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三野在粟裕的指揮下橫渡長江,南京和上海獲得解放。就在渡江戰役結束不久後的5月,解放臺灣的事宜被提上日程。中央軍委命粟裕負責攻臺行動。
粟裕在解放戰爭中的表現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蘇中戰役中打敵“七寸”,七戰七捷;孟良崮戰役覆滅蔣介石王牌74師;三次直陳中央軍委暫緩渡江,為淮海戰役鋪上大道……正如毛主席所預料的那樣,他已成長為一員優秀的戰將。
所以,即使他在日後多次向中央軍委請求,由劉伯承或他人來主持攻臺工作,均被拒絕,毛主席是這樣說的:“攻打臺灣,非粟裕莫屬。”
6月14日,毛主席起草了一份電報給三野,首次明確提出攻臺作戰問題,按照部署,空軍、海軍主要由中央軍委準備,陸軍則交由三野負責。
以後的很長時間裡,粟裕為完成這一艱鉅的使命,對攻臺工作付出大量心血,經過研究,提出了一整套作戰方案及戰前準備措施。
當時蔣介石在我國臺灣地區和我國大陸沿海島嶼地區的兵力部署大致是:
金門3個軍11個師;澎湖1個軍3個師;海南島4個軍12個師;海軍有3個軍區、4個艦隊、2個機動艦隊;空軍有8個大隊,1個獨立中隊。
到1950年5月,國民黨殘軍約有50萬人,能作戰的飛機約250架,艦艇約200艘。
7月中旬到8月初,粟裕的攻臺兵力方案為:第九兵團下轄4個軍承擔渡海作戰的突擊力量,從上海撤至郊區,開始整訓。
而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解放沿海島嶼中和國民黨軍作戰,對渡海登陸作戰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遂於秋天對兵力投入方案進行休整:以8個軍攻臺作戰,第九兵團為第一梯隊,另4個軍(屬第7、10兵團)為第二梯隊。
年底,三野決定再增加兵力,準備派12個軍參加攻臺作戰。
1950年4月下旬,三野發出《陸海空軍兩棲作戰訓練綱要》,指出各兵種分別訓練9個月,從1951年4月開始到5月期間,海陸空協同合練,繼而三軍協同解放臺灣。
1950年5月,海南島和舟山群島全部解放,兩地守敵全部退至臺灣地區,這批人數約有10萬人,除此之外,蔣介石還正在加急組建新的部隊。所以粟裕最後提議攻臺總兵力增加到16個軍,共50萬人。
除了兵力上的部署,就是作戰保障的準備。1950年1月27日,粟裕在報告中提出,陸海空戰費需2萬億元。當時國家經濟困難,為保障戰費,黨中央經研究決定,預拿出60到70億斤的糧食(佔全國糧食總量的1/10),再加3億美元作為軍事借款,購置裝備。
1950年6月,粟裕列出三種攻臺方向:一是強大兵團從西海岸突破,繼而登陸,但須經過劇烈戰鬥;二是山嶽兵團從東海岸登陸,攻克高處陣地,再居高臨下向西發展,但山區作戰會讓我軍現有武器發揮有限;三是傘兵部隊落至敵人後方,直接挖敵心臟,但人數不夠,有被殲滅的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這三個方向的作戰準備,我軍都在積極地進行中,按照粟裕的說法是,若都同時登陸,只要有一方的勝利,其他兩方都能奏效。
以西海岸為主攻方向,三野再列出2種方案:1、第一梯隊4個軍(約20萬人),按照4個方向登陸,各自開啟突破口,其餘8個軍為第二梯隊;2、8個軍(約36萬人)為第一梯隊,其餘4個軍與後勤部隊為第二梯隊。
戰役預計傷亡人數10萬人,總時長約為15天。
此時,躲在臺灣地區的蔣軍惶惶不可終日,美國也已對他失望,開始計劃如何拋棄他們。蔣介石忘了被日軍欺辱的痛,還從日本請來所謂的“軍事顧問”,幫他佈置防禦,企圖藉此做無謂的抵抗。
就在解放軍即將橫渡海峽解放臺灣之際,朝鮮戰爭爆發。經考慮,中央軍委根據形勢變化決定先推遲解放臺灣,抗美援朝。
就差一步。朝鮮戰爭結束以後,原來解放臺灣的方案中,某些條件已經不復存在。我黨領導人審時度勢,提出了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在此期間,粟裕也因舊疾病情加重,暫時去青島休養身體,但他卻一直將解放臺灣的任務掛在心上。
據粟裕將軍的兒子粟戎生將軍回憶,父親的書房中一直掛著一幅臺灣地圖,他時常望圖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