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交匯點訊 11月3日,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東南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專案《中國城鎮建築遺產多尺度保護理論、關鍵技術及應用》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這是我國建築學領域的第一項國家科技成果一等獎。該專案就全球共同面臨的城鎮建築遺產的多尺度連續、本體複雜廣泛和環境多樣的特性,如何進行整體和科學保護這一重大挑戰和技術難題提出了中國答案。
本次東南大學共有6個專案獲獎。其中,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科技大獎2項,除《中國城鎮建築遺產多尺度保護理論、關鍵技術及應用》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外,東南大學牽頭的另一專案《高壓智慧功率驅動晶片設計及製備的關鍵技術與應用》榮獲技術發明獎二等獎,該專案成果實現了我國高壓智慧功率驅動晶片從依賴進口到自主可控並服務全球的重要轉變。此外,東南大學參與專案獲獎4項,包括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各1項,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王建國院士牽頭的《中國城鎮建築遺產多尺度保護理論、關鍵技術及應用》專案,致力於解決當前全球城鎮建築遺產保護領域面臨的關鍵科學問題。專案由王建國院士和崔愷院士領銜,東南大學、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故宮博物院、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中國建築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浙江大學等七家單位共同完成。 《中國城鎮建築遺產多尺度保護理論、關鍵技術及應用》專案針對以往城鎮建築遺產保護與城鎮規劃建設分離等關鍵問題進行了全方位和多尺度的研究。專案團隊經過合作科技攻關,建立了一套較為整體系統、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基於城市-街區-建築遺產多尺度連續性的城鎮建築遺產保護理論和技術體系,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專案組首次揭示了城鎮建築遺產多尺度保護的內在機理,建立了城鎮建築遺產整體保護的理論模型,突破了城鎮建築遺產“多尺度”保護的關鍵技術瓶頸,建立了新舊共生的歷史城市與本土建築設計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專案很好地解決了城鎮建築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發展之間的關係,實現了歷史環境下本土建築設計的文化傳承和當代創新。 《中國城鎮建築遺產多尺度保護理論、關鍵技術及應用》相關成果在31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工程實踐中得到應用,涉及到300餘項城鎮建築遺產。專案曾助力中國城鎮建築遺產保護實現重大跨越,支撐了2項世界文化遺產的成功申報,並應用於北京、廣州、南京、杭州等16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43個世界文化遺產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8個歷史街區以及11個遺址保護建築專案。專案成果還應用於緬甸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國內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東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孫偉鋒教授牽頭的《高壓智慧功率驅動晶片設計及製備的關鍵技術與應用》專案,致力於解決高壓智慧功率驅動晶片設計與製備的核心技術難題。功率晶片是功率電子系統的“核芯”,廣泛應用於智慧製造、新能源交通、電力裝備、智慧家居等領域,是國家新基建部署和實施的底層保障與基礎支撐。當前全球功率半導體晶片市場規模超400億美元,其中中國佔比超1/3。從2009年起,孫偉鋒教授團隊圍繞技術難題深入開展理論研究。專案組還與無錫華潤上華科技有限公司、無錫芯朋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和無錫新潔能股份有限公司長期深度合作,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浮置襯底高低壓相容技術、低損耗功率器件技術、抗瞬時電衝擊智慧電路技術和高功率密度整合互聯技術等四方面取得系列創新發明,構建了高壓智慧功率驅動晶片設計與製備的技術體系,設計並製備了80餘款高壓智慧功率驅動晶片,被100餘家國內外公司採用。目前,研製的晶片已應用於“世界首條350 公里時速智慧高鐵—京張高鐵”空調系統,支援了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鐵發展。晶片還廣泛應用於新一代智慧電錶,在工業智慧電錶領域市場佔有率超過70%,打破了歐美公司在這一領域的壟斷,為我國智慧電網系統的戰略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晶片的失效率低於十萬分之一,在智慧生活家電領域累計銷售超16億顆,市場佔有率全國第一。 專案的成功推動了我國高壓智慧功率驅動晶片的發展,實現了從依賴進口到自主可控並服務全球的重要轉變。同時,在專案研發過程中,為國家培養了一批高層次積體電路專門人才,踐行了“政產學研用”發展模式。 據悉,東南大學參與的專案《面向多義性物件的新型機器學習理論與方法》(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耿新教授等參與)獲得自然科學二等獎,《預應力結構服役效能提升關鍵技術與應用》(土木工程學院周臻教授等參與)獲得技術發明二等獎,《青藏高海拔多年凍土高速公路建養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交通學院王聲樂教授等參與)《高效能隔震建築系列關鍵技術與工程應用》(土木工程學院郭彤教授等參與)獲得科技進步二等獎。 通訊員 李小男 唐瑭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謝詩涵
本文來自【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