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在“後默克爾時代”,中歐關係雖面臨嚴峻挑戰,但仍可保持大局穩定。雙方經貿、政治和人文合作都將進行調整。中國始終是歐洲一體化的堅定支持者,而歐盟始終追求“戰略自主”,加之歐洲國家的重要性在美國的戰略框架中地位逐漸下降,這些因素有助於歐洲保持理性務實的對華政策。
作者:田德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默克爾卸任對德國而言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她當政期間積極推動中德務實合作,對中歐構建互利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也作出了很大貢獻。在美國特朗普政府秉持單邊主義、霸凌主義的時期,中歐關係成為“不確定世界”中的確定因素。那麼,在“後默克爾時代”,中歐關係還能延續這種良性的發展勢頭嗎?
目前,歐洲仍未走出新冠疫情的陰影,經濟復甦乏力,民粹主義興起,社會矛盾尖銳,中歐關係也面臨著相當嚴峻的挑戰。2021年3月,由於歐盟某些機構和個人以謊言和虛假資訊為藉口對中國實施制裁,中國採取了必要的反制措施。5月,歐洲議會決定凍結審批歷時7年才完成談判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歐洲國家一些不負責任的政客為謀取政治利益,故意做出對華強硬姿態。歐盟某些“新成員國”自以為有美國撐腰,公然挑戰中國的核心利益。同時,近年來歐盟及其成員國在投資審查、技術合作等方面出臺了不少具有保護主義色彩的立法,也有可能對中歐經貿合作產生消極影響。
但是,當我們審視中歐關係未來走向的時候,不應受到這些消極事態的影響。這是因為,中歐關係將近30年的良性發展給雙方乃至世界都帶來了巨大的收益。在這個過程中曾經出現過很多波折,但挑戰最終都被克服了。默克爾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之所以偉大,正是因為她能夠正確認識時代發展的大趨勢,堅定秉持互利共贏的外交理念。默克爾的特點是理性務實,而這也正是歐洲政治的主流。
目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歐關係也會發生變化。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後默克爾時代”,中歐關係仍然可以保持大局穩定,雙方能夠把未來變化限定在“穩定中調整”的範圍之內。
一是中歐經貿合作將在規模穩定的同時進行結構性調整。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歐盟與中國貿易總額達到5860億歐元,同比增長4.46%,對華貿易佔歐盟外貿總額的16.07%,中國是歐盟最大的國際貿易伙伴。
近年來,中歐經貿合作面臨原有互補性縮小、合作形式單一、合作領域受限等挑戰。在歐洲內部,存在著在經濟上“減少對華依賴”“重構產業鏈”等方面的輿論壓力。但是,疏遠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的成長中市場,對高度外向型的歐洲經濟來說肯定是不明智的。只有中歐雙方在經貿領域共同尋找新的互補性,創新合作形式,拓展合作領域,才能延續互利共贏的局面。
二是中歐政治合作將在框架穩定的同時進行延展性調整。中國與歐盟及其成員國建立了多層級、多領域的戰略對話機制,對確保雙方政治合作的穩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基石。中國和歐洲都堅定奉行多邊主義,雖然在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和利益訴求上有很大不同,但在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反對恐怖主義、防止核擴散等方面,中歐之間都有著廣泛的共同性。作為負責任的國際行為體,中國和歐盟及其成員國政治合作的領域將越來越大,因為這是符合人類共同利益的。
三是中歐人文合作將在意願穩定的同時進行充實性調整。文化交流是中歐合作的“第三支柱”,已經建立了多形式、多領域的對話交流機制,人員往來不斷增加。這反映出雙方想為經貿、政治合作創造堅實文化基礎的共同意願。
受新冠疫情影響,近年來中歐人文交流有所停頓,亟待充實提高。人文交流的目的是增進相互瞭解、增強相互尊重、強化相互信任,對構建良性國際關係而言不可或缺。只要中歐保持加強經貿、政治合作的意願,增進人文交流的意願就不會減小,相信疫情之後能夠得到迅速的恢復與發展。
因此,未來“後默克爾時代”中歐關係的發展,總體上應該是樂觀的。中國始終是歐洲一體化堅定的支持者,歐盟始終都在追求“戰略自主”。最近美英澳三方安全聯盟AUKUS的建立說明,在美國的國際戰略框架中,作為北約盟友的歐洲國家的重要性正在下降。同時,未來中美關係也並非完全沒有轉圜空間。這些因素有助於歐洲保持理性務實的對華政策,確保中歐關係在穩定的前提下逐步完成各種時代變化所需要的調整,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責編 | 宋平 布英娜
編輯 | 張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