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面鏡子,透過這面鏡子來進行自律自省,規範我們的一言一行,透過自我反省,才能成長,否則我們只能在原地踏步,裹足不前。
王陽明說,這面鏡子就是我們的良心,每天把自己的所作所為放在這顆良心面前自我觀照一番,是得就會還它是,非得就會還它非。
自我反省有很多方面,《論語》中為我們列出了很重要的三項,我們可以對照實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
曾子講:我每天要透過這三個方面來反省自己,替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盡忠?與朋友交往,有沒有信守我的諾言?老師教給我的人生道理,我有沒有時常實踐?
01、為人謀而不忠乎?
東漢經學家馬融說過:“天下至德,莫大於忠。”不管在職場裡還是官場裡,忠誠,都是最難能可貴的品質。
古時的岳飛,母親把精忠報國刻在了他的後背上,他也把這四個字作為人生信仰,譜寫了人生華美的樂章。
忠誠是一種公而忘私,捨棄小我,成就大我的大無畏精神。
一個忠誠的人,絕對不會考慮個人的一點私利,他會全心全意為公司,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忠誠,是一種力量,是一種信仰,只有忠誠的人,才能獲得周圍人的信任和接納。
有一個有法律學科和工商管理學科雙學位博士的人,按理說他在人才市場上應該備受歡迎,但是他卻因為找工作而連連發愁,原來是他的名聲太臭了,幾乎沒有企業願意錄用他,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擔任市場總監,而不到半年,他就向競爭對手出賣了公司的市場開發機密。
而接下來一份工作,是擔任一個製藥公司的策劃總監,三個月不到,他聽說另一家藥企的待遇更好,於是就以自己掌握新藥開發資料為條件,讓那家藥企聘用他,而那家藥企拿到了新藥開發資料後,就辭退了他,並把他列入永不錄用“黑名單”。
就這樣,他待過20多家企業,都是因為自己的背叛離開了,他雖然有能力,而且才華橫溢,卻被貼上了“不忠”的標籤,成了一個不受歡迎的人,沒有企業再錄用他了。
一個喪失忠誠的人不僅喪失了機會,喪失了做人的尊嚴,更是喪失了立足之本。
02、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古代有許許多多誠信的人物和事蹟廣為傳頌。
秦代末期,有個叫季布的人,信譽非常高,一向說話算話。贏取了很多人的信任,結交了很多朋友。當時甚至流傳著一句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
後來,他得罪了當權者,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
一個人言行一致,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
一個誠信的人,不輕易許諾,但許諾後一定會做到;一個誠信的人,不打妄語,也不會說不著邊際的話;一個誠信的人,光明磊落,絕不暗箭傷人;一個誠信的人,言行一致,總是做著感動別人的事。
誠信,是用多少錢也換不來的無價之寶。
03、傳而不習乎?
老師給我們教授的良好品德,我們是否能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踐行?這是需要我們反思的。
很多道理不是我們不懂,而是我們不去做。於是我們羨慕別人年薪百萬,羨慕別人分數考得高,羨慕別人身材好氣質好......
這個世界是公平的,你付出了多少,就收穫多少,沒有天上掉餡餅的事情。
王陽明講知行合一,意思是如果你知道一件事,但是你沒有去實踐它,其實就等於你不知道那件事,知道一件事,並努力去做好它,不斷地實踐,再不斷地提升我們的意識,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
我們要不斷實踐老師對我們的教育,並把它內化成我們的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
▼
一個人想要不斷地進步,就一定要學會不斷地自我反省,用一顆公正但也絕無責難的心,去審視我們的每一言,每一行,如果發現了不好的地方,就去改正它,才能取得成功。
在這個激烈競爭的社會,要麼出眾,要麼出局,看你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