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英國《晨星報》10月31日文章,原題:在氣候變化問題上讓中國當替罪羊是怯懦表現,也不準確英國前商務大臣夏爾馬——約翰遜首相任命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會議(COP26)主席——試圖將中國置於被告席上。他說“我們期望更多(來自中國的承諾)”——這不是在一個至關重要的會議之前贏得共識的最佳方式。
同時,我們的媒體試圖將中國描繪成氣候變化問題的罪魁禍首,稱中國依賴煤炭,其“一帶一路”倡議對周邊經濟體帶來廣泛影響。
另一方面,隨著大型跨國公司宣佈一系列由英國政府出錢的碳減排投資,約翰遜贏得了相對良好的新聞報道。
這裡有兩個問題。一個是事實,另一個是兩個不同社會制度之間的方法對比。就人均碳排放量而言,中國現在約為7.3噸,美國為15.2噸,比中國多出1倍以上。
然而,更引人注目的是中國發展零碳技術的速度。2016年,歐盟的光伏裝機容量為101吉瓦,中國為78吉瓦。今天的數字對比發生了逆轉。中國為204吉瓦,歐盟為134吉瓦。風力發電也是如此。在2014年,歐盟的風電裝機容量是128吉瓦,中國為114吉瓦。今天,中國是281吉瓦,歐盟則為201吉瓦。
而在相關技術方面,中國更是遙遙領先。中國生產了全球80%的光伏元件;擁有全球2/3以上的高速電力火車。中國的電動汽車數量幾乎是美國和歐盟的總和——其“一帶一路”能源專案投資的57%用於可再生能源,而兩年前只有28%。
同時,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也承認挑戰的艱鉅性。中國必須滿足其人民的發展需求,同時不致危及自身和地球的長期未來。中國現在承諾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到峰值。到那時,美國的人均排放會降低到相同的水平嗎?
這把我們帶到了社會制度的問題上來。中國要在2035年之前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利用了私人資本。從最近的情況看,這是在政治和社會上設定的發展目標範圍內——特別是在應對氣候變化所需的技術方面。
英國、美國和歐盟是怎麼做的?與應對疫情一樣,將大量的政府資金交給私營部門,通常是交給那些大公司。
在中國,電力火車是由一家國有公司製造的;電力由國有公司生產。火車和電動公交車由公共機構運營。“一帶一路 ”倡議傳播了這些技術。
夏爾馬其實知道這一切。將中國作為問題的替罪羊,無非是為方便掩蓋我們所面臨的真正挑戰。(陳俊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