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12日,尼赫魯公然下令:要將中國軍隊從印軍侵佔的中國領土給徹底“清除掉”,隨後,印度軍隊便在中國邊境悍然發動攻擊。
面對昔日“好兄弟”的翻臉,毛主席站在軍事地圖前,眉頭緊皺。他老人家無言思索良久之後,手指著地圖上的印度據點,大手一揮,霸氣地說道:“掃了他!”
一場意料之外的戰爭就這樣在喜馬拉雅山脈附近打響了。這場戰爭的匪夷所思的程度,不只是讓普通百姓摸不著頭腦,就連一向運籌帷幄的毛主席都表示:“我想了十天十夜,都沒想通為什麼印度要打我們?”
毛主席在軍事領域是何等的雄才大略,就連丘吉爾、斯大林等人都被他拿捏的死死的,怎麼偏偏就難以想通尼赫魯的這番操作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印度發起的這場戰爭究竟離譜到何種地步。
糾紛禍根——麥克馬洪線
中國和印度在歷史上有著友好的往來和傳統的友誼,兩國一直以來按照傳統以喜馬拉雅南麓作為習慣邊界,以此進行實際控制並始終共同遵守著,可以說,兩國在邊境問題上一直都是“有邊無防”的。
但在英國殖民印度期間,英國殖民者盯上了我國西藏這塊沃土。他們企圖將西藏從中國分化出去,便三番五次地挑撥藏族和漢族的關係,沒有達到目的之後,就派武裝部隊進入西藏,與藏族軍民發生衝突。1904年的時候,英國殖民者更是直接率軍佔領了拉薩。
後來,雖然英國殖民者迫於國際形勢從西藏撤了軍,但是英方始終對這片淨土心懷不軌。
1914年,英國殖民者在希拉姆組織召開了漢、藏、英三方會議,其真實目的就在於實現對西藏的侵略。在會議上,英國殖民者私自在地圖上畫下了一道邊境線,這條邊境線就是臭名昭著的“麥克馬洪線”。
“麥克馬洪線”將原有的中國與印度之間的習慣邊界線往北推移了大約100公里,在地圖上直接將中國的12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劃撥給了英屬印度。這便是我國和印度在領土歸屬上的歷史遺留問題,也是這場戰爭的禍根所在。
但其實,“麥克馬洪線”是非法無效的,這條分界線從未被我國任何一屆政府承認過。但是,印度獨立以後,尼赫魯則一廂情願、空口白牙就認定了這條分界線是具有合法性的。印方甚至想以“麥克馬洪線”為起點蠶食我國領土,中印兩國之間也因為邊境領土問題多次產生糾紛。
1951年,印度軍隊未經我國允許便擅自越過習慣線,直接侵佔了我國9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此後,又將“麥克馬洪線”的北部以及中、西段的多處地區侵佔。中國這個時候忙於抗美援朝,並且本著對兩國傳統友誼和兩國根本利益的考慮,便暫時沒有給這個印度這個狂妄之徒太多眼神。
中印都是文明古國,又是鄰居,並且在近代都受到列強和殖民者的侵略,所以,在各自獨立之後,兩國之間的關係一直都有點同病相憐的“兄弟”的意味,關係還是十分不錯的。這也是中國對之頗有放任的原因。
但中國對其表現出的容忍,並沒有換來印方的滿足以及尊重,反而讓他們有了“恃寵而驕”的一些行為。
1959年,西藏境內在地方發動勢力的策劃下,發生了武裝暴亂,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對西藏地區進行武裝平叛。西藏宗教的領袖達賴喇嘛趁機逃往了印度,並被印方以最高級別進行接待。
這讓尼赫魯有了“做文章”的機會。在他的指示下,印方媒體和政府大肆宣傳,達賴喇嘛也在一旁添油加醋,無中生有地指控中國政府對他的“迫害”,印度國內一時間掀起了強烈的反華浪潮。尼赫魯看著自己的“手筆”很是滿意,覺得時機已到,便開始發表“麥克馬洪線”是中印邊界的言論。
尼赫魯甚至給周總理寫信,直接要求將麥克馬洪線東西兩段共12.2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歸為印度所有。如此驚天又荒唐的要求,我方怎麼可能會同意?像要不來糖吃的小孩子會撒潑打滾一樣,要不來“糖”吃的印方,開始在中印邊境搞事情。
尼赫魯以“保護印度領土不被中國解放軍侵犯”的說辭,調集印度大軍前往“麥克馬洪線”最前沿的地方,實行“前進政策”,在中印邊境不斷挑釁,製造了多起流血受傷事件。
發生了武裝衝突之後,印方政府惡人先告狀,在國際上強烈譴責中國“侵略”印度國土,並聲稱是中國軍隊對印度軍隊發動了襲擊。對此,中國政府對外發表了鄭重宣告,我國解放軍官兵只是在被動的情況下,對一直挑釁在先的印軍採取了自衛反擊舉措。不過,彼時與中國逐漸交惡的蘇聯,已經決定支援印度了。中國在國際上,幾乎是孤立無援的。
赫魯曉夫在中印邊界衝突問題的會談上,好似公正地說道:“你們中國應該是要和印度搞好關係的,因為印度是一箇中立的國家,而印度的領導人尼赫魯也是比較開明的人,我們都應該去團結他。你們現在這樣在邊境發生衝突是不對的,因為領土爭執的問題而發動戰爭是很不值得的。”
我國領導人們當然明白赫魯曉夫這番話的意思,也更加清楚了蘇聯的態度和立場,對此,毛主席淡然道:“我們的處事原則很簡單,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我們中國肯定不為天下先,但是,誰要是想欺負我們,那是不行的,無論是誰,都不行!”
交涉無果,自衛反擊
中國不是一個好鬥的國家,向來主張和平共處。所以,在中印衝突問題上,我國一直是剋制甚至是有些隱忍的。
在當初尼赫魯給周恩來總理寫信,提出要我國12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的無理要求時,雖然我國領導人直接亮明瞭態度,但是也表達了友好,毛主席則說:“我們不會將友人錯當成敵人,和平共處、共謀發展才是中國的國策。中印兩國近些日子的吵架,只不過是兩國千年萬年友好過程中的一個插曲而已。”
中印矛盾升級以後,周總理還兩度給尼赫魯寫信,表示希望透過和平的手段解決中印衝突,並且為表誠意,還主動在邊界線上撤軍20公里。後來,又因為中印問題,特意乘專機飛往新德里,就中印邊境問題進行談判。
必須要提的是,我方始終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不接受“麥克馬洪線”所劃定的中印兩國邊境,因為它本來也是不合法的。
委屈不能求全,中國的剋制和忍讓,被當做軟弱可欺。他們認為中國的禮節,是中國為了謀求和平的一再退讓,所以,野心膨脹的印方,對中國再度步步緊逼。
1961年,印軍直接在中印邊境的中國領土上設立了幾十個軍事據點。這一囂張行為的惡劣程度,相比以往的殖民統治者有過之而無不及,真真繼承了英國的帝國主義策略。
這並非冤枉他們,因為印度雖然喊著全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聯合起來,反抗帝國主義的統治,但實際上,則是不停地在出動武裝部隊,兼併南亞地區的許多獨立邦國,企圖做一個區域性地緣的帝國主義國家。
1962年10月12日,尼赫魯公然下令:“要把中國軍隊從印軍侵佔的中國領土上“清除掉”。一週以後,早有預謀的印度軍隊,向中國軍隊發起炮火猛攻,悍然挑起了中印邊境的大型武裝衝突。
來而不往非禮也。面對不可一世的印軍,中方決定對其予以反擊。
10月1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上,毛主席說:“近些年以來,中國採取了許多辦法想要謀求中印邊界衝突問題能夠得到一個和平解決的方法,可是印度方面都不願意。並且還蓄謀已久地挑起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武裝衝突,簡直是欺人太甚。既然這一仗他尼赫魯非打不可,那我們中方就只有奉陪到底了,畢竟來而不往非禮也。”
會後,毛主席專門召見了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張國華在1950年率軍解放西藏後,一直就地人西藏軍區司令員,被西藏人民親切地譽為“佛光將軍”。不久前,又率軍平定了西藏暴亂。對於中印邊境形勢極為熟悉。
毛主席問他:“據說印軍是有些戰鬥力的,這一仗我們打不打得贏?”
張國華堅定地說:“請主席放心,我們一定打得贏。”
毛主席擔憂地說:“也許我們打不贏,那也是沒有辦法,只能怨我們沒有本事,最壞的結局就是印軍侵佔西藏。但西藏是中國的領土,這點永遠不會改變。”
張國華對於毛主席的擔憂心知肚明,因為畢竟沒有和印軍交過手。於是向主席分析了我軍和印軍的優劣點,之後又鄭重地說:“這一仗,我們有把握能贏。”
毛主席看到張國華如此知己知彼,欣慰地笑了,他來到世界軍事地圖前,用手點了點印軍的據點,隨即大手一揮,十分霸氣地說:“掃了他!”
10月20日,對印自衛反擊戰正式打響。
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由西藏軍區和新疆軍區分為東西兩線作戰,西藏軍區張國華將軍出任總指揮,負責東段的作戰任務。西線作戰任務,則由出任指揮的新疆邊防軍副軍長何家產負責。
中國人民解放軍對印軍迅速展開了強有力的反擊,用強硬的作戰能力和獨特的作戰技巧,好好地給囂張到不可一世的印軍上了一課。剛開始,印軍覺得佔據地形和兵力優勢,對我解放軍戰士不屑一顧。
但很快他們就發現,我解放軍戰士一不怕死,二不怕苦,複雜的地形和惡劣的氣候在解放軍眼裡根本不足為懼。幾次交鋒之後,解放軍戰士將印度軍隊打得潰不成軍,順利搶回了所有印軍在西藏擅自設下的據點。
過程是經典的“敵人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向我還擊”的經典橋段,這裡不再贅述。要明白的是最終結果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在
短短一個月的時間,殲滅、俘虜敵軍近9000人,徹底將印軍從中國的領土上趕了出去。
毛主席在開戰前曾說:“我們對印度的反擊僅僅是用以警告和懲罰的,只是為了警告印度領導人尼赫魯何印度當局,邊境問題用軍事手段是無法根被解決的。”所以,在取得了絕對的勝利之後,毛主席審時度勢,果斷決定鳴金收兵。
這一仗雖然打的時間不長,但將印軍真正打疼了。勝利之後,毛主席說:“中印邊界這一仗,可以爭取十年的邊境安定。”
事實證明,不止十年,這一仗不僅徹底擊碎了尼赫魯“大印度聯邦聯邦”的白日夢,還成為了印軍無法揮之不去的夢魘,所以,時至今日,儘管印度賊心不死,但也始終只敢暗中覬覦,不敢再輕易來犯。
不堪一擊,何膽來犯
毛主席道:“我想了十天十夜,也沒想明白為什麼印度要來搞我們。”當然,以毛主席的政治和軍事智慧,他當然不會真的想不通,這只是一句調侃。
因為二戰以後,國際上哪個政治家小心翼翼地走一步算三步,但他尼赫魯偏偏不走尋常路,執意要挑起這場戰爭。結果不僅差一點泰姬陵不保,他本人也在戰後不到兩年的時間就鬱鬱而終,最終印度因為這場戰爭導致其發展直接倒退三十年。
而我國經此一戰,不僅換來了幾十年的邊界安定,還進一步獲得了在南亞地區的影響力,收穫了一批小迷弟,“巴鐵”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所以,尼赫魯這波“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做法,著實讓人摸不著頭腦,讓人忍不住直呼:他究竟是怎麼想的啊?
尼赫魯實在沒有道理髮起這場戰爭。
首先,中國和印度可謂是同潮起,共潮落。中印兩國都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都有著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是在亞洲政壇佔有重要位置的兩個國家,任何一國的動作都會對亞洲,特別是東亞的生態產生巨大的影響。
在近代,中印雙方還有著相似的國家命運。英屬東印度公司挫敗了印度土著的反抗,印度由此淪為英帝國的殖民地。而中國也自從鴉片戰爭之後,經歷了長達百年之久的半殖民地的屈辱歷史。而後,新中國成立,開啟了復興之路,印度也獲得了民族獨立。
可以說,中印兩國像兩個劫後餘生的親密鄰居。所以,對於越南這個“鄰家兄弟”,新中國是能幫就幫,能助就助。自己都尚不寬裕的新中國,沒少往印度捐錢送物。遇到一些小的衝突時,中國也始終保持著一個大國的氣量和風度,從沒有以大欺小,反而十分忍讓和剋制。
所以按照常理來說,印度對中國不說做到感恩戴德,也至少應該保持友好謀求並肩同行吧。
其次,印度一向以愛好和平、反對帝國主義統治在世界上立足。尼赫魯還在1961年的國際論壇上提出了“不結盟運動”,公開表達了自己的外交精神和印度的自我定位。
暫且不論印方出於何種目的、是否真的擁護和平主張,但既然給自己立了個人設,裝也要裝一陣子,倒是不必這麼快就將偽裝撕的如此利落乾淨。
但最終,尼赫魯還是決定罔顧兩國傳統友誼,撕乾淨和平的外衣向中國發起攻擊。這又是為什麼呢?
先說當時的國際形勢,美蘇兩個世界大國正因古巴導彈危機在東太平洋對峙,在如此嚴峻的危機下,自然是沒有功夫關注地緣級別的衝突的。於是,尼赫魯便盤算著,趁著水渾下水摸把魚。
而當時的中蘇關係正在逐步惡化,於是尼赫魯便把小算盤打到了中國的頭上,想要趁機叼走西藏這塊肥肉。
但說到底大家都是在美蘇兩極擠壓之下尋找生存機會的第三方勢力國家,不想著聯合起來共同謀求生存空間,反而要窩裡鬥,這不是損人不利己嗎?
其次,就是尼赫魯以及印度民眾有著極度膨脹的自信心。印度自從獨立以後,在國際政治中一直在扮演著一個非常活躍的角色,尼赫魯也成了一位國際政治明星,在當時,印度全國上下是以“世界第三”自詡的。
這種對自身實力產生嚴重誤判的盲目自信,來自於中印邊境衝突全面爆發的前一年的一次代號為“勝利行動”的軍事行動。“勝利行動”是由3萬名印軍實施的,僅用了一天的時間,和8人的傷亡,就佔領了此前一直是葡萄牙殖民地的果阿地區。
“勝利行動”的勝利給了印度人足夠的軍事以及政治自信,他們並不認為他們是侵略行為,他們甚至在國內權威政治性的報刊上公然發表了這樣的言論 :“我們一直認為果阿地區毫無疑問是印度的合法領土……把非法入侵印度領土的入侵者趕走,這並不是侵略。”
所以,在當時的印度國內,印度民眾同樣認為中國是非法入侵印度領土的入侵者,他們是有足夠的理由用武力的手段去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他們同樣認為這是一場具有侵略性質的戰爭。
彼時,印度民眾的民族主義在政治宣傳之下空前熱烈,尼赫魯最終只能被 民意裹挾著在侵略中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而當時的中國一方面由於自己身處社會主義陣營,正在遭受美國的嚴厲制裁;另一方面也由於對蘇聯的抗拒,與蘇聯關係一步步惡化。所以前面說,新中國此時是孤立無援的。
在尼赫魯看來,“世界第三”的印度完全有把握打贏正處在孤立無援之際的新中國,這是向中國出兵展示印度國威的極佳時機,並且只要打贏中國,那印度在南亞還有誰能與之爭鋒?
從實質上來說,還是那句話,印度就是想要做一個區域性地緣的帝國主義國家。
但可惜的是,中國不是想惹就能惹的,既然你染指我中華大地,那我就讓你看一看真實的自己,究竟有多不堪一擊。結果證明,就那點水平,實在不夠看的,竟還敢稱“世界第三”,真正的人菜癮還大。
由此看來,尼赫魯既沒有足夠的動機,也沒有足夠的實力,卻還是主動挑起了這場戰爭。也難怪偉人想了十天十夜不明白,那是實在想不明白啊。我想了十天十夜也想不明白你尼赫魯竟會走這樣一招臭棋,我想了十天十夜也不覺得你應該有這種自信。我想,這才是偉人真正的意味。
好戰必亡,忘戰必危。中國不搞帝國主義那一套,但是任何國家如果想要孤注一鄭,冒天下之大不韙來犯中國,那麼中國必然會出手讓其長點記性。
“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嗡嗡叫,幾聲淒厲,幾聲抽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