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魔鬼,想必大家第一反應絕對是恐懼,那麼在我們這個地球上依然存活著侏羅紀時代就有的魚類,那麼魔鬼魚究竟是個什麼鬼呢?紅魚又稱魔鬼魚,身體扁平,略呈圓形或菱形,軟骨無鱗,胸鰭發達如蝶展翅成鞭狀有毒刺。生活在海種類很多,常見的有尖嘴紅、赤紅、《豔紅》等。在中生代的侏羅紀,也就是約1.8億年至1.4億年前出現沙的同類。它們具有藏身在海底沙地的習性,這便是現在的紅魚將身體潛在沙地中生活,有等待住在海底的魚或貝類接近於衣捕食或防禦敵人的功能。紅魚類的背鰭變化而產生一種尖銳的毒刺,人被刺時有時會因此而死。
毒刺每年會更新。紅魚一般生活在水深約淺於100m的海域。魚是以形如翅膀形狀的胸鰭以波浪狀的擺動方式來遊動,就如同在水中飛翔一樣,非常美麗。紅多半是吃底漆,小型無脊椎或是綠石浮游動物,所以它們的牙齒變成平板鋪石狀,而不像沙牙的三角形銳牙這麼可怕,所以紅魚性情溫和,也沒有攻擊性。在海里如果看到紅一點也不用驚慌,可以慢慢靠近,仔細的觀察尾巴特別細長的黃土,紅尾巴上的毒經清晰可見,當然紅也有它尋求自慰的方法。在它們的尾柄上通常有1~3根毒刺,必須要特別小心,一旦不小心被它掃起來刺到,會引起紅腫發燒甚至喪命。所以漁民一旦捕獲它們,誠心把它們的尾巴剁掉。潛水人員在沙泥底活動時,也要小心,不要踩到隱身躲在沙地上的紅,也不要故意去逗弄和激怒他們。不過在我國,因大量捕捉,所以在海里已經甚少看到沙或紅。據外媒去年報道,在澳大利亞珀斯附近海域,一名29歲潛水員在海下潛水時,被一條重150公斤、長約1.8m的巨型紅魚啃咬。據稱,當時該潛水員與朋友正在羅特內斯特島潛水,並拍攝這條巨型大紅魚,它潛游至大紅魚的下面,大紅魚完全遮住了他的身體。當他坐在海藻上時,大紅魚再次游到他的身上,並友好的啃咬他的後腦勺。這名潛水員稱,當時確實感到大紅魚在啃咬自己,但是我仍然堅持停在那兒,並讓攝影師拍下這一幕。這名潛水員還說,紅魚只有在惹怒它們的情況下才會咬人。
我經常碰到紅魚,但顯有好奇,這麼旺盛的他自己遇到的這條紅魚很特別,因為它一直在自己身上游,這也是他生平第一次經歷這樣的事情。紅魚活動力並不強,主要活動深度在5~100公尺間,常把身體隱藏在沙泥中。部分種類體色鮮粒多以小魚及沙泥地的甲殼類和底漆動物為食,只有少數種類具有實用價值,但毒刺前端有倒鉤,極難拔除,因此在捕獲後就把魚尾毒刺部分切斷。紅魚的毒經主要由象牙質的軟骨組織所組成,一般成魚的經常約5~10公分。在讀經的兩側有小鋸齒狀的突出。鯨的外層是外皮殼,內含有腺上皮細胞而形成毒性。
紅魚毒素的分泌是全分泌性,也就是說,當毒經刺入敵人體內時,外皮殼會破壞,而把毒液釋放到敵人。體內毒素是分子量超過10萬以上的中性不安定蛋白質,在室溫下放置4~18小時或冷凍乾燥後,毒性幾乎會消失。被紅魚的毒經刺傷後,毒素會釋放到人體內而引起一連串的症狀。首先傷口會劇烈疼痛,約一小時後轉變為間歇性的抽痛,且患部會腫大,伴隨有噁心、嘔吐、腹痛、頭暈、痙攣、呼吸困難、血壓下降、麻痺等現象。有些嚴重的毒經刺到胸部或腹部,則易致死。刺傷後若傷口未做及時處理,極易受細菌二次感染而導致潰爛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