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鈴鈴、叮鈴鈴...”一陣急促的鈴聲打斷了我的工作,我一看是幼兒園老師的電話,心中一陣緊張,不知道糖球是不是有什麼事情了。接聽電話瞭解情況後,我突然無語的笑了。老師說糖球在學校拉臭臭了,內褲弄髒了,讓我給送一條過去。
心中的緊張、擔心放下了,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讓我反思
糖球已經上幼兒園3個月了,這是他第一次在家之外的地方拉臭臭,之前糖球還小,在家的時間多,拉臭臭都是在家中。偶爾在外面想上廁所也會憋回家。可是上幼兒園就不一樣了,早晨早早地去學校,一呆就是一天,所以這次在學校拉臭臭估計是實在憋不住了。
晚上回到家裡,我問糖球今天是不是在學校拉臭臭了,小傢伙很不好意思,轉移話題,就是不提這件事。
我告訴他:“媽媽小時候上幼兒園也不喜歡在學校拉臭臭,可是憋的時間久了,我的肚子就會疼。”
他立刻瞪大眼睛說:“啊?真的嗎?媽媽小時候也不喜歡在幼兒園拉臭臭?”
我說:“是的呀,不光是我,爸爸小時候也不喜歡,因為剛開始去學校太陌生了,換個地方不習慣。”
糖球哈哈大笑說:“原來你們也這麼想啊,我今天實在憋不回家了,但是拉臭臭沒拉進坑裡(家中是馬桶,學校是蹲坑),害怕老師會批評我,我以後不要在學校拉臭臭了,我要回家。”
我問:“那老師批評了嗎?”
他回:“沒有呀,老師還給我那抽紙了呢,還好老師之前就教我們怎麼擦屁股了,我今天就是自己擦的”(還給我用抽紙示範了以下)
我說:“不錯,不錯,自己能解決問題,媽媽給你點贊,看來糖球以後在學校拉臭臭也不會緊張了。”
之後我和糖球認認真真地演練了幾遍在學校怎麼解決自己拉臭臭的過程。
透過這件小事我們可以發現,在孩子遇到難堪的問題的時候,他首先會選擇迴避,不想讓別人知道,可是在他自己無法解決的時候會產生迷茫。因此我們家長就要及時的瞭解問題
首先:產生共鳴
孩子在3歲之後就有了自我意識,知道上廁所不能讓別人看見,知道有些事情是比較難堪的,是不能說的,我們可以用我們的事情和他一起分享,讓孩子覺得我們小時候和他是同齡人,以同齡人的身份走進他的世界,讓他知道不只是他遇到過這種困難,我們也遇到過。
其次:讓孩子看看別人怎麼做得
在產生共鳴後,可以給孩子舉例,誰誰誰遇到這種事怎麼做,等等都可以。讓孩子看到遇到困難後還有更多的解決辦法,這樣下次再出現此類問題就不會緊張了。
或者家長們可以一步步進行引導式教育,讓孩子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比如我問糖球:“下次在學校想拉臭臭應該先幹啥?”他說:“報告老師,問老師要抽紙”。“然後怎麼辦”“去廁所拉臭臭,不能拉倒廁所外面,不能弄到褲子上。”.......
最後:覆盤問題
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和孩子覆盤問題,實戰演練一下再次出現問題的解決流程,讓孩子熟記在心,並讓孩子感覺到遇到困難了,父母能夠幫助到自己,而不是會受到批評。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孩子的信任,和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