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文俊、通訊員殷娜、吳江龍)11月3日,在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由武漢大學主持完成的4項科技成果獲獎。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獲獎數量再創新高。此外,參與完成的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
測繪遙感資訊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德仁院士主持完成的“天空地遙感資料高精度智慧處理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該專案圍繞我國高分遙感系統“好用”和“用好”的目標,首創衛星遙感全球無地面控制高精度處理和資料探勘的理論與方法體系,打破空地遙感高精度定位定姿核心裝備和遙感資訊實時智慧服務系統核心技術封鎖,研製的地形勘測車首次參加國慶閱兵,實現高精度天空地遙感系統核心裝備和技術自主可控,為國產衛星遙感影像自給率從15%提高到85%以上做出重要貢獻,首次實現境外1:5萬無地面控制點測圖,推動了我國衛星遙感測圖從有控制到無控制的行業智慧化變革。
生命科學學院、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何光存教授主持的科研專案“水稻抗褐飛蝨基因的發掘與利用”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該專案針對水稻生產中褐飛蝨危害嚴重的重大需求,從稻種資源中發掘、克隆抗褐飛蝨基因,創制出高抗褐飛蝨優異新種質,建立了水稻抗褐飛蝨分子育種技術體系,解決了抗褐飛蝨育種關鍵技術難題。成果在全國得到了廣泛應用,實現了我國抗褐飛蝨育種的歷史性突破,為我國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分別是土木建築工程學院劉泉聲教授主持的科研專案“深部複合地層隧(巷)道TBM安全高效掘進控制關鍵技術”、測繪學院閆利教授主持的科研專案“釐米級型譜化移動測量裝備關鍵技術及規模化工程應用”。劉泉聲教授團隊的專案揭示了深部複合地層TBM高效破巖機理,提出了深部複合地層TBM可掘性評價方法,發展了深部複合地層TBM施工擠壓變形卡機、巖爆和突湧水等工程災害控制技術,建立了深部複合地層TBM系統適應性設計理論與評價決策系統。成果成功應用於水利、交通、礦山領域10餘項國家重點工程及首臺國產TBM和國產最大直徑TBM等裝備的系統設計,顯著提高了掘進效率,保障了工期和施工安全,整體提升了我國TBM裝備製造和掘進控制技術水平。閆利教授團隊的專案瞄準釐米級地理空間資訊的高時效獲取這一國家重大需求,攻克了移動測量裝備國產化製造與整合的核心技術,形成了適用於多樣應用需求的型譜化移動測量裝備及生產應用體系,並提出了我國新型地理空間資訊獲取與生產新模式,推動了我國測繪技術的升級轉型以及資訊化建設程序。成果在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中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並形成了規模化、產業化的多行業應用,實現了我國高階釐米級移動測量裝備從引進到輸出的重大轉變。
此外,動力與機械學院鄭懷副教授、李輝教授參與的科研專案“高密度高可靠電子封裝關鍵技術及成套工藝”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艾廷華教授、張翔副教授參與的科研專案“智慧化地圖綜合與多尺度級聯更新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