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套是語言藝術中的一種,規範的解釋是“禮貌用語”。我們往往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說“見了大人要打招呼,借了同學的橡皮要說謝謝,不小心碰倒了人家要說對不起”等等,這就是最基礎的禮貌教育。如果連一個小孩子都能夠做得到,作為大人的我們若做不到難道不會臉紅嗎?
客套的書面文字是那麼的枯澀、乏味,沒有一點華麗和修飾,但是變成語言之後,卻是那麼的悅耳動聽。
一次,李女士去看重病中的好朋友,她看到對方非常痛苦的樣子,沒有說一句話,她之所以沒有說話是因當時有許多的顧慮:說客套話吧,不能表達自己的心情;不說話吧,又被認為冷眼旁觀。這就是因為她太內向了。
這種“內向”要比虛情假意和口蜜腹劍的做法誠實得多。但是,由於不能充分地表達自己的內心,在他人看來一切都等於零。
一個人如果連一句最普通的客套話都不會說,探望病人的時候,連一句“沒事吧?”都說不出口,那麼可想而知,此人的處世能力是需要改進的。在他人看來,這樣的人就難免被誤認為冷酷。
所以,生活中要學會說客套話,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感感情,比如“沒事吧?”這句話,你並不是只把字面的含義說給對方,這裡面,你可以加進去自己的真實感情,比如“有什麼我能幫你的?”“我看到你難受的樣子非常難過!”“沒事吧?好了之後,我們一起去打保齡球。”對於雙方來說,更有益促進彼此之間的關係。
有的人會問什麼是客套,客套就是客氣的套語。客套不是低聲下氣,是尊重;客套不是虛偽,是禮貌。
生活、工作,哪一樣都需要語言作為紐帶。人要衣裝,佛要金裝,語言也要靠包裝。語言的魅力,在於使人心悅誠服,語言的運用在於修養氣度。有時,會客套的人,猶如魚兒在水裡遊刃有餘,並不時地泛起漂亮的水花,叫人喜歡聽、願意聽,別人也會欣然接受;不會客套的人,常常面臨許多尷尬,造成許多誤解,出現人際關係的障礙,導致自己的人脈越來越窄。沒有人喜歡被喚來呼去,頤指氣使,那就是人緣之敵。即使別人嘴沒有說出來,時間一長,結痂越厚,積怨越深,你們之間就會變得彼此陌生,甚至變成敵人。
有的人說,客套多,朋友多;朋友多,好事多。這句話一點都不假。因為客套和寒暄可以幫助你認識很多朋友,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從而促成兩人的交往。
在生活當中,我們往往會聽到如“謝謝您”“多謝關照”“勞駕”“拜託”之類的客套話。這樣的客套話可以向別人表示感謝,能溝通人與人的心靈,建立融洽的人際關係。在求人做事以後,應真誠地說一聲“謝謝”。如果你不說一聲“謝謝”,只把感激之情埋在心底,對方會有一種不快的感覺,他的勞動沒有得到肯定,或認為你不懂禮貌,今後也不會再幫助你。同樣,在打攪別人,給別人添麻煩時能真誠地說一聲“對不起”,對方的氣就會削弱一半。所以,在人際交往、求人辦事的過程中,我們千萬不要忽視客套的作用。
許多時候,客套就是表現出對對方的尊重、禮節和謙虛,比如有人作報告或講話,總要藉助這樣的客套話:“我資質不高,研究不夠,恐怕講不好”,或者是“我講得不好,請大家批評指正”。諸如此類的客套話,看起來隨口而出,是習慣用語,實際上起著表達講話者謙恭的作用。
在人際交往中往往少不了客套,客套會使我們彼此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要把“謝謝”“對不起”“請”常掛嘴上。以下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些客套話:
初次見面說“久仰”,好久不見說“久違”。
等候客人用“恭候”,賓客來到稱“光臨”。
未及歡迎說“失迎”,起身作別稱“告辭”。
請人評論說“指教”,求人原諒說“包涵”。
求人幫忙說“勞駕”,求給方便說“借光”。
麻煩別人說“打擾”,向人祝賀說“恭喜”。
請人改稿稱“斧正”,請人指點用“賜教”。
求人解答用“請問”,贊人見解用“高見”。
看望別人用“拜訪”,拖人辦事用“拜託”。
賓客來到用“光臨”,送客出門稱“慢走”。
招待遠客稱“洗塵”,陪伴朋友用“奉陪”。
請人勿送用“留步”,歡迎購買叫“光顧”。
與客作別稱“再見”,歸還原物叫“奉還”。
對方來信叫“惠書”,老人年齡叫“高壽”。
求人解答用“請教”,盼人指點用“賜教”。
歡迎購買說“惠顧”,請人受禮稱“笑納”。
對方來信稱“惠書”,贈人書畫題“惠存”。
尊稱老師為“恩師”,稱人學生為“高足”。
請人休息說“節勞”,對方不適說“欠安”。
平輩年齡問“貴庚”,打聽姓名問“貴姓”。
稱人夫婦為“伉儷”,稱人女兒為“千金”。
人類是一種感情動物,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際關係網正是出於人類感情交流的需要。客套是溫暖的,能加深對對方的瞭解、親切關係,增加友誼,彼此之間的關係因為客套而發生變化,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縮短了,感情就有了呼應和共鳴。對方在興奮歡悅之餘會使你得到更大的收穫。
在人際交往中,要想使別人怎麼對你,你首先就要學會如何對待別人。客套一下,看似平常,可它卻能引起人際間的良性互動,成為交際辦事成功的促進劑。
我是@體制內這些事如果大家喜歡,可以評論、點贊、轉發、收藏加關注,持續更新帶您瞭解更多體制內職場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