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回顧近代中國的血淚史,充滿了中華兒女的苦痛和離別,多少少年於年少時離家革命,自此與家人離散大半個世紀,有幸者暮年還能與家人相見,而不幸者最終也只能為大義而舍小家。
諸如此類的故事在當時的中華大地上不斷上演著,在那個特殊的時代,所有人都為革命捨棄了一切。
鄧華將軍,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曾歷經古田會議,長征,湘南起義,平型關戰役,百團大戰等著名戰役,解放戰爭時期更是參加了遼瀋平津會戰。
如此履歷,是當時革命者中數一數二的先驅,然而,即使是鄧華上將,為了參加革命也曾與兒子分離半生,甚至連妻子的最後一面都未曾見到。最終,還是兒子在報紙上認出了父親鄧華,可指導員卻說:“別亂想了,那是高階首長。”
解放廣州,報紙尋父
1949年10月2日,解放廣東的戰鬥正式打響,而組織這場戰役的正是鄧華將軍。
當時全國各地的解放事業幾乎都在如火如荼地展開,廣東雖然有十五萬的國民黨軍隊駐紮,然而在大環境的影響下,廣東解放戰只歷經了12天就成功落幕。
為了鼓舞尚未解放地區的人民和戰士的積極性,當時的報刊對這件事進行了大肆報道,其中還將鄧華將軍及其士兵的照片刊登在報紙上。誰也沒想到,正是這張照片,讓鄧華找到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兒子,鄧賢詩。
廣東解放後,鄧賢詩作為革命部隊的一名戰士,在報紙上看到了這則振奮人心的訊息,然而,更令他震驚的是,報紙上刊登的鄧華將軍的照片卻讓他一眼認出就是他從未謀面的父親。
原來,在他未出生之前,父親就投身革命參軍去了,而他留給自己妻兒的只有一張照片以及給尚在妻子腹中的孩子的一個名字,鄧賢詩。
後來,妻子因病離世,鄧華將軍本想將兒子接回身邊,然而時局動盪,他一路跟隨部隊輾轉作戰,始終未能成行,最後由於種種原因,鄧華將軍更是失去了兒子的訊息。
儘管後來他也曾多方打探,但是始終未能得到關於兒子的訊息,而與父親失去聯絡的鄧賢詩輾轉也投身了革命,他只知道父親是一名軍人,在前線保家衛國,但是更多的訊息卻也不知道了。
然而,就在這一天,他看到了報紙上關於廣東解放的那張照片,一下子就認出了這是他從未謀面的父親,儘管連年的戰火已經讓父親的臉上多了滄桑和皺紋,但是血脈相連的心靈感應依舊讓鄧賢詩一眼認出了報紙上的那個人和他胸口珍藏多年的那張父親的照片是同一個人。
激動之餘,他找到了自己部隊中的指導員,指著報紙上的人堅定地說,“這就是我的父親。”
然而,指導員看了一眼報紙對鄧賢詩說:“別亂想了,這是高階首長。”
原來,鄧賢詩部隊的指導員很早就瞭解到鄧賢詩的身世,因而他一直認為鄧賢詩的父親只是一個普通計程車兵,很有可能已經不在人世了,鄧賢詩原本也是這樣認為的,直到他在報紙上看到了那張照片,這才確定了父親還在人世的訊息。
父子團聚,共同投身革命
然而,當鄧賢詩指著報紙上的鄧華將軍稱其為父親的時候,他的指導員開始是不相信的,但是面對神情激動的鄧賢詩以及他從口袋中拿出的那張珍藏已久的照片時,指導員這才開始對他的話半信半疑。
而後,在部隊領導的幫助下,鄧賢詩很快與父親通上了信,這才確認了他的身份,而鄧華將軍在得知兒子還活著的訊息時,不分晝夜地趕到了兒子所在的部隊。這位經歷了無數次戰鬥始終秉承流血不流淚的將軍,在看到從未謀面的兒子時,潸然淚下。
當年,他離開身懷有孕的妻子,投身革命,臨走前,給妻子腹中的孩子取名鄧賢詩,就是對其寄予了深深地期望,然而,誰也沒想到,一別經年,他再也未能見到妻子一面。
而兒子也與他分離二十餘年,當鄧華將軍看著眼前已經長大成人並且和他一樣投身革命的長子時,心中五味雜陳,既有愧疚,又有驕傲。看到父親流淚的鄧賢詩也再也控制不住心中的激動之情,抱著父親嚎啕大哭起來。
當年蔡鍔將軍在告別小鳳仙時,曾經說話這樣一句話,“七尺之軀,已許家國難許卿”,而這句話用在鄧華將軍身上,也不外乎如此,當年,他毅然決然離開懷孕的妻子,踏上革命之路,並非是不愛,而是深愛。
在那樣一個亂世,家國無法保全,又哪來小家的安穩,不幸的是,少年夫妻,最終生死相隔,幸運的是,儘管從未謀面,但是兒子依舊選擇了和他一樣的道路。
重回父親身邊的鄧賢詩終於能夠享受失散多年的父愛,而且,在父親的榜樣光環下,鄧賢詩也很快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父子二人,儘管二十餘年未曾相見,但是信仰一致,就是投身中國的革命事業,為中國的解放和發展貢獻自己的一生。
以父為榮,報國一生
無論是重逢前還是重逢後,在鄧賢詩的心中,父親一直是他學習的榜樣,只是在重逢前,他的心中只將父親看作是一個普通的保家衛國的戰士,他以父為榮,就如同敬佩所有為國奮鬥的戰士一樣。
那個時候,父親在他的心中不是具象的,而是一群人的代表,但是當他知道了父親的身份,瞭解到父親波瀾壯闊的前半生,更是無時無刻不在引以為豪著,因為他的父親,見證了新中國最重要的一段歷史。
鄧華上將,1927年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革命迫切需要力量的時候投身其中,他離開家鄉參加革命時還不到二十歲,然而儘管如此,少年意氣,終究讓他在革命道路上一路前行。
與父親相認之後,鄧賢詩總是喜歡詢問父親身邊的工作人員關於父親過去的事情,每當他聽到父親在戰場上不畏生死英勇作戰的事蹟時,總是忍不住地握緊拳頭,彷彿自己穿越回去和父親一同經歷了那些戰役。
1980年7月3日,鄧華將軍在上海病逝,臨終前,他留給子女們的最後一句話是,“要革命,報效國家。”
愧疚的是自己身為人父,卻缺席了兒子的前半段人生,沒能教他識字,沒能陪他長大,甚至在他孤身一人時,也未能將他找回來,驕傲的是,即使在這樣動盪的年月裡,自己的兒子經歷了這麼多磨難,卻依然成為了他曾經希望他成為的樣子。
而所謂的期許,其中既包含了一個父親對兒子美好人生的祝願,也包含了一個革命先行者對革命後輩的鼓勵和支援。
只是,晚年時的鄧華在和兒子閒談時,總會時不時地提起他的母親,鄧賢詩的母親邱青娥是鄧華將軍的原配夫人,二人本是父母包辦的婚姻,但是因為邱青娥知書達禮,秀外慧中,因此,二人成婚後,也曾度過了一段非常甜蜜的日子。
只是後來因為鄧華將軍投身革命,所以二人這才分隔兩地。後來,鄧華將軍輾轉多地作戰,而邱青娥則在家侍奉雙親,撫養兒子,但是後來因為身體原因而不幸離世,臨終前也未曾再見丈夫一面,這件事不僅成為邱青娥的終身遺憾,也成為了鄧華將軍心中一輩子的隱痛。
因而,晚年時的鄧華將軍每每想起早逝的邱青娥,總是會沉默良久,而在這時候,他總會和兒子一起閒聊小時候的事情,或許也是想透過兒子的回憶來彌補心中的遺憾。
戰爭年代,總有太多的不得已和意難平。鄧華將軍如此,還有很多很多都是如此,毛主席投身革命,楊開慧犧牲時二人也未能再見一面。
這樣的悲劇,都在時代的浪潮之中被掩去了,我們為什麼說革命先驅偉大,是因為他們為了我們現在的和平所犧牲的,遠比我們能看到的還要多得多,所幸,革命前驅不畏生死,而後來者更是前赴後繼,我們的華夏大地,最終成為一片盛世,而這盛世,如眾人所願。
除了長子鄧賢詩,鄧華將軍還有三女一子,這是他同第二位夫人李玉芝所生,這四個孩子從小生活在鄧華將軍身邊,深受父親的影響,長大後也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學習父親的奉獻精神,報效國家。
1980年7月3日,鄧華將軍在上海病逝,臨終前,他留給子女們的最後一句話是,“要革命,報效國家。”
而這句話也是鄧華將軍一生的寫照,鄧華將軍離世後,鄧賢詩很少再出現在公眾面前,或許就像父親生前所說,做永遠比說重要,或許,現在的年輕人很少聽說過他的名字,但是他一直遵循著父親的期許前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