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一生酷愛閱讀三國,他對裡面的許多歷史人物都有自己獨到的看法。
其中劉備是三國中重要的歷史人物,他的一生都十分真實的體現了,一個擁有皇室宗親身份的人,如何從普通地位逐漸培養自己的勢力,乃至於成為當時著名的諸侯的過程。
關於劉備,毛主席對他也有很多評價,簡而言之,毛主席認為劉備有三個特點,其中一個優點,兩個缺點。
想必很多人對此都懷有好奇心,那麼毛主席到底具體是如何評價劉備的優缺點的呢?讓我們來慢慢了解一下吧!
社會動盪的東漢末年
東漢末年中央政府統治黑暗,十常侍權傾朝野、肆意妄為,這使得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越來越弱。
在社會上,土地兼併問題日益嚴重,底層百姓飽受苦難。再加之當時瘟疫與天災的雙重襲擊,人民苦不堪言,紛紛揭竿而起,參與到造反之中。
在當時爆發過好幾次大規模的起義叛亂,其中較為著名的是黃巾之亂。由於時局動盪不安,地方的豪強也紛紛趁機擴充自己的勢力,他們自身的經濟基礎組織和訓練自己的軍隊,並在地方逐漸形成割據勢力。
在當時漢靈帝劉宏駕崩後,漢少帝劉辯被當時的將軍擁立為王,劉辯作為當時的皇帝,他看似是當時的掌權者,實則為何進等人的傀儡。
當時人心叵測,許多人都對權力抱有極大的野心和慾望,何進又被當時的十常侍所殺。董卓很快便藉機進京,趁著朝內動盪之際,控制了當時的局勢,他也因此廢劉辯,立劉協,成為了當時政局的掌控者。
在此之後,曹操也擁有很大的野心他不滿於董卓燒殺搶掠、禍亂朝綱,所以他曾試圖刺殺董卓,但不料意外失敗,此後他便開始了逃亡與培養自己的勢力。
在此之後,江東地帶的袁紹與當時十八路諸侯聯名征討董卓,隨後董卓又被呂布所殺,朝廷內外動盪進一步加劇。在這個背景之下,各路豪強進一步分化,逐漸分為士族與寒族兩大陣營。
與此同時,相對於漢族而言,世族在權力與土地等方面佔有極大的優勢,所以他們擁有更雄厚的實力,這也在當時逐漸發展成特殊計程車族政治。
劉備的發家史
眾所周知,劉備字玄德,他是漢室的宗親,那也是憑藉這個身份不斷招賢納士。在中平元年,劉備同張飛和關羽三人在桃園結義,他們拜為兄弟。
由於劉備最為年長,所以他是關羽,張飛的兄長。關於桃園結義,想必大家都十分熟悉,這裡就不多加贅述了。
此後,劉備由於對於地方鎮壓叛亂除了貢獻而被封賞為縣尉,劉備本想著藉此機會在政治上大展身手,可是沒成想意外降臨。
他被一位心術不正的督郵所陷害,迫不得已之下開始了逃亡。這次之後,劉備參加了袁紹等人組織的征討董卓的隊伍,他因為作出戰績而被封為平原縣的縣令。
在董卓去世之後,一心想要匡扶漢室、濟世救民的劉備帶領關羽,張飛等人開始建立自己的勢力,積極招賢納士,這也產生了許多美談,比如我們所熟知的三顧茅廬。
此後發生的一系列事情,想必大家也有所瞭解,諸侯之間不斷混戰,在建安十三年為何孫權合力大敗曹操於赤壁,在此之後諸侯之間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原本,按照諸葛亮的規劃,以荊州、西川為根據地,再發展幾年之後就可以出四川,與曹操決一雌雄、興復漢室。
可惜的是,在關鍵的時間點又發生了一些重大的事件,關羽敗走麥城後他被馬忠所殺,這個事件使得孫劉聯盟徹底崩潰。
四年之後,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出兵討伐東吳,然而出師不利,在夷陵之戰中,劉備的部隊被火燒連營700餘里。
悲憤交加之際,劉備身患重病,第二年便在白帝城託孤,於永安宮逝世。透過我們回看劉備的一生,我們很容易發現劉備自身的性格,深刻地影響了他所帶領的部隊的命運。
劉備以忠義仁義發家,他的仁義為他招攬了許多人才,但也正是成也仁義敗也仁義,由於一心復仇導致他的損失慘重。
毛主席對他的評價
劉備的性格既為他創造了發家的優勢,也成為了他晚年淒涼的導火索。劉備出於忠義,放棄了聯合東吳共同抗魏的計謀,這個選擇就為他之後的悲涼命運埋下了伏筆。
關於劉備,毛主席也早有評價。毛主席在讀三國時,曾經說道:“劉備這個人,他有一個優點和兩個缺點。”
在解放戰爭的最後一年,人民解放軍隊伍一路高歌猛進,就在路過河北時,毛主席看到身邊壯麗的景色有感而發,他對身邊的警衛員說道:
“劉備雖然志向遠大卻才疏學淺,他做事經常感情用事,為了報東吳之仇就將江山社稷拋之腦後。”
毛主席的點評可謂十分深刻,他言簡意賅地點出劉備失敗的原因。這便是仁義確實是一大優勢,但萬萬不可將它變成意氣用事。這可謂月月缺則虧,月滿則盈,凡事都要適當才好。
你在中國的近代史上也出現過,與劉備對待東吳的態度類似的事情,這就是1941年皖南事變之後,在如何對待國民黨軍隊的問題上,共產黨內出現了巨大的分歧。
相當一部分同志認為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都不能夠繼續容忍國民黨,另一部分同志則認為大敵當前應當先進行抗日戰爭,儘可能的與國民黨尋求合作,共同抗敵。
面對黨內的眾多分歧和意見,毛主席也陷入了深入的思考,再三思量之後,毛主席說道:“我們當前做人做事可不能重蹈先人的覆轍,當年劉備就是因為沒有抓住主要矛盾,才會被敵人火燒700裡連營的。”
毛主席的看法確實更加貼合當時的局勢,對待國民黨反動派也不能完全一竿子打倒,不能由於蔣介石的頑固而放棄聯合抗日的大局。
倘若此時與國民黨矛盾進一步激化,很可能因小失大,被侵略者抓住機會而導致國土進一步喪失,甚至最終無論是共產黨還是國民黨都難以保衛國家的主權,這樣的局面可不是毛主席所希望看到的。
正是由於毛主席更深刻地看到了事情的本質,所以抗日戰爭才能夠更快地取得全面勝利。下面讓我們再談一談劉備的優缺點具體的體現。
在1957年三月的時候,毛主席曾提筆寫下《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還跟身邊的工作人員解釋自己創作的意圖。
主席提到“天下英雄誰敵手”時,他給工作人員講起了三國時期煮酒論英雄的故事,並且評價道:“劉備和曹操有得一拼,雖然他胸中的謀略差了一點,但是他這個人會團結人,能成大事。”
在同年七月,毛主席在上海的會議上提到:“劉備得到了孔明,可以說是如魚得水,他們倆的關係就像魚跟水的關係一樣,放在現在來看,群眾就是孔明,領導就是劉備。”
除此之外,當年同是革命者的薄一波回憶道,有一次毛主席要他看三國,毛主席對他說道:
“你看這本書,不僅要學習戰爭的軍事策略,更要學習外交手段和組織能力。你看作為北方人,劉備,關羽,趙雲,張飛,諸葛亮組織了一個班子的人馬南下,他們到了四川,與當地幹部共同建立了一個很好的根據地,你可要好好向他學習呀。”
除了劉備的優點,毛主席也經常提到劉備的兩個缺點,這便是他抓不到主要矛盾,並且還喜好感情用事。他抓不到主要矛盾的,這個缺點可以在軍事策略的制定上得到充分體現。
諸葛亮很早就在《隆中對》確定了蜀地的軍事戰略方針:東聯孫吳,北拒曹操。最初劉備也是按照這個方略去進行戰略部署,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然而,劉備雖然同意諸葛亮的策略,但是並沒有真正理解這其中的含義,所以他曾經派了抗拒執行這一方針的關羽去駐守荊州,結果我們大家都知道——那便是關羽丟了荊州又了喪命。
此後,劉備一心想要為二弟報仇,不顧他人的反對,集結兵力攻打東吳,最後令蜀地軍隊元氣大傷,他自己也由於悲憤交加而生病而死。
由此看來,一個人的性格確實能夠決定他的命運,就像劉備在早期擁有了眾多能力突出的部下,最終卻由於自己性格上的弊端導致一手好牌,最終卻打的稀爛。
毛主席在政治和軍事上頻頻參考三國的歷史事件,也證明了歷史可以為當下提供更多的借鑑,正可謂以史為鏡,可以正衣冠,知榮辱,知得失。
當下的我們更應當不斷的學習歷史,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的得失,並從中學習經驗不斷的去豐富和完善自己,就這樣才能讓我們在這個日漸複雜的社會中尋覓到安身立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