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年齡。
如果2、3歲的孩子是無理取鬧的小哭包;5、6歲的孩子是叛逆的淘氣包;13、14歲的孩子是一座行走的火山。
那麼9歲前後的孩子開始出現明確的自我意識,從“幼稚”走向“懂事”。
路易絲·埃姆斯曾經在《你的9歲孩子》中提到:9歲的孩子整體特徵為獨立、執著、不可預測,9歲也是學習能力跨越提高的一年。
然而並不是每個孩子的9歲都是開心快樂的。
我家娃9歲了還不會寫字
康康今年9歲了,按照正常上學年齡本該9月讀三年級的他,卻因為不會寫字被迫留級在了二年級。即使被迫留級再讀,開學後的不久,老師還是向康康的父母提出:康康跟不上課堂學習的節奏,家長還是得想想辦法,不然以後康康恐怕會沒辦法繼續上學……
老師的話猶如晴天霹靂,將這對愛子情深的父母驚得瞬間手腳麻木,即使心裡知道自家孩子存在問題,但是被這樣赤裸裸地說出來,為人父母還是難以接受。
由於受文化程度的侷限,早在康康出現與同齡人不同狀態的時候,單純的父母只是覺得孩子天生比別人慢一拍,等長起來自然就好了。其實和康康的家長擁有同樣“鴕鳥心態”的父母不在少數,也因為心存幻想反而延誤了孩子的病情。
看到電視上介紹太原天使兒童醫院的新聞,瞭解到太原天使兒童醫院是一家兒童專科醫院,懷揣著忐忑的心情,一家人預約了醫院朱院長的門診。
康復治療效果明顯
經過朱院長診斷,康康被確診為【發育遲緩】,智力落後,手眼協調能力差。一聽到結果,孩子媽直接在診室裡就哭了,一方面覺得上天不公讓孩子得了這種病,另一方面覺得自己對不起孩子,給孩子耽誤了。還好思維清晰的爸爸直接問:“朱醫生,我家孩子還有得治嗎?”
朱院長回到道:“孩子確實是有些耽誤,發育遲緩的孩子早在生活中就表現出跡象。但是你們也不要灰心,現在開始治療是來得及的,按照我的方法,一個療程後咱們看結果。”
惴惴不安的夫妻倆於是立刻為孩子辦理了入院手續,每天康康在醫護小姐姐的陪伴下進行“三維一體”康復治療。
經過在醫院十多天的治療,康康已經可以自己獨立寫字了,從數字到簡單筆畫字,康康的每一筆都寫得有力且工整。現在的康康特別喜歡寫字,尤其喜歡向醫院的醫生們展示自己的作品,自信的笑容每天都掛在康康的臉上.
看到康康的進步,夫妻倆更加堅定了孩子康復的信念。同時,他們也希望家長們不要像他們一樣,因為自己的一些“老思想”而耽誤了孩子。
什麼是早期干預呢?
“早期”可以理解為“生命的早期”或“症狀出現的早期”,“干預”則是為了預防和減輕其傷殘的發生,最大限度的減少可能造成兒童發育遲緩的因素,並提供多種多樣的服務支援,從而使其能力有所提高或達到正常水平。簡而言之,將有組織、有目的的豐富環境的教育活動用於偏離正常或可能偏離正常的6歲以前(主要是3歲以前)的兒童,使他們趕上正常兒童發展水平的工作是早期干預。
為什麼強調早期干預?
對存在發育遲緩的兒童應積極進行早期干預,這是因為兒童大腦的可塑性大,擁有發展的空間。所謂可塑性是指腦可以被環境或經驗修飾,具有在外界環境和經驗的作用下不斷塑造其結構和功能的能力。儘管神經元不能再生,但其上面的突起可以再生,突起之間總是在進行相互連線的活動,正是這些活動,大腦才能完成眾多的任務。大腦的可塑性必須發生在早期,過了一定關鍵期,缺陷將永久存在。
6歲前是人生髮展的黃金時期,這段時期的早期干預將關係到兒童日後身心各階段的健康發展,6歲前如能接受早期干預,其1年的療效相當於6歲後10年的療效,3歲前更被稱為最佳干預時期。因此,對發育遲緩的兒童早發現、早干預可使其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以追趕或達到正常兒童的發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