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雙減政策開始實施,不管是學校,還是家庭,是家長還是孩子,都對這些教育政策心存疑惑,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來改革。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於教育,從古至今都有說不完的話,道不完的理。
古有孔子、孟子、荀子這些偉人。今有蔡元培、陶行知、葉聖陶等教育家,這些教育家對於教育。都有著其獨到又優質的見解,讓我們追隨。
時代在變遷,教育一直在變化。今天的教育又該怎樣去堅持,怎樣去追尋其本質呢?
《教育的本質》這本書的作者陳錢林是全國知名校長,資深家庭教育專家。從事教育30多年,對教育生態整體十分了解。他說教育的本質是培育健全人格,重精神成長。
關注了最本質的核心素養,教育就會更有魅力。家庭教育如此,學校教育也是如此。
1、人格才是最核心的素養
作者說教育要關注核心素養,而人格是核心素養的核心。因此得出,教育的本質是培育健全的人格。
說了半天都是講人格,那麼,人格到底是什麼?作者陳錢林翻遍著作,找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人是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精神屬性的三位一體。
因此,作者原創了“健全人格”座標圖。
這個有健康屬性的自然人;美麗、成功屬性的社會人和智慧、幸福屬性的精神人組成的“健全人格”座標圖,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健康的人的人格。
這三種屬性的人,真是缺一不可,少了哪一個,都不能稱之為健康的人。也同樣的不能夠有一個幸福的人生。所以,怎麼樣去培養這個健全的人,真是學校、社會和家庭共同的責任。
2、尊重孩子獨立的“江湖”
有沒有看過一個笑話這麼說,一個媽媽問孩子,你是想學英語呢?還是想學語文呢?給你選擇的權利。
其實,根本沒得選,還不如直接就不選了。這麼問一句,也就是想假裝表示一下自己的民主而已了。
作者說,我們身為教育工作者,不是代替孩子發展,不是指導孩子發展,而是應該尊重孩子獨立的“江湖”,引領孩子幸福成長。
不管是對於家庭的教育者,還是學校的教育者,都能夠共同教育這個孩子的人格,那真是一件很棒的事情,讓孩子能夠學會獨立。讓他自己走,自己的人生路。
太多的孩子現在不去動腦,只會接受一切的外來事件。不加思索這些東西的正確與否,不願意去動腦。這樣迷失的人長大後,很容易變成空心人。
3、習慣是健全人格的根基
還記得那個名言警句嗎?我們從小念到大,估計又要念給我們的下一代了。
種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行為;種下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種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種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作者說,習慣是健康身體的根基,也是性格、情商、能力、健全人格的根基。曾有教育家把好習慣比喻為銀行存款,可以讓人一輩子享受利息。
有這樣一個說法,我們教育孩子,辛苦頭十八年,那麼剩下的就可以省心了。因為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人生,他自己去決定他的人生怎麼走。
而有的人,頭十八年省心得什麼都不管,只負責好吃喝,對於其他一概不管,而剩下的都是糟心的日子。
這麼一算,辛苦十八年還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情呢,而這十八年重要的不是別的,而是養成各種好習慣。健康習慣、做人習慣、學習習慣等等。
教育不是玩遊戲,可以有重來的機會,我們想要把孩子培養好,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教育的本質》,從根基抓起,培育出健全人格的人。而不要等到時間逝去,木已成舟,才來追悔莫及。
願你我的孩子,都能夠健全成長為有“健全人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