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服周”的傳統解讀與爭議
在湖北方言中有“不服周”的口頭(禪)用語,朱建頌《武漢方言詞典》中將“不服周”釋為:不信服、不服氣。
例句:
我對這個事就是不服周!
你這個人還蠻不服周咧?
其實,除了“不服周”,還有“服周”、“服了××的周”。
例句:張三他服了領導的周。
關於“不服周”,專家和民間多認為與春秋戰國時期“楚不服周”有關。楚國是周王分封的子爵國,地位低,位置偏,對周王室有意見。公元前704年熊通率先僭越稱王(楚武王),公元前607年楚莊王甚至“問鼎中原”。可以說,楚國確實是處處“不服周”。
有學者認為“周”是異寫字,應該是
“不服(忄芻)”。
還有學者認為“周”是“諏”的異寫。“諏”是商量、諮詢、謀劃之意。
二、“周”的本義
我先亮明個人觀點:“周”不是異寫,“服周”/“不服周”都是正確寫法。“周”的甲骨文造字本義有“圈養”→“馴養”→“馴服”之意。
看下“周”的字源演化。↓
再專門看下“周”的甲骨文。絕大多數人都會首先與“田”聯絡起來,象田裡種著作物,認為“周”作為族名是表示周族人擅長農耕。我認為這僅是“周”的本義之一。↓
縱觀周人的歷史,其始祖棄即后稷,掌管農業,後世子孫也都擅長農業。所以“周”可以解讀成“田間種植作物”。
但有一點不能忽略,周人在先祖公劉時期遷徙到今天彬縣一帶,自稱“豳人”。“豳”音同“彬”,構字上看就是“山中野豬”,自稱“豳人”說明狩獵山豬是他們的重要食物來源之一。在長期的捕獵活動中,“豳人”慢慢開始馴化野豬——圈養。到古公亶父時期遷徙到今寶雞一帶,轉而自稱“周人”,絕不是先有“周原”才有“周人”,而是“周人居處稱為周原”。
取名“周”體現了大智慧:一字兩表——既表意了世代擅長農耕,又表意了擅長“圈養牲畜”。
圈養場所象極了“周”的甲骨文,“田”是圈,四個點指事符(代表圈中飼養的動物)。
為了證明“周”有“圈養”之表意,可以看一下“畜”。“畜”是指家養的禽獸。
“畜”的字源演化和甲骨文如下圖。↓
甲骨文“畜”被解釋成“繩牽牛鼻”是不對的。
其實“畜”是上“玄”+下“周”,將家庭飼養禽獸的兩種方式都表達到位了。
“玄”是繩索,表意“拴養”,比如:牛、馬。
“周”是表意“圈養”,比如:禽類、豬、羊等。
所以,“周”除了象“田間種植作物”,還象“圈中養殖動物”。即:“畜”的本義是“拴養”+“圈養”。
三、結論
“周”由“圈養”之意引申出“馴化”、“馴養”、“馴服”,“不服周”自然就是“不服馴”、“不服約束”。
湖北方言“不服周”或許與“楚不服周”的歷史有關,但我更傾向認為該方言是無意間將“周”的“圈養(馴化)”之本意儲存了三千多年。
另外:
1、“周圍” 一詞中,“周”與“圍”同義,也可表示“囗(wéi)一圈”。
2、“周”在金文之後下加一“口”,是表示圈養的動物此起彼伏的嘈雜聲。
3、“婤”字出現很早,甲金文中就有,體現了“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分工,飼養動物是女人的事,勤勞的女人最美。
4、“綢”出現得很晚,表意的是“將絲線按經緯交叉織在一起,象‘田’、‘井’、‘周’等格子狀”。
(本文圖片均自網路,感謝原作者
本文原創如有轉載請註明:渣渣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