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德國媒體近日報道,根據盧森堡基金會的研究,德國主流對華報道“日益充斥著仍然源自殖民時代的陳詞濫調和刻板印象”。該研究指出,作為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大規模種族主義大屠殺的國家,德國媒體的對華種族主義反感情緒雖然“大多被拒絕,但仍被巧妙融入其他陳詞濫調,例如融入被斥為令人作嘔的食用野生動物的報道中”。
新冠疫情後的世界似乎是一個民粹主義和種族主義囂張抬頭的世界。日本社會從上至下右傾化極為明顯,日本政客甚至公然插手中國極為敏感的臺海問題,不顧臺島曾經是日本強佔的殖民地,二戰勝利後歸還給中國。而在德國,似乎很多人也要停止懺悔了。不久前德國防長對俄羅斯發出了“軍事威脅”,宣稱要在波羅的海和黑海兩條戰線集結北約軍隊應對俄羅斯的“挑戰”。俄方回應是,德國應該記得歷史上發生類似情況後,德國下場如何?
同時,德國對中國搞種族主義汙衊風氣之盛達到令人驚異的程度。羅莎・盧森堡基金會的研究指出,德國媒體對中國議題“總體上幾乎沒有區別,而且主要是由德國的利益決定的”。媒體在某種程度上用德國、歐洲和西方的價值觀對中國進行系統的衡量,即“強調我們”和作為“他者的中國之間的對立”。在很多情況下,中國沒有得到等級相同的報道。這導致了“陳詞濫調和恐懼的傳播”。
甚至可以認為,這是一百多年來瀰漫於德國的“黃禍論”捲土重來。羅莎・盧森堡基金會稱,總體而言對於中國“幾乎在所有議題中都能找到負面的闡釋,尤其是刻畫中國內政外交政策的時候”,而且很少“分析衝突的複雜歷史和現狀”。這項研究用以下資料來證明報道的片面性。在所有涉及中國內政的稿件中,有88.4%持“批判”或“非常批判”的態度,“中立稿件”僅佔9.4%,“主要涉及具體事件”。
例如中國的政治會議正常召開就沒有德國媒體報道,但只要有延遲的跡象,就有一大批媒體跳出來大做文章。只有4篇稿件沒有使用把中國的政治和社會體制與西方“進行比較”的常用做法,而是“考慮中國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現實,肯定它的內在價值”。文/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