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聽老中醫說陽虛、陰虛,那什麼是陽虛、陰虛呢?
所謂陽虛,是指人體陽氣功能減退或弱,所以才會出現陽虛,陽氣虛弱則外寒。
陽虛一般會表現出身體怕冷,四肢發涼,消化能力弱,精神差,身體無力,稍微運動就會出汗,天氣變涼容易感冒等。
而造成陽虛的原因大多是因為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包括飲食不當、勞倦、疾病損傷陽氣和過用苦寒藥物。
陰虛,是指人體精、血、陰液等有形的物質不足。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五臟皆有陰虛,其中腎陰為諸陰之本。
陰液能滋養人體,若陰虛則生內熱,表現為五心(胸心、兩手心、兩足心)煩熱、骨蒸潮熱,盜汗,面潮紅,上火等。
那麼,失眠又怕冷,是陰虛還是陽虛?
我們先來看一個案例:39歲的李先生因查出甲狀腺結節,近一個月入睡困難,且多夢,半夜容易驚醒,醒來之後便再也無法入睡。
不僅如此,還表現出頭暈腦脹,煩躁,精神差,身體無力,痰多,胃部喜暖怕冷,肢體怕冷,經常腰膝痠痛,大便稀。看舌苔,舌為暗紅色,苔薄黃。
經仔細詢問才得知,李先生因工作原因,需要經常熬夜加班,導致作息時間完全被打亂。從前喝酒、吃肉比較多。最近因家庭原因,常發脾氣。
結合李先生體質及症狀,辦證為上有鬱熱並下有寒溼,統稱上熱下寒證。治療當清上焦鬱熱,溫下焦寒溼。
這裡,我們就用到了一個方子——半夏瀉心湯,出自《傷寒論》。
由半夏、黃芩、乾薑、人參、黃連、大棗、甘草,7味中藥組成。
乾薑
結果如何?李先生吃了第1副藥,當晚便呼呼大睡,睡得很香。
吃完3服藥睡眠好,頭昏頭漲、脘及下肢怕冷感均減輕,心情好轉,全身力氣增加。
李先生繼續治療,前後共服14服,症狀基本消失,每天睡得很踏實,過得很舒服。
那麼,我們結合這個案例,來分析一下。
李先生由於長期飲酒、吃肉多,才造成了溼熱體質。這類體質的人從外觀看上去面紅體胖,被形象的比作“紅蘋果”體形。
此種體形的人,臨床上很常見,多為中年男性,應酬多,好酒肉,脾氣大,常為溼熱內蘊體質。
一般溼和熱在一起比較麻煩,因為熱氣容易往上走,擾亂心神導致失、多夢、心煩、易怒。
而且李先生因家庭原因常發脾氣,中醫上講“怒則氣上”,發脾氣使氣血往上湧,加重失眠、多夢、心等症狀。
與此同時,溼邪容易困厄人體的氣機,導致人體正常的陽氣不能升發,就像濃霧一般籠罩著大地,陽光便照不進來。
陽氣溫煦的功能不能發揮,整個人就表現為頭沉、身體沉重、乏力、無精打采。
另一方面,溼邪屬陰,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它容易往下走,同時又損傷陽氣,長此以往,便導致下半身塞溼的狀態。
症狀表現為胃部喜暖怕冷、大便稀、陰囊潮溼、下肢怕冷痠痛。綜合起來便是一個上熱下塞的狀態。
上鬱熱下寒溼,以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獲佳效。半夏瀉心湯原方是辛開苦降治法的代表方,分消寒熱,順暢人體氣機。
方中的半夏辛苦溫燥,能軟堅散結,和胃還降逆,為君藥。乾薑辛熱,能散寒,以助半夏溫胃散結。
還有黃芩和黃連,苦寒能降洩,幫助清瀉體內的熱,以和陽,共為臣藥。四藥相配,辛開苦降,寒熱並調,以治寒熱錯雜之證。
又因本證中虛失運,故用人參、甘草(炙)、大棗為佐藥,益氣補中。且甘草又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兼為使藥。
甘草片
以上7種藥搭配,能使寒去熱,使人體氣機得以暢通。如此,體內氣機升降恢復如常,患者所以的症狀也就能消除。
溼熱在一起,常導致症狀錯綜複雜,在門診上也經常見到這種上熱下寒的情況。
這時候一些有中醫常識的患者朋友,就搞不清楚自己是“陽虛”“陰虛”了。
手腳涼、喜暖、怕冷,是陽虛,但是又心煩、失眠屬於陰虛,我到底是屬於陽虛,還是陰虛呢?其實,這屬於寒熱錯雜證中的“上熱下塞證”的表現。
此時如果只是單獨的清熱養陰,則容易加重患者的寒溼症狀。但如果僅僅是溫陽除溼,又容易出現加重上熱的現象。因此,我建議大家在用藥之前,找中醫師辨證論治。
另外,我們在用藥的同時,還需要注重調整自己的作息規律,情緒、飲食方面也需要控制。
因為,我們人體的五臟六腑、形體神志作為一個整體,只要任何一個地方出現了問題,都可能會導致失眠、體寒等一系列不適,當然也可以引起其他疾病。
所以,中醫養生保健中“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便是三個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