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1月13日凌晨2點,長沙城突然間被大火吞噬。
早已進入夢鄉的長沙百姓被大火驚醒,無數百姓在長沙城中奔跑呼嚎。
有人呼朋喚友想要撲滅眼前的大火,奈何火勢實在太猛,他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勞,人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家園在大火之下化為焦土。
這場大火燃燒了5天5夜,大火過後長沙城90%的建築毀於一旦,更有30000多名長沙百姓在大火中喪生。
這場大火讓長沙成了與廣島,長崎齊名的,在二戰中破壞程度最為嚴重的城市之一。
但你可知道,長沙大火本是國民政府蓄謀已久的計劃,而那30000多名遇難的百姓更是死得冤枉。
按照原定計劃,縱火本應在長沙百姓全部撤離之後進行,而這個大烏龍竟然只是譯電員的一個疏忽造成的。
其實這並不是蔣介石第一次下達大火燒城的命令,早在同年6月中日武漢會戰之時,國軍敗退前夕,蔣介石就動過火燒武漢的心思。
只不過當時接到命令的陳誠不忍心將武漢付之一炬,並沒有執行,因此還惹得蔣介石大發雷霆。
1938年10月25日,武漢淪陷後,長沙背面完全暴露在日軍的兵鋒之下,與此同時長沙南面的廣州也落到了日軍手中,長沙頓時處在了腹背受敵的危險境地。
11月7日,蔣介石親赴長沙,時任長沙市長席楚霖振奮異常,畢竟總統親臨足見其對長沙戰事之重視。
有了校長親自坐鎮,指揮官和士兵士氣高昂,正是軍心可用之時。
不過事情並沒有朝著席楚霖預想的方向發展,蔣介石的到來非但沒能保住長沙,反而給這座繁華的城市帶來了滅頂之災。
蔣介石一到長沙就召集高層召開軍事會議,就在大家都絞盡腦汁思考如何守住長沙之時,蔣介石對此卻隻字不提。
他先是批評了陳誠“既不從令,又不受命”之愚蠢,又是引經據典講了1812年俄國靠火燒莫斯科大敗拿破崙的歷史。
話說到這,參會的人們都已經覺得蔣介石的口風有點不對了。
長沙市長席楚霖更是生出了一種不好的感覺,莫不是校長沒燒成武漢,要在長沙放把火吧?想到此處,席楚霖面若死灰生怕自己猜測的變成事實。
11月10日,張治中組織召開了一次省政府秘密會議。
在會議上,張治中提出,一旦長沙不可守,我們要將糧食,武器,資源全部毀掉,不給敵人留下一絲一毫,至於如何操作,正是像席楚霖猜測的那樣,縱火燒城。
此言一出,與會者一片譁然,絕大多數人都覺得火燒長沙城一事過於驚世駭俗,有欠商榷。
眼見下面亂糟糟吵成一片,張治中皺了皺眉,大聲說道:“都別吵了,放不放火不是咱們能做主的,那是軍方的事。”
雖然沒有明說,但言下之意下達這一命令的,應該是國家最高軍事統領蔣介石。
日軍大舉侵華以來,湖南省的百姓大量湧入長沙,大概是覺得大城市更安全些,日軍難以輕易攻破。結果就是長沙人口由10萬激增到30萬,繁榮程度不降反增。
這一情況一直持續到武漢會戰結束,隨著武漢和廣州的淪陷,人們意識到大城市也沒有他們想象中的那樣安全,出於對戰爭的恐懼,但凡有能力的人都拉家帶口逃離了長沙。
此時的長沙城常住人口僅剩下3萬人左右,恐怕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帶給他們災難的不是喪盡天良的日寇,而是被他們給予厚望的國民黨政府。
這次省政府秘密會議召開以後,長沙駐軍以及政府機關就已經開始有條不紊地進行火燒長沙的準備工作了。
當然這一切普通老百姓是不可能知道的,其實大多數政府官員也只是認為這一計劃只有在長沙淪陷時才會付諸實施。
11月12日上午,張治中收到了蔣介石的一封密電。
內容為:
“限一小時到,長沙張主席。密。長沙如失陷,務將全城焚燬,望事前妥密準備,勿誤!中正文侍參。”
從電文中我們不難看出,蔣介石對“焦土政策”非常執著,可以說長沙註定將成為一片焦土。
收到命令後,張治中不敢怠慢,連忙找來了長沙市警備司令酆悌和省保安處處長徐權商討火燒長沙的具體計劃。
按照計劃縱火任務由警備一團和社訓總隊負責,縱火材料發放到連一級單位,務必在11月13日凌晨2點以前做好準備,併到達指定位置。
凌晨4點前,完成長沙居民的疏散事宜,張治中將在凌晨4點對所有任務點進行檢閱。
起火命令必須是以湖南省主席之命令為依據,由湖南省會警備司令部發布書面命令,方算為起火命令。
應該說整個縱火計劃制定的並沒有什麼問題,但當酆悌和許權帶著縱火計劃找到省保安處處長徐權時,徐權卻對計劃進行了幾處看似無傷大雅的修改,造成了後來的許多問題。
首先徐權將原定負責縱火任務的警備一團更改為警備二團;其次將縱火材料發放到了班一級單位。
表面上看起來這些改動似乎對計劃影響不大,可是要知道當時的警備二團一直駐守在郊外,將其調入城區一來耽誤時間,二來他們對城區的瞭解肯定比不上長期在城內駐守的一團,執行命令時難免會有些混亂。
再說將縱火材料發放到班一級,誰能保證每個班長都能令行禁止,不可控因子比之前增加了將近9倍之多,對於這樣一個嚴密的計劃來說一個小小的失誤都會造成不可預知的結果。
當然晚上,這份更改過的計劃書出現在了張治中的辦公桌上。
張治中仔細地看了一遍,並未覺察出有何不妥,於是很快簽字批准了該份計劃書。
不過他還是反覆叮囑說:“一定要謹慎行事,不可出現差池。”
11月12日,這個日子並不普通,正是孫中山誕辰紀念日。
按照傳統應該舉辦紀念活動,可是現在大兵壓境,人心惶惶政府已經沒有餘力組織大型紀念活動。
可是孫中山畢竟是國父,在他的誕辰日政府沒有一點反應也不合適,於是長沙市政府就組織了一場火把遊行活動,也正好趁機將縱火材料就位。
當天午夜,一切都準備就緒,負責縱火的警備二團也到達了指定位置,只等著張治中檢閱。
凌晨2點左右,一直沒有休息的副總指揮許權突然發現長沙城南門方向隱隱有火光浮現。
許權心下一驚,猜想是哪個馬虎的傢伙不小心引燃了汽油。
他想到南門附近的負責人正是徐昆,就給他打了一通電話,想問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電話雖然打通了,但卻沒能找到徐昆,結束通話電話許權心想,不管怎樣還是先找人救火要緊,據他觀察現在的火勢並不嚴重,如果及時救火對原定計劃應該影響不大。
於是他又打了第二通電話,這次他要找的是警察局長文重孚。
可是電話卻無人接聽,許權不知道的是當時長沙內的警察已經全部撤走,根本就不可能組織起足夠的人手救火了。
原來在最近一段時間,長沙的警察就出現了大規模的逃跑現象,往往是早上派出一波警察出去巡邏,這夥人就趁勢一走了之了。
為了這件事,文重孚一直在發愁,他找人到各個分局轉了一下,得到的訊息更令他頭疼,原來大家都在為撤退做準備。
還有就是雖然軍方已經做了大量的保密工作,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不知道是哪個環節出現了疏漏,軍隊計劃縱火焚城的流言還是在民間傳的沸沸揚揚,文重孚自然也有所耳聞。
12日這天文重孚敏銳地發現,大街上巡邏計程車兵比平時多了幾倍,而且大多數都是生面孔。
這些士兵一個個行色匆匆,手裡都拎著鐵桶,也不知道里面裝的什麼。
再結合近日坊間的傳言,文重孚心頭猛然一驚,難道今天就是放火的日子?
為了弄清狀況,文重孚開始四處打探訊息。
夜裡他終於打通了警備司令部的電話,可得到的答覆卻是“司令不在”。
早已失了方寸的文重孚,自動將“不在”腦補為警備司令已經撤出長沙。
得到這個結論文重孚可就坐不住了,偏巧此時南門火起,他慌慌張張跑出門外登時發現原來著火的遠不止南門一處。
這一文重孚就更加確認了之前的猜想,心說既然警備司令都撤了,我一個小小的警察局長還客氣啥,於是他命令手下拉響警鈴通知所有長沙的警察緊急撤退。
與此同時,沒有聯絡上文重孚的許權也已經發現起火點不止南門一處。
許權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的第一反應是,計劃改變縱火時間提前了。
可是又一想,如果計劃有變,我這個副總指揮不可能收不到訊息呀!
再者一說主席張治中也沒有下達書面命令,而且按照計劃第一個點火的也應該是天心閣而不是南門呀。
意識到情況不對的許權立刻給張治中打去了電話,聽說了長沙的情況,電話那頭的張治中也很疑惑並表示自己沒有下達點火的命令。
放下電話許權已經顧不上其他,立刻開始組織人手進行救援,可是此時火勢已經大起,再想將其撲滅無異於天方夜譚。
最終許權也只能長嘆一聲,眼睜睜看著長沙城在自己眼前付之一炬。
相比起早有準備士兵,最慘的還是那些一直被矇在鼓裡的百姓,由於計劃提前根本就來不及疏散群眾,驚醒的民眾面對熊熊大火根本就是待宰的羔羊。
據史料記載,長沙喻家巷老三號當時的居民是一位60多歲的老婦人,是夜當她被大火驚醒時所有出路都已經被烈火封死。
無奈之下,她只得跳進院內的一口大水缸之內,希望裡面的冷水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
可她沒料到的是,這場大火燃燒的時間實在是太長了,到後來水缸裡的冷水都沸騰了起來,等到大火熄滅人們找到這位老婦人時,她已經被活活煮死在水缸之內,場面之悽慘觸目驚心。
長沙火起之時,在藥王街的一所收容所內還有10名士兵正在養傷,他們事先也同也沒有收到訊息,等到火起已經無路可走,10幾人都跳到院內的一口枯井中躲避。
倒黴的是,在大火的炙烤下,枯井邊的院牆轟然倒塌,所有傷兵都被埋在了井下,不明不白地丟掉了性命。
更可恨的是,這些傷兵本來應該早就撤離的,只是因為傷兵管理處運輸大隊隊長沈紹三在接到疏散傷兵的命令後,竟然挪用運兵車給自己謀利,這才造成了傷兵的慘死。
至於這場大火究竟造成了多大的傷亡,至今為止也沒有一個準確的資料,我們只能看到湖南省政府曾在當時釋出過的一條官方訊息稱:有30000多人因此喪生。
由於12日在當時的電報程式碼中稱為“文日”,大火又發生在夜間,史稱“文夕大火”。
新中國建立初期,長沙市的房地、稅務兩部門曾對文夕大火中被毀的房屋進行過調查評估。
結果顯示,文夕大火時,全市有1100多條街巷,被燒得片瓦不留的有690多條,倖存房屋不到5棟的有330多條。
綜合統計,全市幾乎90%的街道都在這場大火中嚴重受損,燒燬房屋約56000餘棟。
這場大火激起了巨大的民憤,而國民政府給出的答覆居然是大火乃長沙市民由於勿信謠言,一怒之下點燃自己的房屋所引起的。
為了平息民憤,長沙警備司令酆悌等三人因救火不利,被執行了槍決。
後來還有傳言縱火燒城是張治中下的命令,而張治中在回憶中提到的那封所謂的蔣介石密令,國民黨政府自始至終都是沒有承認過的。
諷刺的是,有心人發現就在1938年11月4日,長沙大火還未熄滅之時,國民黨中央社就發表了題為《堅壁清野,長沙已成廢墟》的短評。
文章的大體意思就是,火燒長沙是國民黨堅壁清野計劃的一部分,目的就是使長沙無一草一木可以資敵,縱使日寇佔領長沙也得不到任何好處。
可問題是長沙起火之時,武漢和廣州的日軍並沒有任何動靜,更沒有進攻長沙的意圖,這種說法誰能相信。
許多年後在日本防衛廳公開的史料中,有人發現1938年11月10日,當時日軍主力第十一軍曾釋出一系列命令,“決定中止在嶽州(今岳陽)、通城一線附近的追擊”,“轉向警備態勢”。
也就是說當時的日軍暫時並沒有進攻長沙的意見,換句話說,就是蔣介石堅壁清野的計劃實施早了,非但沒有起到設想中的作用,還給政府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到了這個時候蔣介石已經承受不住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急於給此次事件找一個替罪羊,酆悌、文重孚、徐昆3人無疑是最好的人選。
本來三人並沒有判處死刑,只是最後蔣校長大筆一揮:
“酆悌身負長沙警備全責,疏忽怠惰,翫忽職守,殃及民眾,著即槍斃。文重孚身為警察局長,擅離職守,率警逃遁,著即槍斃。徐昆翫忽職守,殃及民眾,著即槍斃。”
在長沙城裡刻下永久傷痕的大火案,就這樣在幾天之內,以三顆人頭的落地匆匆結束了審理。
與此同時,張治中因“用人失察、防範疏忽”被予以革職留任的處分;徐權以“驚慌失措、搖動人心”被革職查辦。
不過,大火過後,徐權很快下落不明,查辦也就成了一紙空文;許權被判無期徒刑,後被減刑;席楚霖作為行政長官也被革職留任。
那麼當天到底是發生了什麼才造成焚城計劃大大提前了呢?
有一種說法是12日當天日軍確有行動,而行軍方向也確實是長沙,國民黨在日軍中的諜報人員得知日軍動向後,就將訊息傳了出來。
可是收到訊息的譯電員卻因為一時粗心,將電文中的“日軍現在身處新牆河”給翻譯成了“日軍現在身處新河。”
要知道,新河距離長沙僅僅只有3公里遠,接到這個訊息,軍方怎能不驚慌失措,這才有了警備二團驚慌之下提前縱火的烏龍事件。
不管真相究竟如何,文夕大火絕對稱得上中國抗戰史上的一大悲劇。
數千名無辜百姓喪生火海,30多萬市民流離失所,長沙百年基業毀於一旦。
時至今日我們到長沙遊覽,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許多建築的簡介之上都寫著“原建築毀於文夕大火。”
雖然蔣介石在事後有推脫責任之事實,但他曾經說過的一段話,筆者卻深以為然。
蔣介石在大火案後曾說過:
“就這一次事件的根本成因研究,可以說不屬於哪一個個人的錯誤,而可以說是我們整個團體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