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很多城市裡都有貧民窟,
但這個地方的貧民窟非常特別,
它竟然位於水面之上,
連土地都不能擁有,
它的名字叫做馬可可水城,
人稱非洲版威尼斯。
這個低配版的“威尼斯”位於奈及利亞,
最大的城市拉各斯,
而拉各斯是奈及利亞最大的港口城市。
它擁有很多優良港口和湖區,
馬可可就位於其中的拉各斯瀉湖區域,
只見距離水面不足一米的地方,
一個個房子密密麻麻的排列著,
儼然是一個秩序井然的村落。
而在這不到一個小鎮的面積上,
竟然容納著20多萬居民,
這還只是個大概的數字,
實際人口數量很可能遠不止於此。
在縱橫交錯如同迷宮一般的水道上,
各種各樣的船來回穿梭,
每當到了高峰期的時候,
河上還經常會有大堵船,
船是這裡人們唯一的交通工具。
當地的孩子甚至還不會走路,
就已經學會了游泳,
更不用說划船這個基本功,
你也可以看到 除了船之外,
孩子們還可以利用各種東西在水上漂,
比如塑膠桶 大水盆 甚至一塊木板。
人們依靠船隻外出 、上學,
甚至還有移動的水上商店,
一個個婦女用船滿載著商品四處售賣,
從蔬菜水果到零嘴小食,
從日常用品到奢侈首飾,
各種東西應有盡有。
同時這裡麻雀雖小 五臟俱全,
還擁有著各種各樣的酒吧、理髮店,
以及3個診所和一所學校。
對於20多萬的人口來說,
這些基礎設施實在有些寒酸,
但人們依舊生活的興致勃勃。
而最為奇特的現象是,
這裡幾乎遍地都是教堂,
諾大的馬可可社群有20多座教堂,
5個穆斯林集會點。
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
教堂和集會點裡總有人們在祈禱,
即使行駛在水上面,
也到處都能聽到教堂的聲音。
據說,絕大多數當地人都有信教,
其中85信奉基督教,
10%是穆斯林,
剩下的5%則是拜物教徒。
而同時 馬可可人還有一個共同點,
那就是把傳宗接代當做頭等要事,
他們堅信孩子是上帝賜予的寶貴禮物,
能夠給家族帶來生機和榮耀,
因此 幾乎所有馬可可家庭都子女眾多,
一家十幾個小孩也不算新鮮事。
“我們在物質上或許並不富有,
但可以做到子孫繁榮。”
一個馬可可人滿臉自豪的說出這句話,
而這句話在馬可可被奉為真理。
可能正是因為這句話,
使得馬可可的規模不斷擴大。
一百多年前,
從巴達格里和貝南逃難而來的埃貢人,
聚集到這裡形成社群,
人口不過數萬人,
僅僅一百多年的時間,
社群就壯大到了20萬人的規模。
有趣的是 在埃貢人種,
“馬可可”是犯罪的意思,
這裡的貧民窟屬性在當初取名時就已經初見端倪,
沒錯 像世界上其它貧民窟一樣,
馬可可魚龍混雜,
難免隱匿著很多的不法分子,
對此 政府頗為頭疼。
但對於絕大普通人而言,
他們還是有一份正經的工作,
那就是漁民。
根據新任的族長泰博說,
他們的祖先從一開始來到這裡,
從事的就是捕魚的工作,
時至今日 他們依舊繼承著這位手藝,
不過 相較於以往落後的技術,
他們現在有了更先進的網釣。
因此收穫更好 收入也更好,
一個男人如果好好工作的話,
月入過千不成問題。
而在馬可可 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
那就是女性普遍賺的比男性多,
原來 男人只負責捕魚,
而售賣則全權交給女人,
心靈手巧的女人們,
會把魚加工成各種半熟品,
因此就能獲得更高的收入。
現在 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
由女人組成的小型作坊,
她們製作當地最為傳統的燻魚。
首先 把捕捉回來的魚清理乾淨,
然後用樹枝把它們穿成圓形,
緊接著 就可以把它們拿到熏製房熏製。
可以看到馬可可社群裡,
幾乎到處都飄蕩著這樣的煙霧,
由此可見這項產業的發達,
而製作好的燻魚,
將會分佈到全城各個地區去售賣,
幾乎從來不愁銷量和市場,
經過長時間的熏製,
魚身上的油脂被激發了出來,
並且呈現出焦黃的色澤。
捏一塊放進嘴裡,
只覺得新鮮柔嫩 還帶著一點甘甜。
不僅僅城市裡的人愛吃,
馬可可人也對這種燻魚情有獨鍾。
現在 族人泰博的夫人正準備,
為家裡的十幾個人預備午餐,
主菜就是這種馬可可燻魚。
一般來說 貧窮的地方都更喜歡吃刺激一點的味道,
馬可可人也不例外,
他們的醬汁十分濃郁,
首先 先下油翻炒洋蔥和辣椒醬,
緊接著加入紅洋蔥粉和鹽進行調味,
最後在放進燻魚進行烹製,
出來的成果色澤鮮亮 味道濃辣。
其它兩道菜也都大體相似,
只是換了不同的醬汁和配料,
似乎只有這樣的鮮香濃辣,
才能壓得住生活的心酸。
忙碌了一上午後,
家人們紛紛回到了家裡,
進行虔誠的祈禱之後,
這頓豐盛的午餐拉開了序幕,
同時桌子下還有一箱白色的食物,
那是馬可可人的主食,
相當於饅頭的一種東西。
男人們很快吃的滿頭大汗,
記者也入鄉隨俗 拿起來叉子,
第一口下去 意外的味道還不錯,
在捏一塊主食蘸著醬汁吃,
味道似乎更加的豐富。
雖然味道十分的火辣,
但卻讓人越來越上癮。
“兄弟, 很好吃,
這不是開玩笑,
我認為我喜歡這裡,
但我更喜歡這個。”
吃罷午飯 族長泰博帶著記者,
再次遊覽了整個馬可可社群,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
這裡幾乎遍地都是大小的孩子,
孩子們在外面遊蕩、玩耍,
只有一小部分有機會能夠上學,
他們並非是不想上學,
而是沒有機會。
整個馬可可社群只有為數不多,
的一所學校和幾個小課堂,
孩子們在這裡上學是免費的,
但數量極其有限,
而社群以外的學校則要收費,
沒有多少家庭能夠負擔的起。
很多孩子可能長到20多歲,
還沒有走出過馬可可社群,
沒有見識到外面的城市。
雖然做漁民也勉強能夠維持生計,
可這並不是長久之計,
因為隨著水質汙染和種種環境問題,
漁民的收穫正在逐漸減少。
泰博告訴記者,
別看水面上那麼多的垃圾,
其實並不是他們當地人造成的,
而是城市裡的汙水排洩導致的。
這麼多年,
政府和馬可可社群的矛盾越來越激烈,
政府認為他們有損城市顏面,
如果放任不管只會越來越糟糕,
但如果徹底根除,
政府又沒有能力安置這麼多人的生活。
他們曾強制拆除一部分房屋,
但立即遭到了人們的抗議,
於是後來也就不了了之。
後來在外界的輿論壓力下,
政府只能採取了一些改善措施,
比如給馬可可建造浮動學校。
但從長遠來看,
它的命運依然非常迷茫。
對此 泰博看得十分清醒,
他說 只有教育才能改變這一切,
而這將是一項艱鉅的任務,
身處灰暗的淤泥之中,
馬可可人卻從來沒有放棄對美好的嚮往。
一個個五彩斑斕的房屋和壁畫,
正是他們心中夢想的外化和體現,
他們有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他們的先人從各地逃難來到這裡,
在瀉湖水域徒手搭起一座座高腳木棚,
然後一代代繁衍生息 造船捕魚。
他們或許一字不識,
或許這輩子都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如何,
但和所有普通人一樣,
他們有歡樂也有憂愁,
同樣經歷著人世間的痛苦和快樂。
相信有朝一日,
他們終將能從淤泥中走出來,
迎接一個嶄新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