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提升農機機構管理服務能力是實現農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湖北省縣域農業機械化發展保持了良好態勢,各縣(市)農機化管理服務建設情況尚可,且逐步朝專業性、社會性、經營性一體化趨勢邁進,但不容忽視的是湖北農機機構管理服務仍存在區域間發展差距大、服務結構不均衡、體系不完善、機構不健全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針對上述瓶頸約束,需不斷加強農機化管理服務機構和人員能力建設,完善管理服務機制,做好農機化管理服務規劃,創新管理服務的新策略,協調各縣域間的發展,提高農機化全域管理服務水平,進而實現全域農機化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農業機械化;縣域經濟發展;高質量發展;農機化管理與服務;區域經濟;農民增收
一、引言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經之路,是鄉村振興重要物質裝備基礎。近年來,湖北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程序,在保持省域農機化良好發展態勢的基礎上,著重增加農機化裝備,增強農機化水平。但隨著農機化的發展,與其相對應的管理服務卻存在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這一方面體現在農機系統管理服務供給與農業機械化作業的實際需求不相適應;另外一方面區域間農機管理服務能力差距較大,尤其是表現為縣域間發展的不平衡性,而這方面的研究也是相對滯後。此前,學界對於農業機械化發展狀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4個方面:一是農機化發展概況,包括農業機械的生產、研發、技術推廣以及農機的區域差異等[1][2]。二是農機化對農業發展貢獻的分析,包括農機化與農業經濟增長關係研究[3][4]。三是對於農機社會化管理服務的研究[5][6]。四是對於農機購置補貼等方面的探討[7]。綜合來看,對於農業機械化的研究主要還是圍繞農機化總體發展和建設方面,缺乏對於農機機構在管理服務方面的具體研究,至於縣域農機管理與服務層面的探討尚屬空白。基於此,本文將湖北省縣域農機機構的管理服務作為研究物件,根據2008年至2020年《湖北農村統計年鑑》統計資料(注: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湖北農村統計年鑑》),分析湖北縣域農機化機構管理服務的現狀、制約因素及緣由,以期能為農機化管理服務水平提升,實現縣域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提供參考借鑑。
二、湖北省農機化機構管理服務發展現狀
農業發展在湖北省的產業基礎中有著重要地位,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農業機械化在促進農業現代化、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農機化管理服務是農業機械化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真實、客觀地瞭解湖北省各市、縣、鄉農機化管理服務現狀,理清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對於完善農機化管理服務體系,提高湖北省農機化管理服務水平,促進農機化科學、協調發展,進而實現農業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農機化總規模——機械種類多,數量大
截至2019年湖北省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4515.7萬千瓦,相對於2018年的4424.6萬千瓦又有小幅增加,排名位於全國前列。國務院《關於全國農機工作會議的報告》中曾指出農業機械化不僅要在糧食生產中大量運用,還要因地制宜地運用到農、林、牧、副、漁各業。湖北省從實際生產出發,結合亞熱帶季風氣候與全省的地勢地貌,農業中以水稻生產為主,茶葉、油菜籽、玉米等農作物為輔,兼有林果業、畜牧業和漁業等,因此省內的農業機械種類齊全。統計顯示,2018年拖拉機及配套機械擁有量達到3936597臺,種植業機械5858495臺,農產品初加工機械2012901臺,水產機械484222臺,畜牧養殖機械503605臺;相比2008年分別增加了1130160臺、3440735臺、384789臺、260699臺和203123臺。並且2019年相較於2008年農業機械種類明顯增多,包括新增加的農用航空器2782臺和農田基本建設機械31244臺。這些農業機械在大種類下包含小類別再細分成更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機械,使得湖北省農機機械數量大、種類多、包含面全。資料對比顯示湖北省近10年來農機機械增加明顯,尤其是種植業機械大幅增長,年均增長率達到13%,如南漳縣2008年機動插秧機僅有178臺,至2018年末已達2162臺。農產品加工機械、漁業機械和畜牧養殖機械數量也在穩步增加,譬如大悟縣2008年漁業機械只有25臺,至2018年已達到920臺,林果業機械更是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跨越。農機產品數量的增加,農機機械在質量上的不斷提高,反映了農機與農藝的進一步結合。同時,由於各縣域地理環境不同存在地勢差異,經濟條件也不相同,發展的農業門類不盡相同,導致各縣在農機機械種類和擁有量上存在較大差異。鄂西南地勢以山脈為主,適宜發展經濟作物,因此經濟產物類機械較多,如恩施州鶴峰縣擁有茶葉採摘機8450臺、茶葉加工機械5486臺,在省內達到總數第一,而水稻插秧機僅3臺,沒有播種機。鄂北以丘陵、平川為主,主要發展大田作物,因此農業機械中以大田作物類相關的機械為主,如隨州市隨縣2019年擁有水稻插秧機5406臺,播種機4644臺。總體而言,隨著農機機械質量的提高與工藝性的增強,湖北農業也隨之發展,耕種、收穫的質效都在穩步提升,各種畜牧、林業、漁業等副業也同步發展,農民收入得以增加。
(二)農機化管理服務物件——作業面積大,方式多
總體來看,目前湖北省農機化作業情況向好,全省農機化作業總面積從2008年的13711080公頃增加至2019年的2023045公頃。各縣的機耕面積、機播面積、機電灌溉面積、機絨植保面積和機收面積也在穩步提升。湖北農機化在農業中的應用越來越廣,主要農作物的生產全程機械化目標正在逐步實現,如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都基本實現大面積機耕、機播與機收,極大地提高了省內農作物搶播搶收的速度,也節約了農作時間與成本,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單項農機化作業的發展讓深耕與少量精耕結合,節水灌溉、保護性耕作、機械化秸稈還田等農機化作業不僅提高了農業作業的效率和質量,更為湖北省鄉村環保與可持續發展作出了貢獻。畜牧業、林果業和設施農業機械的使用,使得農業作業面擴大,提高了農產品產出率的同時,減輕了農村勞動力人力負擔,有效緩解了省內農村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增加了農業產收。各縣域還積極使用相應的農機機械發展自己的優勢農業,如宜昌市秭歸縣和五峰自治縣柑橘產業發達,因此在林果業採收運輸方面依靠使用農機機械提高了柑橘的產出率;恩施富硒茶暢銷國內,其中的綠林翠峰茶便是產自鶴峰縣,鶴峰縣廣泛推廣使用茶葉採摘機和茶葉加工機,目前已擁有省內最多的茶葉機械共14243臺,使得當地的茶葉採摘及時、加工技術到位,茶葉產業蓬勃發展。
(三)農機化管理服務主體——機構與人員逐步增強
以2017年為例(注:從2018年開始不再公佈農機化系統機構相關資料),該年年末農機化系統機構總數有1168個,其中農機管理機構數919個、工作人員2891人(含科技人員1692人);農機教育培訓機構48個、工作人員616人;農機化科研機構3個、工作人員94人;農機試驗鑑定機構1個、工作人員22人;農機安全監理機構102個、工作人員1011人。相比2008年,湖北農機化系統機構總數增加了239.53%,管理機構增加了847.42%,且科研機構與試驗鑑定機構均呈現突破式發展。由於各縣經濟水平與地理區域面積不一,機構數目與種類也有較大差異,但總體上省內的農機化管理服務組織機構逐步向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發展,服務範圍擴大,服務機構增多,服務區域從省級到市級再到縣級最後覆蓋至鄉。管理服務真正從農民出發,全面提供作業服務、農機維修、農機經銷與農機供油,做到一切為基層服務,考慮到農民的文化水平,拖拉機駕駛員培訓也在各縣充分開展。隨著管理服務組織機構的發展,相應的管理服務人員也在逐漸增加,各機構管理服務人員都有專屬職能如技術推廣、教育培訓、安全監理等,此外還有專門的鄉村農機從業人員。基層管理服務人員素質和能力逐步提高,各機構中專業的科研人員比重不斷提升,省內的農機化科技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上述科研投入改善了農機機械的裝備,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拓寬了農業增收渠道,促進了湖北農業朝科學化、專業化發展。
(四)農機化管理服務內容——服務性與經營性並行
湖北省內各縣提供的農機化服務主要有農機化培訓、農機維修、農機鑑定和農機監理。當前全省農機化培訓已從最初的培訓技術人員擴大到全面覆蓋培訓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監管人員和農機操作人員,其中以培訓農機操作人員為主,以推動提高農機機械在農業中的使用率。與此同時,農機維修也逐步得到重視,至2019年底,湖北省已擁有農機維修廠及維修點5149個,及時維修將會減少由於農機機械閒置而對農作物耕收造成的影響,保證農民及時進行耕播收。推廣鑑定證書、監理車輛和安全檢測裝置讓農機鑑定和農機監理朝著專業化方向發展,農機化服務內容增多,服務體系逐漸完善。湖北省將提高農機化水平作為農業現代化的必要之舉,不斷增加農機化總投入,截至2019年農機化總投入達到340099萬元,相比於2008年增加了110716萬元,包括一般行政事業支出、基本建設、科研、推廣培訓和農業機械購置。近年來各縣在上述農機化專案的投入比例存在差異,如江陵縣僅2017年農機化總投入便達到13926萬元,居省內各縣第一,但基本上全用於農業機械購置,科研甚至出現零投入;而紅安縣雖總投入僅有2248萬元,卻在科研和培訓推廣方面的投入超過了江陵縣。在提供集體性、公益性的農機管理服務的同時,省內各市縣也積極展開農機經營服務,加強農機銷售、維修、燃油、售後等環節的服務,近10年來湖北省農機化總收入和利潤都在逐年穩步增加,2019年實現總收入2586052萬元,其中農機作業服務收入達到1962090萬元,相比於2018年總收入增加了908810萬元。農機服務合作社、農機服務專業協會等組織透過經營服務,將各類農業機械廣泛地運用到市縣鄉的農業生產中,逐漸轉變農機化發展方式,促進農機化科學發展,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省內總體農機化經營效益情況良好,各地區縣域利潤總額相差較大,如2017年孝昌縣利潤額達到7500萬元,而同屬孝感市下轄的大悟縣僅1157萬元。
三、湖北省農機化機構管理服務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農機管理服務機構不全面,人員配置不合理
目前湖北省對於農機研發的資金投入相對較少,農機管理部門資金經費不足,農機服務機構的設定安排以及機構人員的配置不盡合理。農機化管理機構設定不科學,多數縣(市)只在縣(市)本級設定管理機構,導致服務管理無法到達基層,如竹山縣、遠安縣、秭歸縣、興山縣、五峰自治縣、保康縣、鶴峰縣等都未在鄉級設定農機化管理機構,無助於落實農機化服務。農機化教育培訓機構中沒有專設農機化大、中專培訓,農機化管理服務學科仍然欠缺。農機化科研機構更是不足,農機試驗鑑定機構在省內基本上沒有推行,省內農機試驗鑑定機構從2008年至2017年僅增加1個且省內僅有1個,農機化服務管理在這種情況下難以有效實施,制約了各縣的農機化發展。農機專業化合作社、農機服務專業戶等農機服務機構和人員數量偏少質量參差不齊,農業機械的引進和使用無法及時推廣;農機機械專業化協會、農機服務中介組織較少且難以發揮作用,致使鄉村農業機械使用率不能快速提升。農機化培訓人員中以農機操作人員為主體,農機技術人員次之,而農機管理人員和農機監理人員卻佔比較小。2017年共有445299名農機操作人員參與培訓,相比於2008年增加了342290人,其中農機技術培訓65018人次,農機管理培訓有10308人次,農機監理僅3568人次,比2008年僅增加2560人次。鄉村農機從業人員以拖拉機駕駛人員為主,缺少農用運輸車駕駛人員,農機維修人員也與鄉村農機擁有量不匹配,且農機從業人員文化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農機服務配套服務無法順利進行,影響農機管理站管理服務工作效率。
(二)農機管理服務結構不均衡,區域發展不協調
湖北省面積較大,且地勢豐富擁有山地、丘陵與平原湖泊,省內各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和地勢地貌不同,造成了農業機械化管理服務的發展程度及水平不均衡,各縣鄉之間農機化服務不協調 。近年來,湖北省農機機械數量雖然在逐步增加,種類在逐漸擴大,但農業機械的發展結構和水平卻不甚合理和不甚理想。主要表現在:小型機械佔主要部分,而大中型機械較少。動力機械較多,而相應的配套機械卻較少,使得農業機械無法發揮最大效用。油汽油類農業機械居多,電動機類較少;簡易低檔次的機械較多,高效能的機械較少;種植業機械較多,林果業、畜牧業、漁業機械少;糧食作物的農業機械多,經濟作物的農業機械少。機械的老化問題一定程度存在,維修和更新換代不及時。因此,農機管理服務發展結構與水平也隨之呈現出不均衡,多以提供擁有中小額農機原值的農機化作業服務為主,而提供大額農機的農機化作業服務較少。其中2019年末擁有農機原值50萬元以下的機構有5844個,而擁有農機原值50萬元以上的只有2214個;提供專項維修較多,其中2017年共有專項維修點2616個,而提供一、二、三級維修的服務較少,一、二、三級維修點加總僅有1924個;農機化管理機構較多,2017年共有919個,相較於2008年增加了822個,而農機化科研、教育、培訓、技術推廣和安全監理機構較少,2017年農機化教育培訓機構僅有48個,農機鑑定機構僅1個,農機化技術推廣機構95個,農機安全監理機構102個,相比於2008年基本上沒有增加;農機化投入以農業機械購置投入為主,2019年湖北省農機購置花費284462萬元,比2008年多投入了263687萬元,而基本建設、科研和推廣培訓投入較少,僅花費12330萬元,只比2008年增加了20692萬元。此外,由於不同的地理條件和經濟水平,湖北省內各個城市、縣城的農業機械發展與推廣使用不均衡,農機管理服務也呈現出區域不協調。例如荊門市沙洋縣2017年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113784.99千瓦,且種植業機械種類齊全,農機化作業服務組織達到118個,提供中小額、大額農機的農機化作業服務和二、三級維修服務,而襄陽市保康縣2017年農業機械總動力僅為434138.67千瓦,機械種類也稍顯不足,缺乏深松機、免耕播種機、水稻直播機、割曬機等種植業機械,農機化作業服務組織僅24個,主要提供中小額農機原值的農機化作業服務為主,沒有二級維修服務。各縣管理服務機構和人員差別大,經濟水平較好的平原市縣農機、機構和人員多,管理服務範圍廣水平高,且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佔有一定比例,偏遠山區貧困縣農機少,管理服務範圍小、水平落後,管理服務機構、人員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存在欠缺。
(三)農機管理服務範圍較窄,服務體系不完善
農機化管理服務的發展離不開農機化市場,當前湖北農業機械化的市場還是以農戶小規模購買小規模使用為主,農機化作業服務組織和農機戶以擁有中小額農機為主,還未形成農業機械的專業化使用與社會化服務的市場經營方式,管理服務機構和中介組織還有待發展。這就導致省內農機化的市場程度不高,管理服務體系尚未健全。目前,湖北省的農機化管理服務主要集中在管理和安全監理,而教育培訓、科研開發、試驗鑑定和技術推廣等服務欠缺,如京山縣、雲夢縣、大悟縣等都缺乏農機教育培訓服務,服務內容、服務專案和服務範圍都還有待擴充。省內農機化的基礎設施建設落後,大型機械放置廠棚以及維修裝置都不到位,農機維修廠三級維修點較多而專項點較少。農機供油站服務未設定到位,拖拉機駕駛培訓還未全面普及,如鄖西縣、房縣、孝昌縣、監利縣等都沒有設定專項維修服務點,建始縣、巴東縣、團風縣等都未提供拖拉機駕駛培訓。各地區域性的集服務化、社會化、經營性於一體的農機服務中心在數量上與質量上都有所欠缺,農機服務成本稍高,農民負擔加重。各鄉、縣的農業機械化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明顯落後,不適應農業機械服務市場化和社會化的發展需要,嚴重影響了湖北省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此外,湖北農機化管理體系還停留在表面上的指導管理,缺乏科學有效的管理隊伍和管理手段;農機化培訓教育體系還未落實到細節,培訓的內容和機構沒有統籌安排,培訓混亂、重合,影響了農業機械的有效使用率;農機化技術推廣體系還未形成組織、企業、農戶多方合作的局面,仍由科研技術機構為主導,農機、農藝結合性較差;農機化安全監理體系還停留在區域性和表面,沒有形成從源頭開始的全程化監理。最後,農機化的管理服務保障機制也尚未完全形成,無法對各區域的農業機械售後服務進行保障,如房縣僅有22個農機維修廠且缺乏二級維修點和專項維修點,竹山縣擁有82個農機維修廠但缺乏三級維修點,秭歸縣甚至沒有農機維修點,這使得當地農業機械維修機售後問題不能及時解決,組織機構以及系統人員無法做好統籌安排。農機化的管理服務體系還不完善,管理服務程度還較低,勢力難以適應農機服務產業化、社會化發展的要求,無法引導各縣域農機化服務組織和機構規範經營、合理運作、科學服務。
四、提升湖北省農機化機構管理服務的策略
(一)加強農機化機構組織建設,提高服務人員素質
當前,湖北省的農機化管理服務機構仍存在設定分配不合理、不全面等問題,因此要適當增加機構數量,拓寬機構服務範圍,提高機構服務質量,持續推進各縣域的農機化機構規範建設、誠信服務。統籌建設由市至縣再到鄉的農機化管理機構、農機化教育培訓機構、農機化科研機構,加大對各管理服務機構的建設培訓力度,加強示範機構的動態監測,探索建立健全機構內部的各項內部管理制度,制定統一規範的管理服務標準和實施細則,促進各類管理服務機構規範運營、良好服務、創新發展,從而實現湖北省內縣域農機化高質量服務全覆蓋。此外湖北省的農機化服務組織和協會集社會化、服務化於一體的大部分還是自助、自治的組織,其建立時間較短,管理體系還不健全,抗風險能力較弱,因此要加大給予這些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政策支援及資金補貼的力度,加強對組織和協會的引導建設,促進合作社、農機大戶等經營主體參與土地流轉、跨區作業等,拓寬服務渠道與服務範圍,繼續培育“全託管”“跨區域”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服務,並配套建設維修、供油等農機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機化社會服務能力,實現農機化機構管理服務與農機社會化服務有效配合。要繼續完善管理服務機構人員和農民的教育培訓體系,大規模開展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的管理服務培訓和農業職業技能培訓。有針對性地對市縣鄉不同的管理服務機構的人員進行分層次、多渠道的培訓,透過學歷提升、業務培訓、現場示範等多種形式,將農機化管理、農機操作、農機裝置維修以及農機研發創新等內容融入到培訓工作中,引導他們進行全方位廣泛的學習,樹立良好的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服務質量,提升自身素質。同時,整合現有資源,建立農業機械裝備示範基地,培育會使用、懂技術的新型農民,最終切實提高湖北省的農業機械化程度。
(二)最佳化農機化管理服務結構,協調區域發展
近年來,湖北省內各縣農業機械的使用率雖有所提高,但農業機械結構仍有待進一步提升。首先,要將農機化發展融入農機化作業全程中去,從主要糧食作物到各種經濟作物,從種植業到畜牧業、林果業、漁業,從生產種植到加工運輸,研發推廣不同型別的農業機械,增加電動機類機械,擴充套件高效能的機械,改善機械的老化問題,及時維修和更新換代,同時積極推進新型綠色節能環保型農業機械的應用。農機化管理服務也要隨之進行最佳化創新,增加提供大額農機及新型農機的推廣服務、作業服務和專項維修服務;在農機化管理的基礎上加強農機化科研、教育、培訓、技術推廣和安全監理;農機化投入中提高基本建設、科研和推廣培訓的投入,不斷完善農機化管理服務結構,推進服務朝多元化、多層次和全方位發展,提高管理服務水平。其次,要加緊開展適應湖北省內丘陵、山區、平原、湖泊並具有各縣域特色的農業機械的研發與推廣,鼓勵農機研發、技術推廣和安全監理等機構深入各縣域開展調查研究,根據不同的地理位置環境、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民的農機化需求,提供符合當地需求的管理服務,有針對性地根據各縣域實際情況加大服務投入力度。在經濟發達地區以現有的管理服務機構和人員為基礎,繼續提高服務質量,拓展服務內容和服務專案;在經濟落後的偏遠地區增加管理服務機構數量及人員,提高服務素質,提供農業機械購買和維修的補貼,扶持農機服務協會和農機專業戶,壯大農機經營規模,縮小與其他縣域的農機化水平。此外,各縣域應當結合自身實際,做好服務規劃,找到創新發展的新舉措並採取相應的措施,提高農機全域服務水平,推進省內各地區協調發展。
(三)建立健全農機化管理服務機制,做好綜合服務建設
創新農機化管理服務模式,處理好市場對農機的決定性資源配置和政府對農機扶持的作用,逐步形成以市場為主導,政府為輔助,服務為抓手,集研發、推廣和管理服務為一體的多元化新型農機化管理服務機制,引導農機化機構與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有機配合,實現湖北省內管理服務方式的轉變。一方面,要加強農機化機構內的管理服務系統隊伍建設,最佳化管理隊伍,完善管理制度,深入指導管理,形成科學有效的管理體系;加大培訓力度,拓展培訓內容,增加培訓機構,將農機化培訓教育體系落到實處。各管理服務機構、組織間要相互溝通、配合,各縣域、鄉鎮之間也要合作學習,共同建立機構間、區域間的配合機制和管理服務系統間的協調機制,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管理服務體系。另一方面,要加強對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引導,創新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形式,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規範化和科學化。加大組織經費扶持,形成政府機構、服務組織、企業、農戶多方合作的局面,保證各項農機專案、農機服務得到有效實施,形成新型農機化管理服務體系。同時,要做好農機化管理服務綜合建設,積極將農機化管理服務貫穿於農業生產全過程,實現安全監督、技術培訓、人才培養、資訊諮詢等各項服務,引導各類新型服務機構發展、壯大,規範農機服務市場,提高管理服務質量,推進農機服務向專業化發展。積極利用新媒體搭建農業管理服務資訊交流平臺,加強新型農機服務網路化、資訊化建設。利用各類網路平臺提供農機技術培訓、農機維修問題答疑、機構人員服務質量反饋等新型服務,提供更廣泛便利的農機化服務,促進農機服務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 孔祥智,周振,路玉彬.我國農業機械化道路探索與政策建議[J].經濟縱橫,2015,(7).
[2] 周晶,陳玉萍,阮冬燕.地形條件對農業機械化發展區域不平衡的影響——基於湖北省縣級面板資料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3,(9).
[3] 王新利,趙琨.黑龍江省農業機械化水平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4,(6).
[4] 羅錫文,廖娟,胡煉,臧英,周志豔.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J].農業工程學報,2016,(1).
[5] 郭如良,劉子玉,陳江華.農戶兼業化、土地細碎化與農機社會化服務——以江西省為例[J].農業現代化研究,2020,(1).
[6] 宋海英,姜長雲.農戶對農機社會化服務的選擇研究——基於8省份小麥種植戶的問卷調查[J].農業技術經濟,2015,(9).
[7] 周振,張琛,彭超,孔祥智.農業機械化與農民收入:來自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的證據[J].中國農村經濟,2016,(2).
原文引用:伍海君,李平.鄉村振興背景下縣域農業機械化管理與服務的問題與對策 —— 以湖北省縣域農業機械化的管理服務為例,2021,(9):65-72
來源:《決策與資訊》2021年第9期
作者:伍海君(1995-),女,安徽合肥人,湖北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李平(1985-),男,湖北潛江人,湖北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管理學博士、應用經濟學博士後,主要從事區域可持續發展、農業經濟與公共政策研究。
責編:甘小梅,胡梁、編輯:鄧汝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