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農業人口只有350多萬,但卻養活了3億人口,甚至還達成了世界第一出口國的優異成績。
美國人是怎麼做到的呢?黃瓜,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一種食物,健康又可口,既能當蔬菜又能當水果吃。
我們知道小麥收割機,但你知道專門收黃瓜的收割機嗎?美國人的這種收割機甚至可以做到一天收一千噸黃瓜,這收黃瓜的方式也真是讓人震撼,那麼這種高科技產品又是怎麼運作的呢?
本期子牙童趣科普館就以美國人收黃瓜為例,帶大家領略一下美國的機械化農業生產方式,你就會知道為什麼美國叫做現代化農業大國了。
我國也有大規模種植黃瓜的基地。當黃瓜種子長出秧苗時,人們就會第一時間在瓜秧旁邊搭上疏落有致的架子。
因為黃瓜是爬藤,這樣它就可以順著架子往上長,既能讓植株之間有距離,利於通風,還方便人們採摘。
到了成熟的季節,人們會透過人工採摘的方式,將黃瓜一個個摘下來再銷售出去。
人工採摘果蔬的方法,相信不用我多說什麼,很多小夥伴都有過親身經歷,總之效率是不會太高的。那麼美國是如何做到一天採摘一千噸黃瓜的呢?
首先,美國人會用收割機會從根部將黃瓜秧切除,然後把整個黃瓜運送到機器內部的過濾桶中去,過濾掉表層的泥土灰塵然後再送入採摘裝置之中,透過擊打和梳刷果實,將黃瓜和黃瓜秧分離。
被分離掉的黃瓜秧可不會被隨意浪費掉,而是將其直接粉碎,再返還回地裡。而果實則透過運輸裝置到達頂棚。
當收割機快要裝滿的時候再將黃瓜傳送到另一輛專門用來裝果實的卡車裡,整個流程下來就非常快速地完成了黃瓜的收割作業。
不過,美國黃瓜可跟咱們中國的黃瓜不太一樣,他們都是地面種植,個頭比較小,不用搭架子。
這種直觀的方式方法,體現的就是美國人在農業方面非常突出的機械化作業,效率高產量高,是不是非常羨慕呢?
這時候很多人就會有疑問了:既然美國農業這麼發達,為什麼我們不能直接學習他們的生產模式呢?我們的科技水平又不低。
其實不然,我們並不是不向他們學習,而是國情不同,地理條件、社會環境、風土人情都不相同,盲目照搬只會適得其反。
先從耕地條件看起,美國地廣人稀,資源豐富,氣候條件適宜,耕地面積高達168.18萬平方公里,排世界第二位,面積僅次於印度,發展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雖然我國的耕地面積和美國的耕地面積差距並不是很大,有143.3萬平方公里,但是在耕地型別上,我們和美國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在美國,耕地多數都是平原,面積廣闊,地面平坦,非常適合大規模的機械化作業,然而在我國,耕地多數為山地、丘陵,並且因為農業人口數量大,耕地多被劃分為一個個小面積的土地,機械化很難發揮作用。
從耕種模式來說,美國採取耕地輪休制度,他們並不是一直處於耕作狀態,而是在完成一年的耕作後休養一年,目的是恢復土地的肥力。
這在我國是很難實現的,我國人口已經超過14億了,面對的糧食壓力巨大,如果讓土地有休養期,很可能會導致難以彌補的糧食空缺問題。
美國作為全球最發達的現代農業國,總資產達11000億美元。然而,面對美國這些先進的農業生產經驗,我們的國情不允許我們直接照搬。
但先天的劣勢不是我們固步自封的藉口,我們一直在嘗試突破方式。其實在我國的一些平原地區,已經開始採用機械化作業,正在逐步趕上美國的步伐。
美國現代農業的特點及發展經驗,對於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有著重要啟示。我們可以選擇其中一些適合我們的,然後轉化成我們自己需要的。
首先,美國的農業機械化發展腳步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當地的農業生產主要依靠的是家庭農場,雖然是家庭農產,但規模大,現代化程度高,生產效率高。
根據資料統計,美國在2007年的時候就已經擁有了220萬個大農場,土地面積為3.73億公頃,划算下來,平均每個農場土地面積為170公頃。
到2009年,美國擁有205.6萬農業從業人口,這也就意味著,平均算下來,一個農場裡只有不到兩個人在進行生產,每個農業經濟活動人口平均耕地面積高達181.4公頃。這個數字不得不讓人驚歎。
另外,美國的現代農業已經形成了一套高度融合的產業化體系。在這套產業體系裡,融合了生物學、氣象學、地理學、生物學等等學科。
不僅僅是農業生產,還包括後期製造、物流流通、資訊支援、金融服務等等,建立了各種特色鮮明的產業帶。產前、產中、產後緊密結合,分工明確,形成系統化的綜合體。
其次,美國的農業產業形成了成熟的區域化、專業化生產佈局。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充分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以達到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的目的。
比如在美國的東北部地區,因為這裡氣溫低,降水量大,適宜牧草生長,所以形成了“牧草和乳牛帶”。
而在美國的中、北部地區,這裡的耕地土質肥沃,地勢平坦開闊,冬季氣溫低且漫長,非常適合小麥生長,形成了“小麥帶”。
此外,還有大湖區附近的“玉米帶”、南方的“棉花帶”、太平洋沿岸“綜合農業帶”等。
還有,美國在農業方面的法律法規可謂是十分健全。在法律條文中,明確規定了農民、企業、政府的行為準則。這也意味著,土地的佔有、使用、管理、收益從根本上得到了保障。
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農產品的出口,保障了質量和數量。而且在農業的配套設施和服務體系上,美國也做的很好。
美國政府針對農業在不同發展階段上面臨的問題,及時出臺農業保護政策,形成了完善的政策體系。包括價格支援、財政補貼、信貸稅收、對外貿易等等。
除了這些之外,我認為非常值得認可的是美國對農業發展高度重視的態度。他們非常捨得在農業科技和農業教育上投入人力財力和物力。
重視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應用,不間斷地進行創新,這些都是有跡可循的。1996年,美國農業部成立了國家農業研究、教育和經濟顧問委員會以及農業科研攻堅戰略計劃署。
2002年,政府為了建立新的農業研究計劃,再次大手筆投資了13億美元。2007年,預算甚至達到了15億美元。
目前,美國當地有農業研究中心四個,農學院一百三十多所,農業試驗站五十六個,地區性推廣站以及農業合作推廣機構三千三百多個。
聯邦政府每年光是投給農業科研、教育的經費就高達20億美元,並且還在增長。在美國鄉村,初中高中都設定有專門的農業課程,甚至連幼兒園都會開設。
看到這裡,我們不難想象為什麼美國的農業現代化水平如此之高了。
我們國家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一直以農業為基礎,古詩詞裡對農業生活的描寫更是數不勝數。
做農活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即使在第三產業越來越發達的當下,農業在我國的牢固地位仍然不可動搖。
雖然我們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現代化作業方式,農民們比之前要輕鬆得多,但不得不承認,與美國這個現代化農業大國相比,我們還存在一些不足。
但我們的農業發展步伐也從來沒有停下來過,全面建成農業現代化一直以來都是我們的目標,相信未來我們會做得更好。
本期文章就講解到這裡,你怎樣看待美國全機械化的生產模式?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我,為我點贊並轉發,你們的每一份鼓勵,都將是我做出更好影片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