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11月1日,在上海舉行的第四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式上,上海交大教授、圖靈獎得主發表《開放科學:科學傳播與人才培養》的演講。霍普克羅夫特指出,中國人才數量比美國多,但美國在研究型博士學位(phd)專案方面比中國強,原因在於中國本科生教育並沒有為研究型博士學位創造出足夠多的高質量申請人;目前中國的高校過於注重國際聲望,把研究經費和論文數量作為重要的衡量指標;現在中國高質量的本科生數量遠遠無法達到社會需求,應該更關注如何提高本科生的教學質量。
建世界一流大學,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夢想。近年來,我國大學在世界大學排行榜上的表現,可謂十分優異,清華大學在一個世界大學排行榜(泰晤士高等教育)的排名已經位列前10。但是,這能表明我國已有大學建成世界一流大學了嗎?
盯著世界一流大學的外在指標辦世界一流大學,而忘記了一流大學的根本是本科教育,這是我國大學建世界一流存在的最大誤區,其結果是,建成了一批“論文中的大學”,大學整體辦學導向遭遇質疑,這會離建設真正的世界一流越來越遠。
我國大學之所以在世界大學排行榜上的排名快速提升,這是因為三個因素。一是所謂世界大學排行榜,都是排行機構,根據自己選取的指標,給大學評分。為了讓不同國家、地區的大學,有可比性,因此選擇的指標,大多為外在指標,如發表論文、師生比、國際生比例、博士學位教師比例等。我國大學近年來就圍著這些指標辦學,尤其是強調教師發表論文,發表論文增多,排名也就提升了。
二是對於一些無法量化的指標,如大學聲譽,則採取調查打分制,這是可以運作的地方,為提升這方面的評分,我國一些大學還邀請排行機構考察學校,“商討”如何提高這方面的評分,由此提高大學排名。世界大學排行榜也發現最大的市場需求在中國,因此,注重“市場開拓”的排行榜的排行指標、資料都對中國大學很友好——誰喜歡把自己的名次排得靠後呢?
三是我國高校對大學排名情有獨鍾,總以大學排名提高多少,來評價學校辦學的進步。為了大學排名,學校甚至把排行指標直接分解到每個教師(甚至學生)身上,如要求在讀研究生在求學期間撰寫並發表論文,就與此緊密相關。據調查,我國有的高校,一半以上的論文,來自在讀研究生。
不僅大學如此熱衷排名,科研管理和評價體系,也對標大學排名指標。在經費配置方面,我國主要採取專案制,即由科研工作者申請專案,立項通過後獲得經費,由於評價指標關注獲得專案、經費,因此,只要獲得專案、經費,還沒有開展研究,就已經功成名就了,大家所見的是,不少大學教授,成為“超級業務員”,主要任務是獲得課題、專案,然後交給課題組的研究生、青年教師做。
在學術評價方面,發表論文是最為重要的指標,然而,以發表論文評價學術能力與學術貢獻,必然導致炮製、運作、買賣論文,一個簡單的事實是,一名研究者可以花錢請人寫論文,花版面費發表論文,只要論文是“原創”的,就難以被發現,可以作為研究人員的成果,也為大學排名提升做出貢獻。
如此一來,有多少大學教師會認真投入教學?可以說,我國所有本科院校的本科教育,都存在被邊緣化的嚴重問題,在研究型大學,教授們的精力都用在跑經費、專案、發表論文中,開展本科教育,不過是為了完成規定的工作量;在普通本科院校,學校也以申請專案、發表論文考核教師,加之辦學經費有限,本科教育質量可想而知。
沒有一流的本科教育,如何為高質量的研究生教育輸送人才,又如何全面提高科研質量,突破“卡脖子”難題?就是搞學術研究,當前的做法也是以傷害學術研究的未來,來成就所謂的辦學政績。
要讓大學回到踏踏實實做好本科教育,必須轉變發展高等教育的戰略思路,首先,不要再搞什麼行政工程、計劃,實踐表明,這些工程、計劃,除了刺激大學急功近利,追求外在辦學指標外,並沒有起到提高教育質量的作用。其次,不要再盯著排行榜辦大學,人才培養是大學的第一要務,不把培養人才作為核心任務,大學就什麼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