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我校共有7項科技成果獲得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其中4項主報專案實現三大獎大滿貫。
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64個專案、10名科技專家和1個國際組織。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人;國家自然科學獎46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44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1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58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57項:特等獎2項,一等獎18項,二等獎137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8名外籍專家、1個國際組織。
2020年度,我校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分別是:農學院孫傳清教授主持完成的“水稻馴化的分子機理研究”專案、農學院孫其信教授主持完成的“小麥耐熱基因發掘與種質創新技術及育種利用”專案、動物科學技術學院田見暉教授主持完成的“良種牛羊卵子高效利用快繁關鍵技術”專案和動物醫學院肖希龍教授主持完成的“食品動物新型專用藥物的創制與應用”專案。
與此同時,工學院王紅英教授參與完成的“畜禽飼料質量安全控制關鍵技術建立與應用”專案、動物醫學院楊漢春教授參與完成的“豬圓環病毒病的免疫預防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專案和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吳曉蒙副教授參與完成的“特色漿果高品質保鮮與加工關鍵技術及產業化”專案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新世紀以來,我校共獲得國家三大科技獎勵104項。
2020年度我校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科技獎專案簡介
專案名稱:水稻馴化的分子機理研究
主要完成人:孫傳清、譚祿賓、朱作峰、謝道昕、付永彩
團隊感想:我國是亞洲栽培稻的起源地之一,出土的古稻遺物年代久遠,燦爛的稻作文化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維持中華文明不滅的薪柴,揭示水稻馴化的機理對弘揚稻作文化、提升育種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團隊與清華大學謝道昕院士團隊合作,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科技部、農業農村部的支援下,經過20多年的努力,系統地揭示了人類將匍匐生長、產量低、散穗、易落粒、籽粒上有長芒、長得象雜草一樣的野生稻馴化為賴以生存的重要糧食作物水稻的分子機制,創制了野生稻基因挖掘的重要遺傳材料,鑑定了一系列增強耐逆性、減少施肥量、提高產量的重要基因。研究成果提升了我國在作物馴化和水稻遺傳研究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水稻是我國最重要的主糧作物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作為長期從事水稻遺傳資源研究的團隊深感責任重大,必須時刻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己任,百尺竿頭,更上一層樓,繼續探索水稻馴化中奧秘,揭示從野生稻到栽培稻系列變異發生的機制,發掘有重要應用價值的新基因,為我國種業振興、糧食安全作出新的貢獻!
專案名稱:小麥耐熱基因發掘與種質創新技術及育種利用
主要完成人:孫其信、李輝、彭惠茹、李梅芳、倪中福、張文傑
團隊感想:高溫脅迫威脅我國乃至全球小麥生產,培育耐熱品種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確保小麥高產穩產的最有效途徑。由於耐熱性是複雜的數量性狀,易受環境影響,導致耐熱新品種選育的週期長、效率低。以資源為基礎、基因為核心、品種為載體的分子育種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最有效途徑,但亟需突破高效精確的耐熱性評價方法、耐熱基因及分子標記的發掘、耐熱種質創新和新品種培育等三個技術瓶頸。針對這些難題,專案經過28年系統研究,在耐熱鑑定方法、基因挖掘、分子標記追蹤、種質創制和新品種培育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發掘了小麥耐熱種質資源和顯著提高耐熱性的基因,扭轉了小麥耐熱育種資源和功能基因嚴重匱乏的局面;建立了與耐熱基因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有效解決了耐熱基因的準確追蹤問題;創新了小麥耐熱育種技術,提升了我國種業科技水平。育成的耐熱高產新品種累計推廣六千多萬畝,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專案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等專案的支援,能夠獲獎也與前期選題的前瞻性、研究的持續性、合作單位的大力協助緊密相關。專案組未來將繼續緊跟學科前沿,加快全基因組選擇、基因精準編輯等新技術在小麥耐熱種質創新領域的應用,為應對氣候變化、保障糧食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專案名稱:良種牛羊卵子高效利用快繁關鍵技術
主要完成人:田見暉、張家新、安磊、朱化彬、翁士喬、杜衛華
團隊感想:良種是畜牧業的基石,然而,長期以來,我國畜牧業一直面臨良種繁殖率低、數量少等問題,成為制約核心種源自給率和優良品種推廣速度的重要瓶頸,長期困擾我國牛羊產業。為保障我國牛羊產業健康發展,十幾年來,我們的團隊,從卵子高效利用技術入手,面對一個個長期困擾這一領域的瓶頸,從一點一滴的理論探索和技術創新做起,攻克了三十多年來困擾全球動物繁殖學和胚胎生物技術領域的科學和技術難題,打破了外國企業對關鍵繁殖調控藥物的壟斷,先後開發了卵子細胞核-質同步成熟、體外胚胎髮育校正、體內排卵精準控制等國際領先的原創技術,讓國外的科學家和產業界看到了中國團隊在動物繁殖科學和技術難題面前,攻堅克難和創新創造的實力與決心。高效快速擴繁產業化是構建畜禽種業自主創新體系的重要內容,對於提升畜禽核心種源自給率、培育自主品種,實現我國由種業大國向種業強國的歷史性轉變具有重大意義。很高興我們的團隊能為提高我國種業科技能力做出自己的一點貢獻。今後,我們的團隊將和動物種業相關的廣大科技工作者一起,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種業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服務國家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打贏動物種業翻身仗,實現我國養殖業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專案名稱:食品動物新型專用藥物的創制與應用
主要完成人:肖希龍、郝智慧、沈建忠、賈德強、王海挺、湯樹生、王春元、何家康、劉元元、劉全才
團隊感想:隨著我國畜禽養殖的發展,抗菌藥物大量使用導致的細菌耐藥、藥物殘留等嚴重威脅動物性食品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專案組針對我國動物藥品創制理論基礎薄弱,創新思路缺乏,製劑技術落後等主要問題,提出現代中、西藥研發和減抗替抗新思路,在國家科技部、農業農村部等多個專案的支援下,歷時15年攻關研究,創制出食品動物新型專用藥物,為我國2020年全面禁止飼料中抗菌藥物使用提供產品支援,為新獸藥開發和產業架構調整提供技術支撐。獸藥產業是促進畜牧業和養殖業健康發展的基礎性產業,在保障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專案組將繼續緊跟學科前沿,致力於科學研究,為我國畜禽健康養殖、降低細菌耐藥和保障食品安全做出更多的努力和更大的貢獻。
★
來源:新聞中心二室 姜萍萍
製圖:姜萍萍 吳茂林
責任編輯:郝晨淇
歡迎投稿&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