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機:2021款14寸 M1 Max,10核CPU+32 核GPU,32G LPDDR5統一記憶體,1TB 硬碟,14.2寸 ProMotion Liquid XDR 3024*1964, 24999元
舊機:2019款高配i9-9880H (2.3G可Turbo Boost至5G)+16G DDR4記憶體+1TB硬碟+5500M 8GB 顯示卡,16寸 3072*1920,首發購買約23xxx元
新機配置思路
19年主力機16寸MBP,2kg的重量頻繁移動已經有點負擔,看到這次16.2寸高達2.2kg的重量便毫不猶豫選擇了14寸。本代MBP大小兩款都可以配置到頂,除螢幕尺寸、續航外沒有本質區別(下文詳述:散熱幾乎完全沒差別,實測我的14寸滿負載風扇都不會全速,所以不同於過去的Intel時代MBP都會過熱而降速),並不會為了便攜性犧牲效能。最終選擇 14 寸小鋼炮:16寸滿配 99.9%的效能,減600 克重量,在固定地點工作時外接鍵盤觸控板顯示器,很完美。至於顏色:過去滿世界都是銀的我用灰,現在滿世界都用灰色我用銀
跑分
Geekbench 5 CPU快了83%,GPU快了150% (實際Geekbench的Metal/OpenCL太過簡單無法真實反應M1 Max實力 效能提升還要更大 )
2021 14” M1 MAX: 單核1768,多核12418, OpenCL 61111, Metal 68951
2019 16” i9+5500M: 單核1123, 多核6804, OpenCL 29296, Metal 27646
以下專案耗時較長 只跑了M1 Max, 舊機未測試
Cinebench多核12290 單核1526:橫向對比單核幾乎是吊打一切的存在,甚至超越絕大多數Intel/AMD桌面級CPU,別忘了這是不到30W的移動U;多核秒一切筆記本級別CPU,遜於動輒十幾二十核起步的工作站和伺服器級別。
Engine Heaven Benchmark 4.0: 70.4 fps, 1772分 (詳細配置見附件截圖)
遊戲測試對比
先說結論:不要一提Macbook就說玩不了遊戲。這代M1 Max 32核的GPU很能打 理論效能介於3070和3080之間,原生arm64最佳化過的遊戲非常完美,intel版的macOS遊戲在rosetta 2 轉譯下也近乎完美(會有20-30%效能損失但依然流暢)。效能已經不是瓶頸,目前Mac遊戲最大的問題是相容性:由於M1無法bootcamp跑Windows,Windows大作只能Parallels跑arm版Windows(arm虛擬成arm版Windows環境,Windows內在x86轉譯arm兩次效能損失)或者CorssOver(1層轉譯效能損失少,但相容性略差)。那麼為什麼非要用2萬多的MBP遊戲呢?總移動,輕度娛樂,不想帶兩部機器 (主要任性)。可以預見的是未來2-3年由於Apple Silicon的強大會吸引一些大作移植過來,但短期內重度遊戲玩家依然只能選擇Windows PC或主機。
魔獸世界
魔獸世界9.0, 懷舊服TBC和永久60級 都已原生支援arm 64,很完美!測試懷舊服TBC:本人已AFK,號還是60級無法進行70團本實戰測試。某大服下午暴風銀行噴泉處 畫面內幾十人。站樁5分鐘目測平均fps。所有特效拉滿:10檔畫質,抗鋸齒拉滿 MSAA4x, 垂直同步關閉,高階選項裡的三倍緩衝,重新取樣品質,後置抗鋸齒等一切的一切都拉到最高,能開全開能拉滿的特效滿到不能再滿。
兩部機器特效和配置完全一樣,雖然顯示屏尺寸不同但新一代PPI提高了 14.2 寸3024*1964 vs 16寸3072*1920,實際都是5.9M畫素,此測試比較公平。
舊機100%解析度3584x2240,平均40fps
舊機50%解析度1792x1120,平均100 fps
兩種解析度都是立刻風扇滿速5500+ 吵得像飛機 CPU溫度90+ GPU佔用一直100%
新機100%解析度3024x1964,平均105fps,風扇4500轉速 可聽見但是不吵 CPU溫度最高90 GPU佔用100%
新機50%解析度1680x1091,平均190 fps,風扇3000-3500轉 基本聽不到 CPU溫度80多 GPU 佔用80%
100%解析度下提升163%,50%解析度下提升90%
古墓麗影Rise of the Tomb Raider
此遊戲並未推出原生arm版,是用intel版加rosetta 2 轉譯會有效能損失
解析度都是1440*900, 關閉垂直同步,畫質High,採用內建benchmark跑分
新機126fps CPU90多度,風扇轉速3000+,微微聽到但是不吵
舊機70fps 依然風扇全程滿速極吵
提升80%
遊戲小結:魔獸極致特效開50%解析度1680*1091最高負載的情況下也有190,團本就算對摺也有95,而且有極大提升潛力,關掉或者調低一些肉眼看不出的陰影和鋸齒效果,可輕鬆團本120fps+,配合Pro Motion 120hz實現絲滑的高刷。原生ARM最佳化的遊戲很完美 (暴雪系 馬上還有博德之門3等大作)Intel的Mac版遊戲玩起來較高畫質也很流暢,但Windows-only的遊戲不推薦:無論Parallels還是CrossOver都不算完美。遊戲來說CPU效能是過剩的,最高佔用率50%都不到,但GPU成為瓶頸,即便32核的M1 MAX (比M1的8核提升4倍!)也經常100%佔用。如果有遊戲或者影片渲染需求,推薦上M1 MAX,32/24核比14/16核的提升相當大。
聲音觀感
過去我們習慣了只有16寸才有最好的音質 13寸受體積所限喇叭不如16寸。找相同音軌,16和14寸並肩仔細聽,音質基本一致(老款的16寸就是筆記本音質的天花板 已然極強悍了)。而蘋果宣傳21款比過去音質有很大提升,我的結論是:這一代音質是整體提升一大截的,新16寸會比上一代16寸有明顯增強,14寸也比過去的13寸強很多。然而受限於體積,21年的14寸音質能達到19年的16寸水準,落後於21年的16寸。
功耗牆、溫度牆和High-power Mode
我下單時曾猶豫過:14寸的M1 Max和16寸的M1 Max效能是否一致?14寸是否會受限於體積和散熱效能很快遇到溫度牆降頻?14寸的96W電源,而16寸全系140W電源,是否兩者雖然同為M1 MAX但主頻和整體功耗有差別?為什麼16寸的M1 Pro是2.1kg, 而M1 Max 是2.2kg, 多的100克不可能是晶片的重量,一定是散熱方面有區別。那麼實際14寸的滿配能達到16寸滿配長時間持續效能的多少?我心理的預期是90%可接受,實測完全超出預期:14和16寸的M1 Max功耗、主頻完全一致,散熱有區別,但實用起來99.9%的情況無法體現,14寸我連風扇100%輸出都沒遇到,完全不會降頻的。YouTube博主也有對比測試,實際上16和14的M1 Max各種跑分差別都在1%以內,算誤差了。
CPU設計功耗極值30W,實際能見到最多就是27左右;GPU設計功耗極值60W,也不會超過。這不像Intel的Turbo Boost在功耗和溫度允許前提下大幅度超頻。事實上你可以反著想理解,Intel CPU壓根就不是超頻,只是太熱太耗電,所以要降頻用,理論5G的CPU,實際幾秒都挺不到,要降到3G甚至更低。x86 CPU不是極值效能不行,是能耗比太差,極值瞬間遇到溫度牆:就像你的車能跑300,但輪胎只能抗住200,那你只能降速到200。而Apple Silicon得益於極佳的低功耗低發熱,完全不會出現降頻,從頭到尾都巔峰。兩天裡我能找到最大負荷的場景就是多核Cinebench (10核CPU 100%滿負載但GPU空閒)和遊戲(GPU 100%滿載但CPU不到50%),持續幾十分鐘也無法逼風扇滿速。某些專業使用者的特定場景,可能會出現CPU和GPU同時100%且持續10分鐘以上滿載,這時很可能散熱就壓不住了不得不降頻。16寸的M1 Max 多出100克重量,就是因為加大了散熱片和散熱管(風扇沒區別),為了應對這種極端場景。
透過兩天來的觀察:此代MBP的散熱邏輯是靜音的優先順序高於溫控,也就是風扇比較“懶”,因為極佳的能耗比和散熱性(可以看到三面的出風口加大不少),風扇不需要那麼“猛”就能控制好溫度。實際會發現這樣的散熱邏輯: CPU 50度以下,風扇不動,安靜為第一優先順序。50度開始轉動,最低檔1200轉,安靜的室內你是完全聽不到的;大概70-80度左右會逐步加速到3000轉左右,此時只是很輕微的響。溫度繼續上到90度,風扇會維持在4000左右,此時能明顯聽見風扇聲音但絕對不吵,感官上蘋果應該對這一代風扇和風道做了靜音的最佳化,相同轉速也比前代明顯安靜。很抱歉,我沒有同時讓GPU和CPU都100%滿載的場景,兩天來4000轉就是我遇到的極限了,可以說這代的散熱深不見底,打幾小時遊戲你都逼不出極限。而風扇極限是左5779RPM,右6241RPM。我的所有場景裡,只能用到散熱不到70%的潛力 (幾十分鐘100% CPU的Cinebench和長時間GPU 100%滿載的遊戲)。可以說我這兩天來除了跑分和打遊戲,正常辦公風扇就永遠都是0,瀏覽器開上百個網頁它都不轉!!!
10核心CPU:1-2是效能核心,3-10是效能核心。日常電郵看網頁這種8個核心基本是空載,永遠都是1-2在做功而且一般都在一半以下。只有當前2個效能核心搞不定了後面8個大哥才介入。
此外,16寸的M1 Max macOS電源管理還有個High-Power Mode選項,16寸的M1 Pro和14寸都沒有。這個是幹啥用的呢?上述的CPU和GPU同時長時間滿載的極端情況,High-Power Mode會做兩個事情:1)OS層面任務排程,把某些系統程序優先順序降低,進一步壓榨算力給使用者當前任務 2)風扇策略變得更主動。這個High-Power Mode實際上對99.9%的人沒用,因為你不太容易遇到CPU/GPU長期100%的場景,即便遇到了:我們可以用TG Pro這類工具手動強制風扇一直100%。
購買建議及其他
Apple Silicon太驚豔,好奇明年40核心CPU+128核心GPU的滿配Mac Pro爆炸的效能(4個M1 Max!!!),期待後續4和3納米制程的M2/M2 Pro/M2 Max。
這代MBP美中不足:
1)留海這個問題,習慣就忘了,類似於iPhone。實在接受不了的,可以用Top Notch等工具來把工具欄黑化,和留海融為一體看不到。你別理解為”多了個留海“,應該理解為上邊框大幅減少你多了選單欄這個額外的顯示區域。期待未來做進來Face ID.
2)實際沒有變厚,但外觀上方方正正,看著視覺效果沒有前代MBP好看
3)Touch Bar我還是會用到一些的,這兩天稍微有點想念,應該可以很快克服。
購買建議:
80%的使用者,七八千的M1的MacBook Air就已經過剩,用3-5年沒問題。帶Touch Bar的2020款13寸M1 MBP,可以滿足更挑剔的使用者。換新機的話,14還是16寸要在便攜、重量、和可視面積自行取捨了,兩者續航和散熱都極好。追求極致效能的完全可以選擇滿配14寸,降頻完全不會出現,效能在99.9%的情況下不輸於16寸。不玩遊戲不渲染的使用者,M1 Pro足夠,否則加六千上M1 Max (不只加3000升級GPU,還要強制升級為32G記憶體)。
一些小工具:
iStats Menu感覺要廢了,M1適配不完整,甚至無法顯示風扇轉速,我目前使用TG Pro(溫度顯示和風扇控制)和開源的Stats(工具欄顯示系統狀態)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