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注重孝道,我們講究百善孝為先。
在大家的認知裡,如果一個人對生養他的父母都不夠孝順,都不懷揣感恩之情,那麼此人必定難成大事,也不能與之相交。
古往今來,凡是能成大事者,大都是孝順有佳之輩。
而新中國的開國元勳們,也盡是遠近聞名的孝子。
(一)、辛苦遭逢起一經
林彪曾在我黨早期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做出過突出的貢獻。
尤其是解放戰爭,他指揮東北民主聯軍,憑藉著對敵情的高度把握,有勇有謀,果斷出擊,奪得了遼瀋戰役的勝利,為後來的平津戰役與淮海戰役奠定了基礎。
林彪生於湖北黃岡林家大灣,他的家族規模龐大,在當地享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其父林明卿憑藉著自己精湛的織布工藝,在家鄉將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而林彪的堂兄林育南則是我黨早期工人運動的領袖之一,他曾擔任過湖北省委代理書記,也曾當過全國蘇維埃準備委員會的秘書長。
林彪從小接受過系統化的教育,先讀私塾,又去往浚新學校,後又進入武昌共進中學。
中學時期的林彪,終於明白了堂兄為何而堅持,他立志也要成為林育南般的人物。
他和同學一道加入了共青團,晝夜不息地參與著各種學生運動。
當時的林彪還很純真,一心只為改變家國命運,他不停地奔走,往返於上海和武漢之間。
在林明卿看來,兒子從事的這個職業很是危險,而且漂泊不定。
他希望給林彪謀個教書先生的職務,讓林彪在家就近生活,安居樂業,倒也樂得清閒。
可見過了世面的林彪,決議要投身革命,他希望南下廣州,進入黃埔軍校。
在未能如願的日子裡,林彪無事就唸叨:“升官發財請往它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
而父親用堂上高懸的那句:“一等人忠臣孝子,二件事讀書耕田”來勸導他。
不過林彪去意已絕,最終在堂兄林育南和林育英的鼓舞下,他毅然走出家門,踏上了革命之旅。
這一來二去,林彪做出了許多的功績。
而他的父親林明卿和母親林陳氏,則整日憂心忡忡,擔心著兒子在外的安危。
1937年9月,林彪指揮軍隊在平型關重創日軍,這是全面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在戰場上取得大規模的勝利,也打破了日軍不可擊敗的神話。
蔣介石在第一時間給林彪頒發了嘉獎令,給林彪道喜和恭賀的話,絡繹不絕。
而林彪的老家,也非常熱鬧。
黃岡當地有頭有臉的人物,爭相登門拜訪林明卿老兩口。
當大家得知他馬上要過六十大壽時,齊齊幫他張燈結綵地準備起來。
生日的那一天,林家擺了幾十張大桌子,黃岡當地的國民黨官員、武漢和黃岡的富商還有很多知識分子紛紛到齊。
而林明卿兄長和子侄一輩也紛紛登場,這是林明卿第一次過壽,竟然過得如此排場,他高興不已。
唯一遺憾的是,兒子林彪沒有在場。
林彪在當天給父親寄來了信,他先向父親道賀,接著向父親講述了平型關戰役的經過。
看著兒子如此有出息,林明卿有喜有憂。
喜是為了兒子的功績,憂則是害怕日本人的報復。
他知道,一旦武漢失守,日本人不論如何不會放過自己一家。
(二)、輾轉反側,顛沛流離
林彪知道自己連累了家人,讓他們整日活的提心吊膽,可他除了寫信提醒他們注意安全外,再無能做其它。
林明卿和夫人都是通情達理的人物,告訴兒子不要為自己擔心,好好殺鬼子,早日把侵略者趕出中國。
轉眼間到了1938年,日軍的鐵蹄已經要抵進武漢,如果繼續留在老家,定當會死於日軍的屠刀之下。
危難中,林明卿帶著一家十幾口連帶著十幾名工人,一同踏上了求生之路。
往北走盡是淪陷區,無奈之下他們只能往南,越南越好,安頓下來後再聯絡林彪。
他們跌跌撞撞地來到了洪湖又去到監利,最後在草尾鎮落腳。
林明卿和林陳氏夫婦本以為可以在此長久的生活,可沒過多久,日本人的腳步又已經逼近。
那些跟著林明卿出來的工人,實在受不了這風餐露宿的生活,紛紛調頭往北。
可林明卿一家老小沒有選擇,回去就意味著死去。
這一路輾轉,他們到了衡陽。
這裡距離侵略區較遠,日軍一時半會還打不過來。
可林家人吃吃喝喝都需要用錢,生計問題再度擺在面前。
好在林明卿有手藝,他靠著為軍隊提供綁腿和衣物,勉勉強強地維持著一家人的溫飽。
這樣的生活過了三年,林家人又跟著難民大軍,繼續向南奔去。
他們想去雲南,畢竟那裡是大後方,於是坐上了南下的火車。
奈何,當時國內的情況很不穩定,火車開到了柳州,就不再繼續東行。
他們下了車,在車站旁找了一堆樹枝搭建了一個簡易的棚戶房。
一家人蓬頭垢面的如同乞討者般艱難地活著,有時候,一個餅就是舉家十餘人的餐飯。
即使如此,林陳氏還經常幫襯其他的難民。
她看著旁邊的老嫗獨坐在地上萬分可憐,林陳氏拿出了僅剩下的稀粥,餵了老嫗兩口。
她不曾想,這個善良的舉動會要了她的命。
原來那個婦女已經患上了很嚴重的霍亂,而林陳氏也在與她的接觸中不幸被感染。
在那個年代,醫療條件有限,一家人又沒有錢,得了這樣的病,只能等死。
生命垂危之際,林陳氏唯一的念想就是二兒子林彪。
每逢有人播放戰爭電影,她都會擠上前去看,就為了見闊別十年的兒子一面。
死前,林陳氏已經說不出話來,可她還是咿咿呀呀的比劃著兩個手指頭,意思是“老二”,也就是林彪,她是多麼想再見兒子一面。
命運弄人,母親林陳氏終究是未能如願。
一家人只能用草蓆裹上林陳氏的屍體,找了個角落,將其埋葬起來,並用木板刻上“抗日將領林彪母親之墓”。
(三)、噩耗傳來,寫下一首讓朱德都落淚的詩
此時林家已經有五六個人相繼離世,對於他們而言,親人的逝去早已經麻木。
或許,在此時死亡也是一種解脫,他們終於不用再顛沛流離,不用再提心吊膽。
林陳氏的死,也讓林家人又一次地面臨著抉擇。
他們究竟應該去往哪裡?
此前,林明卿一直不願到延安,害怕給林彪添麻煩。
可如今已然走投無路,不去找林彪,又能怎麼辦?
一番頭腦風暴後,林明卿還是決議令老三林育菊去給延安拍電報。
林育菊寫道:
“敵偽侵襲,故土淪陷,家人逃難在黔,母病逝,亟盼援救,父。”
當時的林彪遠在蘇聯,他回國後才得知此事。
林彪對於家人的種種並不知情,因為彼時他在蘇聯養傷。
回國後看見母親身染重病去世的電報,林彪悲痛欲絕,含著熱淚寫下悼母詩:“嚴父來電急,呼救難途中,慈母死荒郊,他人無訊息”。
朱德看見林彪的這首詩後,哀聲長嘆一口氣,不覺間淚水已經浸溼了他的眼眶。
朱德馬上將訊息彙報給了毛澤東,兩人焦急萬分,決議一定要幫他們脫離困境。
當時恰逢周恩來還在重慶,毛澤東便託他前去辦理此事。
周恩來找上了馮玉祥,馮玉祥對此事倒是非常重視,直接讓副官帶著三四隊人馬前去獨山尋找。
他給副官下了死命令,要求他不論如何必須找到林彪的家人。
可獨山巒疊嶂,在這裡尋人無異於是大海撈針。
經過一番艱難找尋,他們才終於發現了落難的林彪一家人。
看見軍隊來接,林家人抱頭痛哭,這麼多年的輾轉,終於有了著落。
接著,這名副官帶著他們去到了貴陽。
幾經輾轉,才終於在1944年6月到達延安。
聽聞家人到來的林彪,一夜未眠,次日清晨早早地帶著葉群騎馬趕往王家坪迎接。
他看著蒼老的父親,悲痛不已,直言:“孩兒不孝,讓您老受苦了!”
林明卿扶起兒子,動容地說道:“寧做盛世犬,莫當亂離人。育容,你要帶兵把這些滅絕人性的強盜斬盡殺絕”。
就這樣,一家人終於在延安安頓了下來。
家裡的男丁有的讀書,有的參軍,而林明卿則安心養老。
建國後的林彪,愈發感覺有愧於家人。
可母親已經去世,他只能將全部的愛贈予父親和一眾兄弟子侄。
他給父親安排了住處,每月都會帶著很多禮物,前去探望。
1962年七千人大會召開在即,林彪忙著準備講話稿。
可就在此時,父親去世的噩耗傳來。
他立刻放下所有的手頭工作,抱著父親的遺體淚流不止。
在悲痛中,他將父親安葬在了北京,而他用的則是父親習慣稱呼的“育容”之名。
後來,林彪曾派人去廣西找過母親的墓地,奈何年代過於久遠,始終未曾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