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毛澤東主席發出“備戰備荒為人民”的號召,作出加快三線建設的緊急指示。航天三線建設大幕由此拉開。
066基地舊址位於宜昌市遠安縣,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建築面積約9000平方米,是我國唯一一個能獨立研製生產某航天型號全系統的三線軍工單位。
2007年,066基地更名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九院,2011年又重組為四院。2011年12月,由原四院和原九院整合重組而成的新四院在武漢掛牌成立,後更名為“中國航天三江集團有限公司”。
7人小組選址遠安
蘆蓆棚、乾打壘、“三通一平”……都是當年三線建設的“符號”,它們深深地印在航天三江退休職工謝金根的記憶中。
1969年冬天,瀋陽139廠決定由楊成、餘亦南、謝金根等7人組成小組,前往湖北遠安,為066基地的總裝廠選址。
在一個無名山洞旁的石頭上,謝金根刻下“一定要把三線建設好”的字樣。廠址最後定在孫家衝,取名“紅陽”。幾乎一夜之間,地處大山深處的湖北遠安來了幾萬人。
“遠安地處深山,較為偏僻,生產生活條件都非常艱苦,那時候講的是‘先生產、後生活’,雖然苦,但沒人叫苦。”湖北航天三江紅陽公司副總經理張毅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基地開建之初,因為沒有建起蘆蓆棚,不少人借住在當地農民家裡。
1972年,7歲的張毅和12歲的哥哥一起,隨母親來遠安與父親團聚。由於當時子弟學校沒有中學,已經上中學的姐姐被留在鄭州大姨家上學。張毅的一生,也印證了三線航天人“獻了青春獻子孫”的堅定信仰。
張毅至今還記得,當時山區裡沒有集市,生活日用品供應匱乏,家家戶戶不僅種地種菜,還要養雞、養鴨。小孩子不上學的時候,就幫家裡種地、砍柴,餵雞餵鴨。
“父親畢業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作為技術人員,剛到遠安,他做的更多的卻是安裝裝置、建設廠房等基礎工作,但他毫無怨言,經常說,要把基礎打好,才能更好開展後續的科研工作。”張毅說。
1989年,張毅從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畢業後,在公司從事非標自動化裝置的研發。
“國外買不來技術,必須自主創新。”張毅說,大家一步一個腳印,打破國外壟斷,一個個新產品從無到有,一項項技術壁壘被攻克,自主研發的產品越來越多。
位於孝感的紅陽公司所屬船艇公司,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自主研發船用發動機,拿下了國產摩托艇第一單。
“我們的摩托艇上市後,當時銷量很好的一款國外品牌的摩托艇,價格從20多萬元下降到10萬元左右。”張毅說。
新時期新業態蓬勃發展
“在貧窮年代,很多同事主動將工資的1/3拿出來交黨費,足以看出黨在人們心中的地位。”航天三江退休職工孫繼世回憶。
現年91歲的孫繼世黨齡74年。看著066基地一點點發展起來,過去的人和事,都深深地刻在他心裡。
紮根遠安的20多年裡,孫繼世和大家克服三線基地多種不便,為型號裝備發展殫精竭慮,鑄造出一批大國重器。
20世紀80年代,066基地領導班子商量後,決定瞄準一個國內尚屬空白領域的重點型號系統進行研製。留蘇歸國的專家王振華放棄在北京的工作機會,也加入到型號研製中。大家鉚足勁兒,朝著一個目標努力,這才有了後來紅陽廠的“爭氣彈”。
這款型號產品在20世紀90年代定型,有力地鞏固了066基地的戰略地位,也讓066基地成為我國三線基地獨立研製生產某裝備系統的先行者。1999年,在新中國成立50週年閱兵儀式上,型號產品駛過天安門廣場,千里之外的066人奔走相告。
“祖國的強大,離不開黨的集中統一領導,離不開我黨在制定方針、政策、路線時的實事求是,離不開中國人民的共同奮鬥。”孫繼世對記者說,希望年輕人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了國家發展作貢獻。
航天三江的歷史是一部自力更生的奮鬥史,也是一部自主創新的發展史。
航天三江研製的型號已經形成系列化發展的新格局,多個型號裝備及特種車底盤參加多次閱兵,為我國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作出突出貢獻。
截至“十三五”末,航天三江累計擁有有效專利4800餘件,新增7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和14個省部級創新平臺。一大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技術成果轉化產業在航天三江展開佈局,商業航天、鐳射裝備、車輛及重工裝備、能源裝備重點產業步入發展快車道。
“航天三江是中國航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事業發展的根基在黨,三線艱苦創業時期的優良傳統不能忘,越是面對勝利和坦途,越要賡續紅色基因,傳承老一輩三江人的優良作風。”航天三江黨委書記、董事長馮傑鴻說。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許曠 通訊員 楊德義 崔冬娜 實習生 梅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