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來,全球黑膠唱片市場每年呈現兩位數的增長態勢,黑膠再次復興,索尼、華納等紛紛增加對黑膠的投產。不得不說,也影響了國內黑膠市場的回暖。
在成都,黑膠也有了復興的跡象。當然,對黑膠店來說,想在殘酷的市場環境中存活,復興只是跨出的第一步,難的是第二步、第三步……許多的不確定會隨時降臨,而這一切的變化都是悄然的,就像時間在我們的臉蛋上刻下一條皺紋那樣無聲。等發現的時候,成都黑膠市場或將是另一幅光景。
“一張黑膠唱片?別說笑了,那就是買著玩。真正的藏家都是成千上萬張。一張連入門都不算。”
“聽黑膠必須有成套完備的影響裝置,千元級別的音箱也只能聽個聲響。”
說起黑膠唱片印象裡就是一樁瘋賠不賺的興趣愛好,唱片、裝置樣樣都是昂貴的花銷。不定期的唱片、裝置消耗,使收藏黑膠這件事看起來像“無用”的繪畫、攝影、音樂,是一項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物質兼精神的消遣專案。無怪大家普遍認為,只有衣食豐足的家庭才會收藏唱片,尤其是黑膠唱片。
真的是這樣嗎?
繼前兩次一前一後推出「黑膠復興計劃正在進行」、「直走遇見王靖雯,轉角跟巴赫碰一鼻子」,編輯部介紹了藏在城市角落的部分黑膠唱片店或為主題的複合空間。這次,編輯部跟身邊玩黑膠的朋友們聊了聊玩黑膠的感受跟經歷。
玩黑膠也有五六年時間了
Chan
前廣告公司員工
現餐飲創業
“收藏唱片就是‘佔有’這張唱片的過程,難不成拿出手機開啟播放軟體說‘你看,我有這張唱片’。”
什麼時候開始接觸黑膠唱片的?@Chan 記得大概是五六年前吧,去日本看Summer Sonic,逛到了一些二手唱片店。
那時候,他沒有黑膠唱機, 但還是買了一些唱片。回來後添置了黑膠唱機,從那時候開始聽起了黑膠。
在聽黑膠前和大家一樣,他主要聽數字音樂。更早之前,高中、大學時候聽磁帶和CD。不過,自從開始聽黑膠後,他又重新開始買各種唱片,包括:黑膠、磁帶和CD。
看完Summer Sonic回來後,收藏唱片就成了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因為讀書的時候,他就要買唱片,甚至還去賣過打口碟。
接觸黑膠唱片以後,@Chan 感覺又是回到了剛開始聽各種音樂的階段,“收藏唱片其實就是‘佔有’這張唱片的過程,那種滿足感是數字音樂無法給你的。”
不同於感性的消費觀,他在購買時一定會考慮預算,當然,遇見特別喜歡、特別想要的唱片也會衝動性消費。
入手的唱片裡價格在幾百到幾千不等,最貴和最便宜的具體多少錢不記得了。“Miles的一張「In a Silent Way」比較貴, New Order的兩張首版,還有一張肖斯塔科維奇的也比較貴,大概幾千吧。”
在淘黑膠時,有些愛好者偏向考慮唱片版本、出品公司等相對專業的因素。@Chan 認為其實大多數時候自己並不考慮這些,只要喜歡就行,版本不是第一要素,但碰見特別的版本還是會心動。
“主要是表演者和音樂本身,我很多唱片都是垃圾唱片,不在乎版本,哈哈哈。”
這種隨心隨性的選擇也體現在他選唱片型別的過程裡,他買爵士相對較多,同樣不會放棄對搖滾、古典的喜歡。數字音樂和黑膠唱片的選擇重合,也不會刻意區分開,無論新舊樂隊出的黑膠、磁帶,他照樣會收納進口袋。
數字音樂更方便、更快捷,他並不排斥數字音樂,相反認為很多時候,數字音樂的應用場景更優。
@Chan 說:“數字音樂永遠替代不了唱片帶來的滿足感,唱片讓音樂更有價值和質感。從封面的設計印刷到唱片本身,甚至磁帶的歌詞本。你跟別人說‘我有這張唱片’是真的有,難不成拿出手機開啟播放軟體進入收藏頁面指著說‘你看,我有這張唱片’。”
雖然話是這樣說,但是,他購買黑膠唱片的途徑一般集中在閒魚和ebay,基本上很少線上下實體店買。偶爾發生的事就是和賣家成為朋友。
當我問及他最喜歡的一張唱片和理由,他說:“我可以說每張我都喜歡嗎?”好吧。
他最近喜歡
Artist/Title:Miles Davis<In a Silent Way>
Genre風格:爵士
推薦語:
就是喜歡。
他最近在聽
Artist/Title:Leonard Cohen <I'm Your Man>
Genre風格:民謠
推薦語:
最近沒有固定在聽某一張,經常聽Leonard Cohen。我很喜歡Cohen,但不知道怎麼推薦。
02 @特立獨行的豬
真正玩起來也有兩年時間了
特立獨行的豬
多次辭職無果的媒體從業人員
“音樂是一種記憶,需要一種載體儲存情感跟回憶。黑膠給了我摸得到的踏實。”
@特立獨行的豬 認為談論黑膠唱片得回溯到自己對音樂的喜愛。這份喜好起源於母親,家裡曾經有一臺龐大的磁帶音響裝置。
鄧麗君、高勝美、鳳飛飛的聲音經常會自四個圓形大喇叭飄出纏綿的音律,母親會伴隨著音樂遊走在房間各處不知疲倦地打掃清潔。
他只是記得那個快樂又忙碌的場景,單純認為音樂會給人帶來消遣的愉悅,這些歌曲本身他沒有特別的偏愛。
柏林市集有幾家很大的黑膠攤,不過他沒拍照
進入中學後,學校音樂課上音樂老師會混播民樂、流行、電影原聲音樂,他聽到了「彝族舞曲」、「海上鋼琴師」、「羅密歐與朱麗葉」也認識了女子十二樂坊、朱哲琴、何訓田等不同音樂組合與音樂人。
喜歡聽音樂跟培養興趣,有本質上的不同,他認為在這點上中學母校做得特別好,課間休息校園裡會響起班得瑞,奇怪的同桌喜歡青少年流行音樂Teen Pop、流行搖滾Pop Rock。回想這些歌詞口語、拖沓,有時候沒有實質內容,那時候就是單純覺得很好聽。
內有黑膠店、中古店
每年年末,學校還會組織校樂隊坐在禮堂裡,安安靜靜聽一場音樂會,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由於沒有多少零花錢,校門口的打口碟他從沒有買過一張,只是心裡盤算有一天賺錢了要買音樂碟片。
大學時代,學校在偏遠的郊區,他不喜歡逛街除了看書就是瘋狂聽音樂,音樂能帶來持續性的新鮮感,讓他感覺保持著活力、衝動。
英倫搖滾、工業搖滾、重金屬、噪音搖滾等不同型別音樂,Joy Division、The Cure、Sonic Youth、Pulp、The Velvet Underground、Patti Smith、PJ Harvey等,無所不聽。
直到現在,他的硬盤裡還儲存著幾百張專輯。
也是在大學時代,他第一次聽黑膠唱片是在朋友家裡,唱片機裡放著The Kills。@特立獨行的豬 看過的電影裡關於黑膠唱片與唱機的鏡頭不少,他初次聽見滾動的黑膠發出嘶嘶啦啦的聲音,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因為他認為用它聽音樂是理所應當的一件事。
那時候,他用下載軟體下載音樂,飢渴式地聽音樂。散亂,不成體系卻歌曲量大,而黑膠唱片的價格對學生黨來說偏貴,淘碟需要時間慢慢來,跟不上他的需求。
來自Stefan Goldmann
真正等@特立獨行的豬 工作賺錢了,中國的音樂行業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收聽音樂的方式已經從磁帶、CD、MP3,層層過渡到了音樂APP。枯燥、單一的生活與工作裡,音樂是他的安慰劑,甚至一段時期每天他會規定自己趁著上下班間隙聽完一盤專輯。“聽到好的音樂,就想整理收藏反覆聽,數字化音樂根本滿足不了。”
“摸不到,沒有捏在手上的那種觸感,沒什麼感情和記憶。就算再喜歡,時間一長就忘記了,即便在音樂軟體裡歸類了,如果哪天團隊不運營了也就永久關閉了。”碎片化的閱讀已經把知識切得粉碎,音樂這種帶著消遣性質的愛好也在不斷使他產生不安定感、懸置感。
回過頭來看,這些蒐藏的小東西代表著我們的部分,當音樂、照片全都漂浮在虛擬的雲端,我們該如何定義自己?
所以,他收集黑膠唱片,這是他的愛好,也是他在蒐集自己的記憶碎片。
黑膠唱片並不是天天都會放,這得看他的心情。有時候,他也會坐在黑膠唱片裡反覆撫摸、摩挲,觀賞封面的設計,回想在何時何地買到它。這可感可觸的實體唱片,讓他感覺特別踏實。
經濟獨立,總歸不是可以豪擲千金的地步。真正玩黑膠是這一兩年的事,@特立獨行的豬 現在擁有的100多張黑膠都是日積月累一張一張淘回來的,並不算多。這些都是他非常喜歡的唱片,往往在網上反覆聽過,他認為必須收入了就會動手買進。有時候,在實體店裡碰見了喜歡的封面、藝人,他也會試聽再買。
是@特立獨行的豬的心頭愛
音樂沒有限制,新舊唱片都在他的購買榜單上。
“二手黑膠需要好好的篩選,因為過去唱片是音樂的主要載體,好些品質不太好的音樂也灌錄成了唱片。現在呢,錄製黑膠成本高,願意掏錢購買的人群也小,廠牌不會冒險隨隨便便給藝人制作唱片。”
如果你看見哪位音樂人的音樂錄製成黑膠,說明代表著一定品質,有收藏價值。而收藏黑膠的快樂不在於價格帶來的價值,是淘碟過程的週轉麻煩、比較斟酌,最後買到一張值得反覆聆聽的唱片。
這是什麼都買不來的快樂,哪怕一張裡面只有一首喜歡的歌,已經夠了。
下左圖:Golffrapp經典首專《Felt Mountain》
下右圖:《J.S.Bach Inventions and Sinfonias》
朱曉玫演奏
比如有一次,他帶著朋友在上海買黑膠,店鋪躲在居民樓裡,進到客廳就是一架子一架子的二手黑膠唱片。一股紙潮掉的味道鋪面而來,那是二手黑膠特有的氣味,他和朋友在其中徜徉歡快得不得了,價格公道,現場還可以隨意試聽。倘若不是朋友要回了,他在裡面坐幾天都不會覺得無聊。
淘碟不可能每次精打細算,也有花冤枉錢的時候,@特立獨行的豬 看來無論虧或賺,都是一次一次不同的體驗,不是所有人與他擁有一樣的體驗與快樂。同時,他為自己建起了一塊精神角落,誰都闖不進來,這就是好玩的地方。
他最近喜歡
Genre風格:華語流行
推薦語:
沒有最喜歡的音樂專輯,口味一直在變。只是說最近比較喜歡李泰祥這張專輯。齊豫、葉倩文、許景淳的女聲都很有辨析度,雖然有點哀怨。流行樂跟古典的結合,聽了讓人澎湃。
他最近在聽
Genre風格:民樂
推薦語:
劉德海被稱為“琵琶精”,手法技藝自然不用贅述。
這盤專輯在1990年首發,據說他在演奏手法和樂曲處理上有很多創新,非專業人士雖然聽不出細節,不影響對它的喜愛。
03 @RED
十年前就開始接觸黑膠了
RED
深山裡的教育從業者
“黑膠給人一種臨在感、原生性、觸感、實存的儀式感。”
@RED 接觸黑膠唱片的時間比較早,大概十年前了。在聽黑膠前主要聽磁帶和CD,她不喜歡MP3並認為音樂質感塑膠,音質也不夠好。所以,從小到大,她更傾向於買實體專輯。
她第一次聽黑膠,是朋友從英國帶了一臺黑膠唱機作為禮物送給自己。為此,她專門買了第一張黑膠,Swing Band Jazz,叫做Original Dixieland Jazz Band。第一次聽的時候,兩三朋友在家一起喝酒,黑膠唱片的聲音一出來很有老電影的感覺,像樂隊就在現場,臨在感很強。
之後一年,她陸陸續續買一些黑膠唱片。她認為這也不叫收藏,主要覺得有這樣的播放媒介,時不時選擇一些喜歡的專輯來播放比較有意思。
@RED 坦言買黑膠不會考慮版本、廠牌等專業因素,首先吸引她的是音樂本身,以及唱片播放帶來原生的、粗糙的、臨在的實體感。
收藏黑膠唱片不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一張接著一張對她來說太慢,她一開始是大批次地買。“記得一次從英國買了一整箱回來,大約五六十張,還被海關扣押了。印象很深。”吸取教訓後,她會幾張幾張購買,購買過程裡碰到非常喜歡的音樂人或者專輯,又會忘記自己很窮這件事。買很多,買下來發現可能沒錢吃飯了。
Rough Trade
她購買的黑膠唱片,基本每一張在兩三百元左右。目前買過最便宜的是五十元左右的唱片,最貴的應該是John Coltrance他們Bebop的幾張,大概是五六百一張。
價格還不是主要考慮因素,@RED 會考慮品相,不能過於陳舊,因為難得打理。“一般情況下買唱片考慮的是我喜不喜歡這張專輯,是否好聽,是否是我想要的。喜歡為主,不過有時候也會被唱片封面設計吸引。”
爵士Jazz、靈歌Soul、放克Funk、浩室House等音樂型別,全在購買清單裡。當然,買的時候,她也儘量考慮和數字化區分開。
在@RED 看來數字化音樂,就是模擬訊號和數字訊號區別的問題。
“
實際上,數字化模組化地削減了音樂演奏中很微妙的音素,只是我們耳朵聽不出來
。”數字化音樂是趨勢毫無疑問,只是她更喜歡黑膠,這是一種私人愛好,不存在高低之分。
數字化音樂盛行,時間成本、價格成本都更低,為什麼還願意花更多的時間、更多的精力去淘唱片?
@RED 認為淘唱片是一種對偶然性的執著,是一種實體線下生活給人帶來欣喜。在唱片店遇到自己喜歡的專輯,不論從何種意義上來說都是快樂和開心的事情,意外和驚喜多出現總比按部就班的必然更有趣。
每個黑膠唱片愛好者都會有自己的基地,而她平時買唱片多數在線上,偶爾遇到舒服、合適的唱片店也會選擇線下買。
她特別喜歡倫敦紅磚巷Brick Lane的宇宙中心黑膠唱片店,在那裡買過很多張。
上海去過幾家,但有點忘記名字。成都“不快進唱片店”和“一同”,是她會常去光顧的唱片店。
尤其是淘碟過程裡有很多好玩的事情,@RED 說一言難盡,想講一整天。
如果一定要講一件,她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在倫敦二手義賣商店Charity Shop看到了兩套非常好的歌劇,以為是天價。“老闆說喜歡歌劇的人太少了願意低價賣給我,嶄新的兩套。那天,還買到了自己喜歡的版本的《馬太受難曲》。”
相較於數字化音樂,在反覆淘碟、聆聽的過程裡,黑膠唱片對她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用她的原話來說是:“臨在感、原生性、觸感、實存的儀式感。”
她最近喜歡
Artist/Title:BADBADNOTGOOD<IV>
Genre風格:Jazz Fusion/Instrumental Hip Hop
推薦語:
最喜歡的唱片太多了,非要說的話,目前比較喜歡的應該是BADBADNOTGOOD 的IV,非常經典。
她最近在聽
Artist/Title:Angelo Badalamenti <Twin Peaks>
Genre風格:Original TVSoundtrack
推薦語:
大衛·林奇雙峰的原聲碟很適合山裡面收聽,creepy and melancholy,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
一張是收藏,一百張是收藏,一千張也是收藏,收藏黑膠無關於數量,更在於過程中的快樂,也有反覆淘碟無果的沮喪,關鍵是帶來的自我滿足是不可計量的。
好啦,這次就說到這裡。YOU成都“黑膠復興計劃”的音樂地圖繼續在蔓延、擴張,下一次我們接著聊關於黑膠的人和事。
編輯部也十分歡迎你可以留言給我們,分享你的私藏唱片或是唱片店。
● ● ●
編輯丨歡哥
圖源丨Chan、RED、特立獨行的豬
CONTACTS
找到小都
APP丨微信公眾號丨新浪微博丨今日頭條丨一直播
小程式(YOU點咖啡/YOU成都)丨抖音(遊成都)
合作新增微訊號
YOUCHENGDUDU
· 歡迎把小都分享給更多的朋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