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11月3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召開。江南大學顧正彪教授牽頭的“澱粉結構精準設計及其產品創制”成果,榮獲2020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當天,記者連線北京採訪顧正彪教授。
澱粉是綠色可再生的資源,也是人體的主要能量來源和重要的工業原輔料。如何提高其應用效果,拓展其應用領域,顧正彪教授研究了數十年。
“我從1986年讀研究生的時候就開始做澱粉了。”他告訴記者,澱粉使用的領域很廣,包括食品、造紙、紡織、石油、化工、醫藥行業都要用到。“玉米、小麥、紅薯、馬鈴薯、木薯等農作物中都可以分離出澱粉,我國每年有3000多萬噸澱粉產量,如何把這些澱粉用好,對於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質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顧正彪帶領團隊從澱粉結構的精準設計方面開展研究,“原有技術無法實現結構精準設計的問題,我們發明了消化性調控、功能因子生物利用度提高、內外共聚交聯控制和專用酶精準設計澱粉結構的策略。”這一技術完全為自主研發,目前與國際上同類技術齊頭並進,實現了自主可控。
透過結構的設計,團隊首創了快消化澱粉質能量膠、高支化慢消化澱粉、功能因子緩控釋載體、洗護用品調理劑等多種新型澱粉產品,在食品、膠黏劑、洗護用品等多個領域得到了推廣和應用。
團隊的洪雁老師舉例道,比如澱粉基功能因子緩控釋載體,可以將功能因子包埋,使功能因子在消化道內具有一定的緩控釋性,從而提高其生物利用率。再比如,現有的澱粉基木材膠黏劑不適用於熱壓加工,且粘接性低、耐水性差,團隊也是對澱粉進行結構的精準設計,創制出熱固性澱粉膠黏劑。
該成果促進了澱粉深加工行業的發展,拓展了澱粉應用領域,提高了相應食品及工業領域的產品質量。與此同時,澱粉結構的設計,對育種的方向也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把澱粉結構剖析出來以後,知道結構與效能的關係,育種時就可以往這個方向去走。”顧正彪說。
據瞭解,該專案已累計授權國內外發明專利33餘件,發表SCI收錄論文78餘篇,制(修)訂相關國家標準7項,2項技術經鑑定達到國際先進和國際領先水平,研究團隊透過與多家企業合作,完成了技術轉移和產業化,獲得了很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多年研究積累的成果得到了國家獎的認可,當然很開心。”顧正彪說,做研究不能這山看著那山高,要圍繞某一個科學問題一直鑽研下去,同時,遇到困難時要學會觸類旁通,用學科交叉的手段和方法來解決問題。“國家對知識、人才、科技的重視,對於科技工作者來說是一種鼓舞、一種鞭策,今後,我們將繼續專注科研,滿足產業轉型升級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助力健康中國的建設和發展。”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蔡姝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