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從來沒有在乎過自己能長的有多高,估計大部分家長也不太在意,都是自自然然地成長。
以前,我們經常稱日本人為“日本小矮子”,認為可能由於基因造成的。但自從我去過日本以後,發現年輕人普遍比年老的一代高出兩頭,一眼看去都好像有1米8的樣子。這說明基因也不是主要因素,關鍵還在於營養。
這使我想起自己和兒子有關身高的幾件事,值得回憶和記載。
我爸身高1米78,比那時的同齡人要高一些。老媽也不矮。所以,老爸老媽在我們小時候從來沒將我與姐的身高當回事,從來不擔心長不高。其中有關的經歷,我一直耿耿於懷,自認為那才是影響我沒能長得比老爸高的主要原因。
小孩子成長很快,剛做沒久的衣服、剛買的鞋子就轉眼穿不上了,可那時如果每年買新衣新鞋是不現實的,因為大家都不寬裕,持家總是秉著節儉的原則。那怎麼辦呢?一般總是上衣能穿姐姐的就改小一些,褲子不夠長的接一截,反正能湊合的就不管美觀不美觀。可腳也瘋長,一年不到就頂鞋擠著難受,但鞋子又沒法子自己改制,所以買鞋是家裡的重大花銷。為了節約,外婆老媽自有理論:一致認定小孩子的腳不能放得太大,腳太大以後鞋子更費更難買。於是,那時老媽總不給我適時買新鞋,經常叫我腳擠一擠就好了,到實在穿不了舊鞋才更新,用“削足適履”來形容再適當不過了。這樣一年又一年,我的腳居然真的只長到39碼就成型了。成年以後,我比男同學們一比,果然屬於袖珍型腳。根據腳長與身高關聯理論,我的身高自然只有1米73長,以後也不長了。
上述經歷當然屬於我的自我感受,算不得定論。到高中時,我碰到一位白白胖胖的女同學,個子較高,而且顯得特別健康聰明,大家都說她家裡條件好,從小就喝牛奶。這個說法,深深地烙在心口,也甚以為然。回想自己,我們哪有喝牛奶的條件和機會,平時又不愛喝豆漿,自然補鈣營養不足,造成身高影響多多。日本年輕人能變得這麼高,當時有種“牛奶喂大的一代”說法,我信了。
後來,結婚生子。由於老婆個子矮,她天天擔心兒子受她影響而長不高。兒子小時候,她最熱衷的事就是用尺子量兒子身高,時不時對照醫學標準表,擔憂著。我呢?心裡一方面堅信兒子不會太矮,因為爺爺、我的身高基因不矮,我只是後天因素所限。另外,現在經濟條件夠好,秉著像外國人一樣天天喝牛奶不就行了嗎。於是,我保持家中不斷奶,兒子也確實拿牛奶當水喝,不太喝其他的。另外勤買鞋,只要不合腳就買新的,可不敢像我自己小時候那樣,重蹈覆轍。
最後,直到兒子初中畢業,待他身高有185、鞋大有43碼時,矮矮能躲在兒子腋下的孩子他媽才徹底放下懸了許久的心。我也特別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