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紙、硯,那可是文人墨客必不可少的四件藝術創作的器具了。
美其名曰“文房四寶”。
說到“文房”一詞,古已有之,專指文人居家讀書與工作的地方,唐代詩人元稹就有“文房長遣閉,經肆未曾鋪”之句。文人要在自己的書房裡工作,必須具有筆墨紙硯四件工具,因而稱之為“四寶”。
經過歷史的發展,我們今天談到的“筆墨紙硯”專指“湖筆,徽墨,宣紙,端硯”。
湖筆
筆可以說是中國的專有發明了,民間傳說筆的發明者是秦國大將軍蒙恬,但考古證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筆了。筆,古稱“聿”。《說文解字》中有云:“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如此可見,那時候確實有這種東西,只是各國的叫法不同罷了。至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統稱為“筆”,在‘聿’的上面加了‘竹’,成為繁體字“筆”。
最早人們制筆,多用禽、獸之毛,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兔毛是最好的原料,魏晉時多選用鼠須,唐代又複用兔毛,因選用韌性較強的老兔毛,被稱為“紫毫”,宋代以後,大量採用羊毫製作,至元代,浙江湖州所產的“湖筆”選用當時優質的羊毛做原料,製作出了毛細,鋒嫩,色白和質淨的上品羊毫,最終,“湖筆”取代了流行已久的“宣筆”。
欲寫鴛鴦兩字驚,待描垂柳淚痕生
徽墨
墨的起源可分為天然墨和人工墨兩種。天然墨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人工墨的發明者據文獻記載是周宣王時期的“邢夷”,但實際上,商代甲骨文的紅黑兩色字型是用人工墨塗寫的。
今天我們所談到的“徽墨”,大致始於唐末,其創始人是墨工奚超父子,由於戰亂,父子二人逃亡歙縣,把制墨技術帶到了江南,他們所制的“奚氏墨”很快傳入南唐宮廷,李後主喜文弄墨,對“奚氏墨”大加讚賞,封奚超之子為“墨務官”,賜李姓,“奚氏墨”改為“李氏墨”,並有“黃金易得,李墨難獲”的美譽、自此,“李墨”聞名天下,全國制墨中心移至歙縣。因歙縣為古徽州所治,故李墨被稱為徽墨。
墨滴無聲入水驚,如煙嫋嫋幻形生
宣紙
宣紙是專供書畫創作與古籍印刷所有到的紙,其產地安徽涇縣古屬宣州 ,故稱為“宣紙”。南唐李後主親自監製名為“澄心堂”的宣紙,據說它“膚入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名冠一時”。古人云:落筆宣紙,墨分五色。指墨色在紙上的豐富變化。
千彩總是意不定,一紙千載風華湧
端硯
硯,俗稱硯臺,是研磨的工具。在西安半坡遺址中就發現了仰韶文時期的研磨器。最早的硯是石硯,後來陸續出現了銅硯,陶硯,銀硯,玉硯,象牙硯等,主要還是以石硯為主。硯不光使用價值高,且加工精細,製作精美,可以稱得上是一件藝術品。唐代書法家柳公權在《論研》中記載:“蓄硯以青州為第一,歙州次之。後始重端、臨洮,及好事者用未央宮銅雀臺瓦,然皆不及端,而歙次之。”故史書便將「端、歙、臨洮」合稱為三大名硯。到了清代末期,又將山西的澄泥硯與端、歙、臨洮,合稱為“中國四大名硯”。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