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不教,父之過”出自宋代王應麟著的《三字經》,這篇文章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是非鮮明,幾乎是每一個嬰幼兒的啟蒙讀物。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來啦!!!“養不教,父之過”不再單單是道德層面的問題,而是法律對父母規定的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頒佈
最近在一個寶媽群裡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媽媽一直獨自帶四個多月的小嬰兒,在生理和心理上長期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導致人特別疲憊,精神瀕臨崩潰的邊緣。終於有一天嬰兒的哭鬧變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她情緒崩潰了,負能量如同決堤的洪水傾瀉而來,他衝小嬰兒大喊了,接下來,小嬰兒一看到她就不停地哭,她急得團團轉,在群裡求助這種情況該怎麼辦?
嬰兒雖然小,但是他能非常好的感知身邊人的情緒
一些剛孵化出來不久的幼鳥和剛生下來的哺乳動物學著認識並跟隨著它們所見到的第一個移動的物體,通常是它們的母親,這就是印隨行為。印隨行為是一種生物本能,如同吮吸反射一樣與生俱來。其實不光是雞鴨鵝,動物都有這種模仿能力,人也是一樣,在狼群中長大的孩子不會兩腳走路,行為舉止跟狼相似。
印隨行為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開端,關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和家庭的幸福安寧,也關乎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穩定。人之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有形無形中潛移默化地對孩子產生影響。“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根據社會行為學家的跟蹤實驗,絕大部分情況,父母性格溫和,家庭幸福,孩子更加自信開朗;父母性格急躁,父母離異,孩子更加自卑孤僻。兩種性格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對社會和國家反饋的作用是完全兩種相反的作用力。
在古代的名門望族,在族群內部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風格,有的是政治觀念,有的是個人信仰,有的是書香傳家,有的是崇兵尚武,並據此影響家族子孫後代的一言一行。這就是家風的具象化表現。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曾經在網路上非常火的《曾國藩家書》、《朱子家訓》等。
曾國藩家書
家庭作為生命延續的基本單元,伴隨了孩子的出生,成長,成才等方方面面,其中教育也是伴隨著孩子出生就開始了,父母的人生觀,價值觀雖然未完全形成像家書,家訓等具體的材料,但是風格確實是時時刻刻都存在的。孟母三遷,崇學尚禮,才能培養出一代亞聖。
孟母三遷,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道關口
現在透過立法,舉全社會的力量和資源,實現家庭教育由以家規、家訓、家書為載體的傳統模式,向以法治為引領和驅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要內容、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新模式迭代升級,將家庭教育由傳統“家事”上升為新時代的重要“國事”。國家民族強大的根基在青少年的教育,少年強則國強。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初為人父母,願全社會共同為下一代人撐起一片成長成才的廣袤天空。則孩子們幸甚,國家民族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