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有一篇文章《太陽系中行星軌道排列規律跟引力波的關係》,講了一下行星軌道的排列,是由於物質能量場的旋轉、物質能量場的密度、電子的旋轉週期、引力場等距螺旋曲線等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恆星周圍的行星有一定的軌道,同理,原子核外的電子也有一定的軌道,在特定的軌道上才能長期穩定執行。
當溫度升高時,也就是有更多的物質能量場流入物質內部,物質內的物質能量場密度增大,原子核與電子之間的作用力也增大,即相互之間的引力增大。同時,由於原子內物質能量場密度增大,原子核對電子的帶動能力也增大,電子繞核的旋轉速度增加,電子的離心力也增加。
電子能保持穩定軌道的原因是:電子對原子核的引力增加的同時,離心力也同等增加,依然保持引力也離心力的平衡。
當電子的速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時,離心力大於引力,電子會跳到更外圍的一個軌道。隨著電子的躍遷,內部的物質能量場密度降低,電子的繞核速度下降,在新的軌道上保持穩定。
物體對外輻射的電磁波,就是物體內電子的繞核旋轉引起的。溫度升高,電子的旋轉週期變短,對外輻射出的電磁波的波長也越短,這就是金屬在受熱時,先發出紅光,隨著溫度的升高,再慢慢變成白光。
光電效應新解:
電子的繞核運動產生了光,反過來,光同樣會影響電子的繞核運動。
光在傳播的同時,會伴隨著能量的流動,也就是物質能量場的流動。光的產生,是電子繞原子核旋轉時,激起周圍的能量場中能量泡的極性排列方式,產生週期變化,向外發出螺旋式的波。這種螺旋式的光波同樣會影響電子的繞核運動,而且光波的頻率也電子的運動週期越接近,影響就越大。
對於一些特殊物質,當光照射在其表面時,光波的頻率如果與其電子的週期一致,或者相近,或者成整數倍,引起共振,會激起電子躍遷,變成自由電子,形成電流,這就是光電效應。
否則,如果頻率較低,兩者週期相差較多,就算照射時間再長,也無法產生光電效應。
下一篇講一下能量是什麼,與生活中的動能、勢能、機械能等是一回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