:拍一個只屬於你自己的故宮。
北京是一個充滿秘密的城市,你的視線總會被阻擋,也幾乎沒有什麼東西是真正屬於你的。但相對於其他連門縫都沒有的地方,故宮的那些門雖然拒絕了你,至少還偷偷展示出來了一部分。
不過話說回來,從眾也好,幻想也罷,年輕人們拍故宮門縫這件事沒什麼可嘲諷的。畢竟,每個在門縫前的隊伍都給了這座古城足夠的尊重。而每個藏在手機裡的門縫,也都是我們和故宮之間,心照不宣的秘密。■(微信公眾號“公路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