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京師,崇禎於景山自縊,史稱甲申之變。然而好戲才剛剛開始,因為輿論戰爭再一次爆發了。
開門案的主角們
甲申之變的開門案指的是李自成在這一年攻入京師的時候,傳言是有人從內部開啟城門才導致農民起義軍很順利地湧入京城。所以開門的亂臣賊子受到人們的痛恨與譴責,但至於是誰開的門,大家吵翻天了。
比較出名的有以下說法:
第一種說法出自馮夢龍的《甲申紀事》,十八日上午,太監王相堯開啟彰義門,導致外城失守。
第二種說法出自計六奇的《明季北略》,兵部尚書張縉彥開正陽門,駙馬朱純臣開齊化門(朝陽門),直接投降;而後不知道誰打開了順成、齊化、東直三門,導致京師完全失守。
第三種說法出自李遜之的《崇禎紀略》,太監張永裕開啟齊化門(朝陽門),導致京師失守。
第四種說法則是“奸民”說,因為沒提到重要人物,故而價值不大,不受注意。
第五種說法則是最多的,說的是開門者是曹化淳,《明史紀事本末》、《明史流賊傳》、《國榷》、《明通鑑》明確提到。此外《明季北略》也有提到,但不是重點。
第四種沒有討論價值,我這裡重點分析一下其他四種說法。
“王相堯說”
太監王相堯確實是一個小人物,史料記載實在太少,很難挖到什麼有用的料。不過《甲申紀事》的作者馮夢龍身上的料卻蠻多的,晚年是個反清鬥士,但也是明朝不得志的文人,五十多歲才考上貢生。因為年紀大了,沒當幾年官就退了。所以馮夢龍大部分時間都在寫小說,“三言兩拍”裡面的“三言”就是他寫的。
從馮夢龍的經歷來看,沒機會也沒時間參與明末黨爭,應該是個中立文人。但是說馮夢龍中立也好像不準確,比如被營銷號瘋傳的“崇禎後悔殺了魏忠賢並且厚葬了魏忠賢”謠言,就是從他的《燕都日記》演變而來的。不過馮夢龍的《燕都日記》原文是太監曹化淳說的這句話,並且是曹化淳建議崇禎重新厚葬,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眾所周知曹化淳原本是王安的人,而王安是被魏忠賢害死的,且曹化淳本人也是被魏忠賢發配到南京待罪的,怎麼可能給死敵說好話呢?這個曹化淳不僅是魏忠賢的死敵,還是東林黨人的太監盟友,崇禎上臺後清算閹黨的工作主要就是曹化淳負責,可見他沒有任何動機給魏忠賢翻案。
《燕都日記》是馮夢龍死前兩年寫的,當時已經是70歲高齡了。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以上這些都是他道聽途說的,包括開門案“王相堯說”,可信度很低。不過馮夢龍應該不是閹黨餘孽,因為他在汙衊曹化淳的時候,末尾評價這種行為是錯誤的,說明馮夢龍僅僅只是胡說八道而已。(不過也有很多人因此認為馮夢龍是閹黨粉絲。)
哦,對了,馮夢龍是小說家,馮夢龍是小說家,馮夢龍是小說家,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故而我認為開門案“王相堯說”不太可信。
“張縉彥、朱純臣說”
提出這一說的計六奇倒是正兒八經的歷史學家,《明季北略》儲存了很多明史的寶貴原始資料,十分難能可貴。
兵部尚書張縉彥也確實不是什麼好東西,在甲申之變前一個月的時候就瞞報軍情,導致崇禎錯失了號召天下勤王的好時機。張縉彥這人也沒有氣節,李自成攻入京師之後,就跟大學士魏藻德領著百官恭恭敬敬地迎接農民起義軍。後來滿清來了,他就逃到家鄉從福王那裡騙來官職。多爾袞平定江南之後,先是隱匿起來,然後又投降了。所以張縉彥可是貨真價實的騎牆派,完全有給李自成開門的動機。
至於駙馬朱純臣,有史料記載說李自成攻入京師的時候,崇禎下詔將太子朱慈烺託付給他。按理說如果是朱純臣開的門,崇禎不太可能下這種反常的詔書。而且朱純臣是被李自成處死的,跟開門的邏輯上存在一定衝突,真假有點難辨。
值得一提的是,計六奇雖然是歷史學家,但是跟明朝的文人一樣有通病,記錄的很多史料細節不嚴謹,改天要好好跟大家談一談他的問題。
“張永裕說”
這一說知道的人並不算多,張永裕本身也不出名,不過提出者李遜之卻是分析的關鍵。
李遜之的父親叫李應升,在天啟年間擔任御史一職——是貨真價實的東林黨人。明朝滅亡後,李應升也自稱“江左遺民”,所以基本可以確定李遜之的身份定位,就是東林黨人。
李遜之跟魏忠賢可是有血海深仇的,因為他的父親李應升害死的,年僅三十四歲。雖然李遜之的生卒年不詳,但大概估計他父親死的那一年應該在16歲左右或者以下。可想而知李遜之一定是恨死閹黨了,對太監肯定是深惡痛絕。
太監張永裕是不是閹黨餘孽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太監不是東林黨的人,而且李遜之提出的“張永裕說”代表著東林黨人的意志。只不過李遜之寫的史書有點一言難盡,自稱是看不慣野史太多太亂所以親自編寫,但他自己編的東西,又有很多經不起推敲的,感覺看著跟野史沒區別。
“曹化淳說”
甲申之變發生的三月份,太監曹化淳並不在京師。而且曹化淳當時55歲左右,並在六年前因為疾病而辭官隱退——要知道曹化淳可是崇禎最信任與重用的太監,前途一片光明的時候隱退了,說明是真的有很重的病。
十月份的時候,曹化淳才趕赴京師幫忙料理崇禎帝的後事。結果就在這個時候,已經做了漢奸的閹黨餘孽楊博、楊時茂參了曹化淳一本,汙衊他在三月份的時候開啟城門,導致李自成攻破京師,並且建議死刑。
曹化淳嚇得直哆嗦,也十分氣憤,對於這種謠言自然是要反駁一番。好在順治帝明辨是非,特意給曹化淳下旨闢謠。
然後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完全沒有可能開門的老實人曹化淳,反而變成大家口中的真正的開門者,揹負罵名一直延續到現在。本來順治帝都特地下旨給他闢謠了,結果後來修《明史》的時候還是採納了這一說。可能是修明史的文人成分比較複雜吧,混入了閹黨餘孽所以在史書裡繼續抹黑曹化淳;但也可能是因為曹化淳太老實了,好欺負,加上閹黨餘孽傳得最兇,那群不嚴謹的史官直接笑納了。
金庸先生甚至不加考證就直接在小說《碧血劍》中將其設定成大反派,私通多爾袞、暗中擁立誠王謀反、開門迎接李自成,可以說是黑到了極致。
曹化淳被無數影視劇設定成負面的小人形象,變成了比肩魏忠賢的禍國殃民的太監,甚至他的兄弟曹化雨也被當成了“雨化田”的原型。
可以說“曹化淳說”流傳最廣,曹化淳是開門案口水戰最終的受害者。看來閹黨餘孽的口水戰戰鬥力,一點也不比東林黨餘孽差。
四種說法總結
我認為“王相堯說”可信度不高,畢竟小說家馮夢龍有胡說八道的先例;“張縉彥、朱純臣說”中張縉彥動機較大可能性也比較大,朱純臣可能性應該比較小;“張永裕說”應該是東林黨攻擊閹黨而產生的,“曹化淳說”則是閹黨攻擊東林黨而硬給造出來的。
值得注意的是,“張永裕說”是孤證;“曹化淳說”可以很明確肯定是假的,曹化淳平白無故蒙冤了幾百年,是最慘的。不過他們的性質都是一樣的,都是閹黨跟東林黨口水戰的一部分,他們從天啟鬧到崇禎,再到南明,一直沒有消停過。
但可以肯定的是,開門案中閹黨與東林黨是口水戰的主力,主流輿論主要是圍繞他們展開的。曹化淳成最終受害者,說明開門案口水戰中是閹黨餘孽勝出了。
另外還有一點,從馮夢龍對曹化淳的抹黑中也可以看出,當時攻擊曹化淳的人非常多,影響了很多中立派的判斷。這主要是因為閹黨的成分比較複雜,齊楚浙昆宣秦各個派系都有人,也包括一部分東林黨叛徒,數量十分龐大。所謂三人成虎,就是這個道理。
明末閹黨、東林黨互相攻擊、互相抹黑,早都不是新鮮事了, 尤其是天啟上臺之後。很多事情往往會出現兩種或者多種截然不同的結論,關鍵是很多虛假資訊還被記入了正史中,這無疑給歷史學家還原歷史真相造成了困擾。
明末的歷史很亂,原因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