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70後、80後、90後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必須要持有敢於質疑權威的精神。或者說在教育孩子時要養成運用批判性思維的習慣。為什麼?
為了不產生歧義,我們先來談權威。百度百科對權威這樣解釋:指最有威望、最有支配作用的力量。某個人、某種思想體系或某種組織,由於其活動內容的價值、功績或品德被社會所公認,就具有權威的意義。當然,百度百科也解釋道:任何權威都是相對的。權威在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
有多少人意識到:當70後、80後、90後當父母了,教育孩子時,我們尊重的是我們讀中小學時的權威背景下形成的科學體系,我們的父母即我們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他們遵從的是他們讀中小學時的權威,老一輩父母愛說:“書上這麼寫的就是對的。哪裡有錯?錯的是你。我看你就是在給不想讀書找藉口。小兔崽子,翅膀硬了,還敢質疑教科書裡有錯誤!?”
所以,70後、80後、90後做父母了,難免會被這樣的高度服從權威所影響,在教育子女時難免缺乏質疑權威的精神。值得警醒的是:時代在不斷髮展進步,在當今知識大爆炸時代,仍然沿用之前所接受的權威體系下的科學文化知識教育當今的孩子,那勢必會干擾孩子的認知,70後、80後、90後做父母時不注意使用質疑權威的批判性思維教育孩子,那麼也就別豔羨別人家的孩子具備批判性思維,別人家的孩子能夠淘沙見金的發現真理。
批判性思維是嚴謹治學的好老師。
2004年7月21日,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舉行的“第十七屆國際廣義相對論和萬有引力”大會上,史蒂芬·霍金在會上推翻了自己若干年前建立的著名黑洞理論,這位繼牛頓和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之一的“宇宙之父”重新討論了資訊守恆的問題。推翻了他30多年前提出的黑洞蒸發消失理論。黑洞不破壞因果律,不再可能幫我們通向其它的宇宙,科幻愛好者的夢破滅。由此可見,作為天體物理學、理論物理學的天花板級人物,都在用質疑權威背後的批判性思維在治學,追求科學真理。更何況別人呢?
知識爆炸,從教育孩子的角度來說,有哪些表現?
從資料上來感受下,國家統計局官網資料顯示:2019年全國圖書出版總計種類505979種,印數1059756萬冊。於律師而言,《民法通則》變成《民法總則》,又會有多少個不眠夜只有律師才能深有體會,正所謂法律修改一個字,半個圖書館變廢紙。
來了解一位2007年IT從業者的血淚控訴感受一下:智慧硬體、3D列印到O2O、雲計算、大資料,、工智慧生物基因、dbase,foxbase,basic c,學會上網後發覺ASP,sqlserver,c++才有前途,踏上社會迫於現實用了vb,Oracle,foxpro,好不容易穩定了幾年,發覺周圍都是JAVA,PHP,python才看了個大概,發覺都是安卓,ios,mysql了。剛想看,都已經是區塊鏈。你讓我們怎麼辦。
從各學科科目來說:
地理方面:我們讀書時,太陽系是9大行星,如果你選擇8大行星那你的答案是錯誤答案。當今,太陽系8大行星是正確答案,在2006年8月24日於布拉格舉行的第26屆國際天文學聯會中透過的第5號決議中,冥王星(Pluto)被劃為矮行星,從太陽系九大行星中被除名;而珠穆朗瑪峰高度以前為8848千米。現在為8848.86千米。
圖片來源:暱圖網
化學方面:化學元素週期表元素新增。2015年12月30日,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確認科學家們人工合成了四個新元素Nh、Mc、Ts、Og,被正式新增到化學元素週期表第七行,編號分別為113號、115號、117號、118號。中文定名依次為“釒爾”、 “鏌”、“石田”、“氣奧”。 其中左石右田(tián)、上氣下奧(ào),都是新造字。“釒爾”和“鏌”是原有的字,“釒爾”為新簡體字。
圖片來源:搜狐新聞
語文方面:2017年9月,中小學語文教材“一綱多本”的時代正式終結。全國小學和初中將統一使用“部編本”語文教材。小學一年級改為先認字,再學拼音,邊學拼音邊認字。第一篇識字課文就是“天、地、人、你、 我、他”,接下來是“金、木、水、火、土”。“和大人一起讀”是新教材的亮點之一。如果我們像老一輩父母那樣,面對孩子的一起閱讀的要求卻說:“去去去,活都幹不完,哪有時間陪你閱讀,一邊去”,這就算已經跟不上時代了。“部編本”語文教材,小學還新增了55篇必須背誦的古詩詞,這些都明顯對當了父母的70後、80後、90後提出了要求,真的要採用質疑權威背後的批判性思維教育孩子了啊。不服不行啊。
所以,樹立起質疑權威的意識,養成質疑權威的精神,不盲從,不自卑,自信堅定,實事求是,深入鑽研,用批判性思維治學,向更高的科學之峰努力攀登。
批判性思維,是助力孩子不盲從權威的魔法棒。
2020年5月,杭州市一名五年級學生的家長聯絡一傳統媒體,告知農夫山泉瓶身上的松雀鷹標註錯誤,該媒體聯絡鳥類專家確認小學生的質疑是正確的。透過這則新聞,我們看到了一位具備質疑權威意識的家長,也看到了有質疑權威精神的孩子。孩子能夠用批判性的思維學習知識,搭建知識框架,我們也依稀能夠看到父母相信孩子,相信孩子指出的錯誤確實有可能真的是錯誤。這是孩子的保護傘,讓他在當今碎片化資訊充斥下,仍然保持著一顆求真的心。就好比小時候孩子玩的:巴拉巴拉小魔仙,變。用批判性思維這根魔法棒,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學會提問》(尼爾·布朗 斯圖爾特·基利著)書中提到:保持精力集中的最好辦法就是不斷提問題,批判性的提問是檢索資訊和搜尋答案的最好方法。所以,就讓孩子擁有這根魔法棒吧,讓他的治學求學之路更加專注、高效和有趣。
批判性思維,是助力父母更新知識儲備的磨刀石。
上海10後小學生吳葉凡發現名為《樹葉》的現代陶藝作品標註的樹葉並非樹葉,而是古生物“海百合”,其間,吳葉凡爸爸專門帶其到博物館求證,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人民日報客戶端一網友留言“我兒子也發現了,被我否決了”,而可嘆的是該評論獲得5000多點贊。這從正面和反面都能說明,父母具備批判性思維教育孩子,孩子將最終能走多遠。孩子到底是能不斷用批判性思維在求學路上斬妖除魔,還是靠“盡信書”式的習慣不加思考全部接受和吸收?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父母說了算的。而當我們孩子對權威的質疑是正確的,卻被我們一句強勢話給堵住嘴,停止繼續用批判性思維思考的孩子,對孩子來說,將造成多大的傷害,將銷掉孩子多少人生高度,我們不得而知。但一定會有影響。那5000多點贊背後藏著父母對孩子的部信任,也藏著對孩子自信心的打壓。孩子和父母,共同的合力,在助力孩子的茁壯成長。當了父母的70後、80後、90後,記得,該磨刀了。要讓自己寶刀不老的秘訣,那自己手裡的刀肯定是要多磨礪才行的啊。
批判性思維,是助力社會推動錯誤糾偏的催化劑。
無論推動農夫山泉瓶身錯誤糾正進展的傳統媒體,還是吳葉凡爸爸帶其去的博物館,或者瀋陽初一學生崔宸溪發現教材中標註“Bee”的圖片是一隻食蚜蠅,蒼蠅的一種,並不是蜜蜂時,收到反饋的上海教育出版社,社會合力形成良好批判性思維氛圍,推動錯誤糾偏。人民日報近期也連發2篇文章,內容是關於小學生初中生髮現教材錯誤的過程介紹,其中一篇10萬+的閱讀量,3.3萬的點贊量,都足以說明,我們的社會正在接受批判性思維,正在樹立起批判性思維的意識,逐漸學會用批判性的思維來推動方方面面。這也能說明,國家層面在力推批判性思維,2019年9月起,語文、歷史、道德與法制統一採用部編版教材,非部編版科目的教材相關部門及相應的序列人員要學會運用批判性思維修訂教材,要學會用開放包容的心態接受來自各界的質疑,始終追求真理,與時俱進,永不懈怠。
之前有網友調侃,關於國家提倡二胎後教材封面的調侃:二胎了,封面是由一個娃變成兩個娃,可這也太不合理了。生活條件現在這麼好了,這一家人還穿著以前那身衣服,這麼多年都不換,都褪色了。
三胎政策出來後,有網友調侃:國家剛提倡三胎政策,書本封面(第一張圖)就改成三個娃了,媽媽沒空打扮了,頭髮隨便一紮就行了,還是那件衣服,都褪色了,爸爸不見了,去搬磚掙錢,沒空回家了。這反應速度也太快了吧。雖然官方闢謠說,封面所謂的“媽媽爸爸”其實是哥哥姐姐,但這調侃背後,反映的是相關部門的反映速度之快,反映的是公眾批判性思維的敏感度增強了。如今,社會公眾批判性思維的漸漸形成讓人展顏。
養成批判性思維,運用批判性思維,維護批判性思維,讓作為父母的自己和孩子成為治學路上的明白人。怎麼做?
父母可從下列途徑進行知識更新:讀書、訂閱目標關鍵詞新聞、微信公眾號、知乎、與同行交流等。父母教育孩子時,能夠呵護孩子的質疑權威的精神,對孩子感興趣的學科,能夠為孩子提供書籍、環境、空間、氛圍的保障和自由(如上文中的崔宸溪發現教材中標註“Bee”的圖片是一隻食蚜蠅不是蜜蜂,他媽媽讓他在家裡養過10多種螞蟻,讓他觀察他們的習性、種群內的分工,單自然科學方面的書就購置了300多本等呵護動作),要敢於質疑權威,敢於相信孩子對權威的質疑,和孩子一道向批判性思維這位好老師學習,不斷進步,共同成長,實現自己所想。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