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為醫者,遇有請召,不擇高下遠近必赴。”他是胃腸癌專家,因工作成績突出兩度破格晉升,開創多種防治腹膜轉移新方法,曾獲“中國醫師獎”等多項榮譽,他就是中國醫科大學1996級校友、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胃腸腫瘤外科主任王振寧教授。2020年疫情爆發後,他義無反顧衝鋒在前,白衣執甲,用血肉之軀譜寫了一段濟世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他的故事——
王振寧,1972年8月生,中國醫科大學1996級校友,現為中國醫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胃腸腫瘤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衛生計生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主要從事胃癌診治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醫術精湛,妙手仁心
1989年,王振寧進入中國醫科大學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就讀,於1996年獲腫瘤學碩士學位。2002年,他又獲腫瘤學博士學位。
在臨床工作中,王振寧始終秉承中國醫科大學“政治堅定,技術優良”的校訓,以高尚醫德立身,以高超醫術濟世,以滿腔熱忱履行醫務工作者救死扶傷的神聖使命。他圍繞胃腸癌“三早”、現代外科治療、轉移規律等進行了系統、深入的創新性探索,早年積極開展的腹腔鏡胃腸癌手術、乳腺癌保乳手術、乳腺癌前哨淋巴結探測和胃腸癌導向手術等臨床診斷治療新技術,收效顯著。多年來,他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精準醫學研究專項課題、973計劃前期研究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案、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援計劃等多項;發表SCI論文超200篇,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等。
紮根教壇,從事臨床教學工作數十年來,王振寧始終堅持“要想做好學問,首先要學會做人”的教育理念,在培養學生業務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同時,他更關注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強調品德素質的培養。“中國醫師獎”“中國腫瘤青年科學家獎”“遼寧教育年度人物”“遼寧青年名醫”等多個榮譽稱號就是對王振寧科研教學工作的最大肯定。
王振寧精湛的醫術遠近聞名,慕名而來的患者絡繹不絕,他每年完成的胃腸癌手術不計其數,時常深夜才走出手術室。即便如此,他也從未因為工作量繁重而怠慢任何一位患者,這種救死扶傷、醫者仁心的崇高紅醫精神和白衣使命也助推著他走上抗疫前線。
緊急馳援,全力攻堅
2020年2月9日13時,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接到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組的通知,要求緊急組織派遣醫療隊並於當日出發,支援武漢新冠肺炎病人的救治工作。雖然王振寧是一名腫瘤外科醫生,但作為一名紅醫人,作為一名黨員,“醫”的職責告訴他:國家有難,義不容辭!“黨”的教誨推助他:發揮先鋒模範,衝鋒在前!於是,他向醫院主動請纓出征武漢,同時在心裡給自己立下了軍令狀:一定要把肺炎危重病人的病死率降低,也一定要把全體醫療隊員平安帶回來!
第二天上午9時,王振寧團隊飛抵武漢,順利對接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病人定點收治醫院武漢協和西院,不過因情勢危急,團隊原有病區分配計劃被打亂。為救治更多危重病人,王振寧決定選派醫療隊骨幹力量增援14樓西病區。己方病區負責醫師少了6位,醫療工作壓力驟增,王振寧及其團隊立刻調整工作方案,將病房病人實行輕重分離管理,重症病人分級篩選,分組管理,便於迅速掌握病人資訊,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設立三級查房制度,有針對性的對重症和危重症病人實施個體化治療。
在院感防護方面,王振寧要求全體醫療隊隊員一個也不能少。他帶領醫療隊建立了感控專家組,先集中,後分組,進行感染防護的實操培訓,並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穿脫防護用具的考評,以此確保全體醫護人員的醫療安全。
紮根抗疫一線,王振寧團隊接管了100張床位的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累計救治重症極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168名,其中危重症病例24名,重症病例142名。醫療隊的出色表現獲得在武漢協和西院由全國多家醫療隊組成的戰時醫務部及戰時護理部的高度認可和好評,並榮獲“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2020年9月8日,王振寧被黨中央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同日,被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稱號。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王振寧始終以飽滿的熱情、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堅守在抗擊腫瘤的第一線,深受患者的愛戴與信任,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他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崇高的科研理想辛勤耕耘在醫學科研教育事業的最前沿,帶領科研團隊不斷進取,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為完善胃腸腫瘤早診及規範化治療工作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希望今後更多紅衣學子向榜樣看齊,用行動反覆拭亮中國醫大之紅醫精神!
關注"中國醫科大學招就處"頭條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文章素材來源:中國醫科大學校友會、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官網、澎湃新聞、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