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動是一種肢體語言,3-6歲學前兒童的思維是直覺行動思維和具體形象思維,動作是幼兒表達認知和情緒情感的重要方式,比如幼兒看到喜歡事物就喜歡模仿,比如模仿小動物的動作。我們用律動的方式來學習古詩詞,能讓枯燥的古詩詞學習變得靈動,讓幼兒易於表達情緒情感和理解古詩。
以《春曉》為例,和大家分享怎樣透過律動來理解古詩,透過律動的形式感受詩歌背後的情緒。律動不是教孩子動作怎麼做,重要的是對古詩的理解,讓孩子創作出屬於自己的關於春曉的律動。鼓勵孩子創作,一個是動作,一個是情感的表達。動作中重點講創編每個動作,還有理解每一個動作之間的聯絡點,這在平時的活動中可能是容易忽視的一個環節。
(一)動作創作
1.動作的創編
動作的創編,首先要確定孩子對於歌詞的熟悉。《春曉》律動的前提是孩子對古詩有一定的瞭解,背後表達的什麼有一定的瞭解。
(1) 分解動作
“春眠”是什麼意思,是“睡覺”的意思。你是怎麼睡覺的?激發孩子的想象,用“你還可以怎麼樣”去激發創作不同的動作。“不覺曉”是什麼意思呢,是睡覺比較多,你可以怎樣來表達呢,“打哈欠”。“聞”是什麼意思,在現代裡是鼻子聞。“聞”在古代是“聽”,左邊能聽到,右邊能聽到,到處都能聽到。怎樣讓孩子創作出更多的動作呢,用“你還可以怎樣”激發孩子想象力。“夜來風雨聲”,是雨嘩啦下。“花落知多少”,想一想有多少呢?讓孩子創編出一個個動作,怎樣讓這些動作連起來,更大程度地激發空間的利用和肢體的銜接呢?
(2)銜接動作
動作之間的銜接,是教師經常忽略的,家長也沒有想到的細節。動作之間的銜接會讓律動變得圓潤,激發孩子對空間的利用。比如“春眠不覺曉”,睡覺打哈欠,左手怎麼做,怎樣才能做到下一個動作呢?“處處聞啼鳥”怎樣才能做到下一個動作,做起來舒服呢。右邊聽,把身體怎樣扭到左邊去。動作之間的銜接,手的空間感就出來了。幼兒創編出每個分解的動作後,要想這個動作是怎麼過去的。這是對空間的一個利用,有了這個意識,舞蹈的動作就會比之前飽滿。慢慢地幼兒會想下一個動作怎樣銜接下去,能體會到藝術的美。在創編一個個動作時引導幼兒想“你還可以怎麼做?”,這裡的引導就是“你的手怎麼過去的,腳怎麼過去的,身體是怎麼扭過去的。”
(二)情感表達
怎樣透過律動理解春曉背後的意義呢?很開心,怎麼叫開心呢?體會情感表現情感,源於平時的培養練習。比如教師經常用的戲劇手法,體會面部表情的表達。我想象創編了一個動物故事,幼兒扮演不同的動物,讓幼兒扮演一隻開心的小狗。讓幼兒用動作表現“你開心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的”,然後用語言描述幼兒做出來的動作,教師做一個梳理,讓孩子懂得什麼樣的動作是開心的。我們所做的有兩個,一是創設一個情景,讓幼兒表現情緒。二是用語言引導幼兒表現出情緒,最後用語言梳理一下。幼兒在剪紙的時候也會運用這些經驗,如剪出彎彎的眼睛,上翹的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