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是現代生活中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中青年更是胃病的高發人群,許多人或是忙於工作,飲食不規;或是生活工作不甚如意,心情煩悶;或是貪圖一時爽快,恣意妄食。
這些恰恰都是導致胃痛的原因,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從而小病變大病。
但是,胃痛就只是胃一個器官有問題嗎?
胃痛與肝
五行中,肝膽屬木,脾胃為土,一旦肝膽有問題,首先受病的就是脾胃。
《金匱要略》言:“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大家可以觀察一下週圍,平時容易心情抑鬱或者愛生氣的人,一般都會有胃脹胃痛、食慾不振、泛酸等表現。
大家往往只當成胃病來治,卻不知其根源在肝膽,而不在脾胃。
這一類胃痛在中醫上稱為肝氣犯胃。
常表現為:胃脘脹痛,痛連兩脅,每遇情志不遂則發作或加劇,噯氣、矢氣則痛舒,胸悶噯氣、喜長嘆息,大便不暢,舌苔多薄白,脈弦。
治療的時候先治肝膽,肝疏洩正常了,氣順則通,通則不痛,即所謂“治肝可以安胃”,就是這個道理。
方用:柴胡疏肝散
【組成】柴胡、芍藥、川芎、枳殼、陳皮、香附、甘草組成。
柴胡
【方解】柴胡辛苦而入肝膽,擅條達肝氣疏鬱結;
香附、川芎共助柴胡疏肝解鬱,且有行氣活血,開鬱止痛之效;
陳皮理氣和胃;枳殼行氣止痛以疏肝理脾;
芍藥養血柔肝,緩急止痛,與柴胡配伍,養肝體,合肝用,且防辛香之品耗傷氣血;
甘草調和諸藥,與芍藥相配合,增強緩急止痛之功。
胃痛與脾
胃痛還與脾有關,每當談到脾,總是說“脾胃”,脾胃從來不分家,這是為何?
脾胃同為氣血化生之源,《景嶽全書》中指出:“胃司受納,脾主運化,一運一納,化生精氣”。
吃進去的食物都要經過胃的腐熟,再透過脾的運化,從而消化水谷,將水谷精微運往全身。脾主升,胃主通降,二者一升一降,形成一個良好的迴圈,保證飲食運化正常。
脾氣虛弱是一個慢性胃病的表現,且纏綿難愈。
臨床上一些脾虛的病人往往表現為:胃痛隱隱,食慾不振,完谷不化,神疲納呆,四肢倦怠,面黃肌瘦,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緩或弱。
方用:補中益氣湯
【組成】柴胡、炙甘草、陳皮、人參、黃芪、升麻、當歸、白朮組成。
甘草
【方解】重用黃芪補中氣,昇陽舉陷;同時用人參大補元氣;
炙甘草補脾和中;佐以白朮補氣健脾,助脾運化;
氣血同源,氣虛則血也易虧,所以用當歸補血;
陳皮理氣和胃,使諸藥補而不滯;配伍柴胡、升麻佐以黃芪昇陽舉陷,提升中氣。
胃痛與積食
當然平時胡吃海喝消化不了,宿食積滯也會導致胃痛。
這類消化不良的胃痛則表現為:脹滿拒按,噯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吐後痛減,不思飲食,大便不爽,便後稍舒,舌苔厚膩,脈滑。
方用:保和丸
【組成】山楂、六神曲、半夏、茯苓、陳皮、連翹、萊菔子組成。
【方解】山楂可消一切飲食積滯;神曲消食健脾;
萊菔子消食下氣,佐以陳皮、半夏行氣化滯,和胃止嘔;
茯苓健脾利溼。食積易化熱,佐以苦而微寒之連翹,既可散結以助消積,又能清食積之熱。
預防養護
胃病發病多與情志不遂、飲食不節有關,三分靠治,七分靠養。
故在預防上要重視精神與飲食的調攝,養成良好的生活與飲食習慣,忌暴飲暴食,飢飽不均。
胃痛時作者,尤需注意飲食調護,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宜,避免辛辣刺激、油膩之品同時要保持樂觀的情緒,避免過度勞累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