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孩子的青春期,青春期也是孩子邁向成人的關鍵時期,是其人生第二個生長髮育的高峰期。而這個時期對很多家長來說都頗為頭疼,有些家長也會認為孩子的青春期即叛逆期,青春期的到來,也是家長教育孩子的一大難題。
孩子青春期一般在10歲至20歲之間。
大家可以回憶一下,在你十幾歲的時候是不是有思考過“我是個什麼樣的人?”“我將來要做什麼”這樣的問題,這其實就是在進行自我探索。如果進行的順利就會幫你形成自我認同感,反之就會表現出一些家長所誤會的叛逆,比如不願意去學校,不願意和人交談等等,就是被這些問題綁住,使自己什麼也做不了。
美國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愛利克·埃裡克森提出:人類的心理發展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特殊的心理任務,青春期的任務就是確認自我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亂。
先簡單解釋一下什麼是自我同一性,所謂自我同一性就是關於個體是誰、個體價值和個體理想是什麼的一種穩定的意識。
青春期我們會開始探索更深一層的自我意識,它包括三個方面,分別是:
自我概念——“我是個什麼樣的人”、自我評價——“我這個人怎麼樣”以及自我理想——“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而每一個方面的思考又包含兩個方向“主體我”和“客體我”,主體我是觀察者、評價者和認同者,而客體我是被觀察、被評價和被認同者。如果主體我跟客體我不一致,那我們對自我的認知就會出現問題。
有的孩子在之前會對自己有一個定義,他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有願意去做的事,也有自己所唾棄的行為,而如果在成長的這個階段中,孩子突然發現自己也會做一些虛偽的事情,跟那些討厭的大人一樣可能就會讓他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陷入迷茫之中,不知道到底該怎麼評價自己,會經常回想之前的所作所為,越想越覺得自己很糟糕,還可能會體會到羞恥感跟無能感。
這樣的自我排斥其實不僅出現在青春期孩子的身上,很多成人也有。
同一性混亂的最集中表現就是自我評價偏低,多數都是低自尊者,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有些敏感,喜歡沉浸在幻想中迴避現實,無法跟別人建立深層的、穩定的聯絡。雖然對現狀不滿但卻沒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有序的生活,也不清楚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難以從“是我”“不是我”“我怎麼會這樣”等問題中解脫出來。
用一句話來形容:同一性混亂的人無法發現自我,他們始終處在迷茫之中,沒有目標和方向,覺得痛苦但卻總是選擇逃避來自我麻痺。
這是一種病態,家長要引起重視,如果你發現你的孩子或是身邊的孩子也存在同一性混亂的問題,不要以為是孩子叛逆想要自己解決了,可以尋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諮詢,幫助孩子真正的接納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