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集上,只見范進正在一個廟門口站著,散著頭髮,滿臉汙泥,鞋都跑掉了一隻,兀自拍著掌,口裡叫道:‘中了!中了!’”——吳敬梓《儒林外史·范進中舉》
提及舉人,很多人都會想到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以及我們曾經在書上看到過的《范進中舉》的故事。
而此故事也使得人們產生了這樣的問題:舉人真的很難考中嗎?它放在今天的話又相當於什麼學歷呢?如今的研究生可以考上舉人嗎?
舉人
舉人主要指那些被薦舉之人。據悉在漢代的時候,中國並沒有考試製度,朝廷為了尋找人才,都會要求郡國守相薦舉賢才。
從這個時候開始,“舉人”這個名詞就開始流傳。而後到了唐宋以後,只要是應科目經有司貢舉者,就被稱為舉人。而在明清時期,鄉試中試的人才被稱為舉人。
科舉制度
儘管人們將察舉制以及選舉制中被選中的人也稱為舉人,但這兩種制度存在的時間遠不如科舉制度那麼長,故此這裡我們再來簡單瞭解一下科舉制度。
據悉中國的科舉制度自公元606年興,至公元1905年止。在這1300年的時間中,一個人要是想踏上仕途,基本上都需要經歷科考。
在科舉時代,所有的應考者均被稱為“趕考者”。他們需要先後參與"童試"、"鄉試"、"會試"以及“殿試”。
在這些考試中考中的人則分別被稱為秀才、舉人、貢士以及進士,進士中的前三名為鼎賈三元,即我們經常提到的狀元、榜眼以及探花。
相比於秀才而言,舉人具備當官的資格,但能夠從舉人直接入仕途的人非常少,不過要是可以透過“大挑”,那就有很大的機率成為官員。而進士則是全國統一分配的官員,其中鼎賈三元多留在皇帝身邊為官。
舉人等同於現代的什麼學位
就目前我國存在的一些關於科舉的資料來看,古代能夠透過鄉試的人非常少,往往一萬人之中可能只有200人可以成為舉人。
很多人都說舉人相當於現在的本科大學生,但嚴格來講,舉人的文化程度甚至比研究生還要高,即是說,即便是成績優異的研究生,也不一定可以成為舉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古代的科舉時期,考生需要熟讀《四書五經》,另外清朝時期還要掌握八股文的寫法。在熟讀這些書籍的同時,還要會結合實際分析時事。
這就使得古代舉人的知識涉獵面相對較廣,而這也是古代官員為什麼能夠從某一領域負責人調任另一領域負責人的主要原因。
相比於古代的舉人而言,現代研究生的學習方向相對較窄,且從知識儲備方面來講,舉人大概可以和現代的碩士相提並論。
總結
總而言之,古代考取舉人真的非常困難,不然范進也不會在中舉之後“喜極而瘋”。
如今很多孩子都在抱怨學習難度大,可當我們去了解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時,就會發現現代考試已經非常“仁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