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中仙翁
伴隨著異國文化而來到日本的抹茶,以茶會為主呈現出一個新的美之世界。
不久,出現了四帖半狹小空間的茶席(“茶席”在日語中除茶室外,還有點茶的坐席、喝茶客間及茶會的意思,江戶時代以後方才使用“茶室”一詞)。茶席附有名曰“露地”的兼作通道的庭園,客人透過“露地”,用淨水漱口後進入茶席。初期的茶席既非建於深山之中,亦非位於開闊的庭園之內。
茶室
在室町時代後期流行“市中山居”這種說法,所追求的是人住市中若身居山中的超凡脫俗的境界,茶席可謂其產物。
茶席是愛好茶湯(江戶時代稱“茶之湯”的人居多)的茶人所規劃、設計及建造的建築物。室內的面積、天棚和出入口的高度,窗戶的大小和朝向,還有采光及柱子等材料的選擇,各種構件的尺寸和比例,無不體現精益求精的結構美。
茶席的變化對室內使用的茶道具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茶室入口
茶湯常被比喻成戲劇,在點茶位置點茶的主人和在旁觀看的客人,由此而言的確有類似戲劇和舞蹈的地方。但與戲劇不同的是,茶湯是客人參加進來方能成立的活動。而在戲曲和戲劇中,客人的態度無關緊要。即便在介紹劇目時你打瞌睡,也全然不會影響臺上的表演。然而,茶湯卻是個點茶招待的主人和品茶的客人互動的世界。主人與客人之間互動的人際關係極為重要。
在茶湯不斷昇華的同時,古人還關注“客人組合”的問題,即誰主誰客、客人之間該如何組合。若揣摩不了客人間融洽的心情,就不能做到主客間的心心相印。
鑑賞器物的態度也是一樣,它完全不同於觀賞美展中所陳列的藝術作品。在茶湯裡,需要置身於美的世界中與他人進行交流。坐在凹間(即“床之間”,指和式房間的客間中呈凹字形,且地板高於室內榻榻米的空間,其正面牆上通常掛有書畫掛軸,地板上擺設花瓶等飾物。早時供奉佛像,現今與此已毫無關係。漢譯也有譯成“壁龕”的)前鑑賞掛軸,茶人稱之為“拜見”。這就不是單純的鑑賞和評價,其翫賞心情需一如裝飾掛軸的主人,不僅要尊敬掛軸的作者,而且還得要理解掛軸的內容。
從室町時代末期起始稱“茶之道”。道是指將人引導到目的地的通道,也表示方法和過程。因為走的是規定的路,所以就有了普遍的性質。寫於天正十六年(1588年)的茶湯秘籍《山上宗二記》“客人舉止”一節中見有如下的描寫:
首先,即便大家平素是相互熟悉的,但在展示道具或在初次開啟茶葉罐蓋的新茶品嚐儀式上自不待言,即便是日常茶會在出入“露地”時,也都要本著“一生僅此一會”的心情,尊敬主人,儀表莊重。無論是公事還是雜談時都應忌說那些無用的話。
通往茶室的“露地”
從中可知茶湯是透過單純的飲和品的方式,來追求精神性,達到理想的彼岸。
按照當時茶湯的一般做法,客人在以後也會將主人作為客人來招待。通常主人設席,組合道具,並以某種目的或主題組織茶會。其中,以庭園、茶席、凹間中的書畫掛軸為主裝飾室內的空間,除花束、插花外,還需要以茶湯所需的道具、茶席以及懷石料理(吃茶前請客人品用的簡單飯落,特點是簡單,美觀,具時鮮味道)、點心等來營造氣氛。凡此種種,都需要加以十二分的注意。這可謂是一種藝術性的創作活動。
茶湯道具
在室町後期茶人所言的“一生僅此一會”茶會構成要素中,就包含了這種創作的努力和茶湯一次性的精神。主人在付出心血和努力的同時,又作為客人受邀參加茶會,客主之間相互啟迪、共同提高。這不僅深化了茶事,而且又予建築、工藝、飲食等以巨大的影響。
江戶時代初期的“謹”、“敬”、“清”、“寂”等詞語,指的都是茶湯的心得。主人和客人只有領會了內中的精神性才有可能置身於純粹的茶湯世界中。養成美學鑑賞力的人們,珍重優秀的舶來工藝品,最終選擇了乍看粗糙的器物或工藝品作為茶器使用。這是因為他們在本質上充分理解了古典美,發現了兩者的共性以及永恆不變的真實美。在這追求和深化精神性的時代,高超的技巧發揮得如此淋漓而不造作,多半靠的是茶人的美意識和教誨。
一個國家的文化與其自然和風土息息相關。日本的文化和藝術也與四季分明的風土關聯密切。在溫和的氣候中沐浴著自然的恩惠萌發生長的日本文化,在接受外來文化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貌。從吃茶的習慣和吃茶的聚會發展而來的茶湯便是其中的一個典型。
直到平安時代末期,日本的文化以京都的宮廷和貴族為主傳承而來。學問自不待言,美術和藝能是庶民難以涉足的傳統世界。就連執掌政權的武家們也深感無法打破這種格局。
但吃茶的習慣卻同中國文化一起傳到了日本,除此之外,還包括各種技術、美術、藝術、工藝以及衣食住行的模式和新的宗教等等。
在這之中,美術和工藝與吃茶密不可分。吃茶就需要天目和青瓷的茶碗,而這些陶瓷器本身就是精湛的美術品,即便用現今的製造技術也未必能夠如法炮製。這些茶碗使用時被放置在堆朱、螺鈿、存星、蒟醬等的盞託上,這些都是傑出的工藝品。而裝飾在茶室空間牆壁上的繪畫、室內裝飾品,也都是些曾與武家與庶民階層的生活格格不入的物品。
但是後來的武家學會了持有和鑑賞這些唐物舶來品,取代貴族並創造了武家文化。其行為的原動力就是作為新宗教和哲學的禪。禪在進入日本之後,是鎌倉的武士首先接受了它。
草菴風茶室的代表:如庵
在透過禪來吸收中國文化的同時,武士們從新的視角審視了作為武士根本的倫理觀和生死觀,與禪僧所謂透過個人的修煉獲得生生髮展的思想產生共鳴。禪僧在當時是學問最好的知識人。因為與中國保持著頻繁的交流,始終接觸著外國的文化。
當時的禪宗寺院發揮著傳播中國的學問和藝術大本營的作用。室町時代後,五山的禪僧在上流武家階層的庇護下,將禪宗趣味和文化傳播給了武家貴族。而作為統治階級的武家也需要禪僧這種學識上的支援。
為了適應這個需求,禪僧發揮了十二分的作用。不但在學問、藝術、道德等方面,而且在建築、造園,乃至政治、經濟、外交等所有領域產生作用,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吃茶文化隨著時代的變遷,其形式和精神也幾經離合,不過,最初整合的是形式。禪宗寺院在舉行茶會活動時,有裝飾室內、遵從禮儀進行茶禮的吃茶傳統。全盤照搬這種茶禮形式就成了初期吃茶的茶禮茶規。
這種聚會也給建築帶來了影響。在寢殿造到書院造這種武家貴族獨特的建築結構的過渡中,武家的宅第發生了種種變化。舉行吃茶會的住宅中以集會的會所為主,在吃茶的形式上可謂絞盡了腦汁。
茶道具
足利氏掌握政權後,建立了宋元樣式的禪宗寺院,在自家的住宅中也建造了同樣風格的寓所。三代將軍義滿建造了至今聳立著的三層建築金閣以及二層附會所的北山殿。
在義滿的時代,茶會似乎是不公開的,但到了義教的時候就有了茶會時裝飾美術品的記錄。
義政十分重視造園、建築和室內裝飾等。這個時候,室內裝飾等配合凸窗、擱板架、臺板這種書院造建築樣式的做法基本定型。吃茶的方法從室町時代後期起也開始發生變化。茶會客人的人數限制在數人,稱之為“茶湯”。之所以將客人限定在三人到五人,原因是讓主客人之間能夠做到心心相印。當茶會演變成茶湯,客人人數進一步減少的情況下,客間的狹小令主客人之間產生一種緊張感。於是,就發明了被稱之為小客間或數寄屋的特別茶席。與此同時,茶人們在牆壁、柱子、凹間、出入口等方面都做到精益求精,無論平面上還是立體上,茶席都發生了大的變化。
在16世紀後半葉的堺,憑藉海外貿易和工商業繁榮,文學與藝術也相當盛行。堺這城市與京都和奈良不同,它是貿易港,與明朝的貿易船每月都有往來,港口異常興旺,從南蠻也有物品運來。辨別取捨這些珍奇物品的便是堺的商賈。可以說在當時的日本,堺是一扇接觸近代文明的窗戶。
舊堺港
堺流行的茶湯展示了一個全新的美之世界。這並非後來所看到的固定死板的程式,它體現了主人的美意識,注重在創意上下工夫。《山上宗二記》中見有如下記載:
茶湯中若是掌握其本質的話,就能做到各種規矩、茶禮的觸類旁通。首先是數寄的方法,這是秘傳。這必須請教高人方能學到。但要做到此五條的融會貫通極其困難,若做不到自我獨創,就應該在若狹屋宗可、梅雪前止步。茶湯的方法和習慣的學習需遵從古來的傳統。創意需新穎。外觀上的事可託付給技術高超的前輩。(傳統技法和創意的)選擇要符合各個時代的需求。
正如文中所述,茶道的方法要跟前輩學習,茶湯的方法和習慣要遵從古來的傳統,創意要做到新穎,“選擇要符合各個時代的需求”。這些話都代表了茶人追求美之世界的態度。
圖書介紹:
https://baike.baidu.com/item/茶道的美學/12270120
(本文節選自笹川日中友好基金“閱讀日本書系”之《茶道的美學》,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社。文中圖片均來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