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本來就是你們自己的問題啊。事情沒做好所以她才發火啊,你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她為什麼要講你啊?”
前段時間有個育兒影片被很多人轉發。兩個可愛的男孩向爸爸投訴媽媽,爸爸不但不安慰他們,反而這樣批評孩子。
很多網友認同爸爸的觀點,紛紛留言說“爸爸三觀正”。大家一致預設父母生氣都是孩子的錯。
《家庭的覺醒》第三章開篇,作者教家長們覺醒,讓他們把最讓自己厭煩的事情列舉出來,家長們列出來的都是孩子如何激怒自己。
作者反問他們:“你發現了嗎?當我問‘你的’反應觸發點是什麼時,你首先將矛頭指向孩子。你看到自己是多麼迫不及待地將你自己行為的責任推給了孩子嗎?”
家長們說:“難道我該假裝我的孩子沒有激怒我嗎?”
可見,外國的家長也是同樣,認為父母生氣,都是孩子惹得禍。
生活中,有一些朋友給我訴苦,說孩子多麼令人生氣,我告訴他們,要回到自己身上,看看自己的觸發點是什麼,自己可以改變的是什麼?
可是我的話說出來好像變成了空氣,根本沒有人回應。對方繼續堅持說,孩子錯得太離譜了,不得不讓人生氣。
我們都認為,孩子先有錯,父母才生氣,父母生氣是情不得已、被逼無奈。
02
我們為什麼會生氣呢?真的是孩子的問題嗎?
我們可以發現,孩子發生同樣的情況,爸爸和媽媽的反應經常截然不同。爸爸認為不是問題,媽媽焦慮不已;媽媽認為很正常,爸爸又怒不可遏。
如果再加上爺爺奶奶等其他親人,反應就更多了。
可見,每個人情緒的觸發點都是不一樣的,孩子做什麼不重要,自己因為什麼容易被激怒才是問題的關鍵。
書中說:“我們的反應觸發點一直在我們身上,根植於我們過去受過的傷害以及幼年時期的痛苦當中。觸發我們情緒的不是孩子的行為,而是我們自己未解決的情緒問題。”
我在開始覺醒後發現,自己所有的情緒都與自己童年未滿足的情緒有關。
03
孩子小時候,我看到她見人畏畏縮縮,心裡特別生氣,因為我認為“只有性格開朗、大方主動,才能多交朋友,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我逼著她主動和小朋友說話,她不敢去,我就批評她,給她講道理,頭腦的聲音說:我是對的,我是為了她好。
後來我才意識到,我自己膽小怯懦,不敢主動和人交往,我接納不了這樣的自己,所以希望女兒不要和我一樣。
她進入青春期後,我們的衝突更多了。
我給她說話,只要她表現出不耐煩的樣子,我就特別憤怒。
我心想“我是媽媽,你不該不尊重我”、“我養你這麼大,現在還要被你這樣無禮地對待,你太壞了”。
這樣想聽起來沒有錯,但現在的我看來,我們太容易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看孩子了。面對同樣的女兒,愛人總是一笑了之。
我問他為什麼不生氣,他說:“他還是個孩子,有情緒很正常。”
的確,我被觸動是因為內在認為自己不好、不值得被喜歡,所以當女兒表現出來對我的不滿、不喜歡,就觸動了我的情緒開關。
04
前段時間,我又焦慮了。
女兒上初三,總是說自己要加油,要考上好高中,可是每天依然經常看手機,不想背書。
我提醒過數次,她都沒有變化。我檢查她的歷史,發現她背得一塌糊塗,更生氣了。
幾次衝突後,我感覺自己背離了初心,我們都不快樂了。
回看自己,我發現我也經常信誓旦旦地發願,要取得什麼樣的進步,可是回到家裡,卻被手機牽著走,浪費了很多時間。無論做任何事,遇到困難,我就想逃避,給自己找藉口。
要求孩子很容易,改變自己太難了。
女兒的行為和我相同,我不要求自己,卻以她要升學為由不斷要求她。我對她的憤怒其實是我不想接受自己無能的憤怒。
因此,我們的情緒與任何人無關,只與自己有關。
05
只有摒棄“孩子總是惡意地激怒我們”這個錯覺,才是走進覺醒的第一步。
就像我頭腦裡常常有這樣自認為對的聲音在指引著我的行為一樣,每個父母頭腦裡都有無數條自認為正確的信條。
我們用這些信條要求孩子,卻不曾問自己,這些信條真的是自己內心的聲音嗎?
當孩子上了一天學很累的時候,我們內心最深處是想要好好愛他,還是擔心他不快點寫作業,就沒法完成今天的任務,所以催促他“快點寫作業”。
當孩子害怕哭的時候,我們到底想要抱抱他,還是擔心他太膽小,以後進入社會被人欺負,所以告訴他“男子漢就應該勇敢點”。
我們逼著孩子優秀,到底是自己內心的需求,還是擔心他不優秀就沒法生存呢?
我們只有靜下來好好想一想,認真檢視自己頭腦裡不斷閃現的聲音,哪些是內心深處的聲音,哪些是被他人“灌輸”的聲音?
只有我們可以意識到真正的自我,才真正的覺醒了。孩子也將因為我們的覺醒,可以做真實的自己,擁有智慧的與生俱來的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