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一個叫吳邦國的少年從清華大學畢業。那個時候人們不會想到,這個年輕人將在中國掀起怎樣的波瀾。
身為工科大學生,吳邦國大學畢業後就進了工廠,漸漸地,他一路升職,從一個普通技術員做到了廠長。
故事按照這個軌跡發展下去,也許吳邦國會成為技術崗位上的大師傅,作為勞動代表接受表彰。不過奇妙的是,多年以後,他站在了頒獎人的位置。
1991年,吳邦國成為上海市委書記。
即使官越做越大,他卻始終低調,留存網上的個人報道非常少。那麼,這位低調的委員長,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吳邦國
上海為官三十年,情根深種
1967年,26歲的吳邦國意氣風發,孤身一人來到上海,成為一名電子管三廠的工人。
1991年,在一片掌聲和注目禮中,50歲的吳邦國沉穩地接過前輩留給他的重任,正式成為上海市市委書記。
在這近三十年的歲月裡,上海一直在變,他也一直在變。隨著他從一名青澀的工廠員工成長為一名成熟的黨員幹部,上海也褪去陳舊,變成了一個大都市。
這些變化裡有他的功勞,上海和他已經是不可分割的共生體。他因此感到欣慰,也感到惆悵。他清楚地知道,隨著仕途的高升,離開上海的日子也即將臨近。
1994年吳邦國調任中央書記處書記,隔年,他成為了國務院副總理。
儘管已經離開,吳邦國還是一直記掛著上海。他後來經常回上海視察,聽幹部們彙報上海的情況有什麼變化。
正是因為自己親身經歷過上海的發展和浦東的崛起,吳邦國才更清楚上海的重要性。他始終記得鄧小平對他的囑託,希望上海能夠更快更穩地往前衝去。
吳邦國告誡上海的幹部,上海要發展,他們一定得出力。幹部隊伍是上海的根基,一定要加強幹部思想理念的學習,心裡裝著老百姓,始終牢記為人民服務。
他還強調,黨員幹部尤其要按程式辦事,不能將個人凌駕在組織之上。應該從源頭開始抓制度建設,始終保證公開透明的原則。這些都是他在上海積攢下來的經驗,他如數家珍,細細叮囑。
“上海的工作中央是滿意的。”吳邦國說,上海對於中國有著特殊的地位,這是誰也無法取代的。
說到最後,吳邦國有些動情。“我在上海工作了三十年,”他說:“我對上海有很深的感情。我總是希望,上海的工作能夠做得更好一點,上海的老百姓能夠生活得更好一點。”
治理國家有條理,成竹在胸
作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吳邦國有著深謀遠慮的戰略部署。尤其在企業發展方面,他提出了很多建議。
在當時,我國的工業成本費用利潤率僅有4.9%,而能源利用率是30%,能源消耗佔產品成本的70%——這些資料都和國外先進水平相去甚遠。因此,在吳邦國上任之後,企業發展就成了他的一塊心病。
他覺得,很多企業之所以沒能達到高質量增長和高效益,沒能擺脫粗放式經營的模式,正是在企業管理上出了問題。
“對於加強企業管理工作,中央領導同志非常重視。”吳邦國一直強調,“搞活”國有經濟、擺脫當前面臨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困境非常重要。
因為企業管理落後、管理過鬆,導致產品結構不能適應市場需求,勞動生產率低,產品附加值低,而能耗物耗卻很高。
針對這些問題,吳邦國提出了深化改革、強化管理的措施。“我們應該認識到,如果沒有科學的管理,那麼就不可能達到結構最佳化效益、規模經營效益和科技進步效益。”
從1994年11月起,中國開始探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這就是後世人人稱道的“十六字箴言”: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
這十六個字沉甸甸,一直壓在吳邦國身上。他在很多會議上一再強調,一定要完整、全面、準確地理解,它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絕不可能分開。
儘管起步艱難,但吳邦國對中國國有企業的未來充滿信心。他相信,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國有企業有著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吳邦國清醒地認識到世貿給中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他主張發揮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一定要發展出一批真正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
在他的帶領下,中國企業的生存環境和內在管理大大改善,中國真正迎來了經濟騰飛的盛況。
重回母校心激盪,欣欣向榮
清華大學作為中國傳統名校,為國家輸送了很多人才。吳邦國正是1960年這一屆的無線電電子學系學子。
在校期間,他不僅當過學生,還當過輔導員,可以說,這裡是他波瀾壯闊的一生的起點。從1960年到1967年,他在母校度過了寶貴的青春年華。
回到北京後,他一直心心念念著回母校探望。2011年,終於如願成行。
曾經的無線電電子學系已經改成了電子工程系,學生也搬進了新的樓棟。在偉清樓前,幾代電子系師生特意為他拉起橫幅,歡迎這位鼎鼎有名的直系學長回校探望。
進入偉清樓,同學們一擁而上,熱情地和他握手,為他獻上隆重的歡迎禮。他的恩師吳佑壽院士也在這裡,正和曾經一起做輔導員的丁曉青教授站在門口,久別重逢的三人終於見面,心中激動難以言表。
吳邦國特意去看了曾經生活過的電子工程系舊館,走進系館,熟悉的塑像屹立在眼前,吳邦國萬分感概。
吳邦國看見了孟昭英塑像,中國無線電電子學事業奠基人,清華大學無線電工程系創始人之一。面對自己少年時的偶像時,吳邦國久久佇立,像是在和他無言地交流。
除了電子系系館,吳邦國最熟悉的地方就是圖書館了。他循著記憶中的路線回到圖書館,來到安靜的閱覽室,恍惚間好像又回到了讀書時代。這位不再年少的學長笑眯眯地問同學們:
“現在你們來圖書館自習,還要不要提前搶座位?”
同學們被他的親切感染,大膽地抱怨道:“要啊,每天都要很早來圖書館,就算這樣,座位還是幾乎全滿了。”
吳邦國點點頭,頗有些驕傲。這個時候,他又好像變成了那個心繫學生教育的輔導員:“這就是清華的學風。”
對於吳邦國來說,能夠看到自己曾經生活過的地方,能夠重新見到曾經並肩前行的人,還能看到這麼多青春熱情的學生,已經十分高興,不虛此行了。
重視教育愛兒童,語重心長
也許是曾經的輔導員經歷讓吳邦國對教育有過很多思考,儘管後來身居高位,每天有處理不完的政務,他仍然對青少年及兒童的教育事業十分關心。
少年兒童的成長教育工作,一向是我國領導人的關注重點。往遠了看,有毛主席的經典題詞“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往近了看,還有鄧小平同志的“從娃娃抓起”。這些話代代相傳,為我國的少年兒童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見識過前輩對教育事業有多關心,吳邦國也深以為然。他深深地意識到,一定要引導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真正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一代人,這是建設中國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更是他們這一輩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吳邦國對於教育有著自己的獨特見解。他並不贊同把教育事業全部推給學校和家長,而是要求全社會一起行動,為少兒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對於當時社會上存在的一些問題,吳邦國也毫不客氣地提出了批評。比如由於社會分配的不平均,社會上蔓延著一種不健康的“讀書無用論”;又比如一些格調低下的書籍和影視劇在少年兒童中的傳播,給少兒的心靈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吳邦國嚴厲地說,這些現象應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因為這正證明我們對社會環境的監督還不夠。
“我們在生產物質產品的時候,不能夠只考慮到經濟上的效益,還應該重視社會上的效益,這就是我們的責任。”
那個時代的經濟發展很艱難,全國上下都一直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吳邦國卻能目光超前地意識到教育環境的重要性,提出“國家財政的大盤子裡應該有孩子的一塊”,可謂是劃時代的壯舉了。
吳邦國始終堅信,只有關心少年兒童的社會才能真正贏得未來。
為了培育出祖國未來的花朵,吳邦國和諸多領導人,懷著崇高的奉獻精神和歷史使命感,俯首甘為孺子牛。
他很喜歡魯迅先生的一句話:“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怕做會朽的草。”
天災無情人有情,民在心上
無論是為上海市民兢兢業業工作,還是為少年兒童教育鞠躬盡瘁,都是吳邦國深深牽掛著人民的表現。
在2008年,四川汶川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大地震,一時間,中國各地八方來援,各界愛心人士齊聚汶川,吳邦國也在第一時間趕往汶川,實地檢視受災情況。
一下直升機,滿目瘡痍的小鎮就映入眼簾,讓吳邦國心情十分沉重。在廢墟上,有穿著軍裝、武警制服的人在緊張有序地開展救援活動,吳邦國又被人民子弟兵的優良作風深深打動。
聽說汶川鎮信訪局副局長任勇自災難發生起就一直奔波在抗震救災第一線,最近因為太過疲憊累倒了,吳邦國立即問清他的臨時住所,快步向這位英雄走去。
他清楚這些基層幹部有多不容易,上面的決策部署要交由他們落實,各界的人員力量要靠他們協調。對這些臉上寫滿疲憊和堅毅的同志,他的心裡充滿敬佩。
看見吳邦國前來,打著點滴的任勇愣住了。吳邦國握著他的手,感嘆道:“你們這些基層幹部非常了不起,正是因為你們的忘我工作,災區群眾才真正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你一定要好好養傷,鄉親們還等著你呢。”
有受災群眾拉著吳邦國,激動地向他表達感謝。吳邦國完全沒有委員長的架子,他像一個鄰居老人一樣,絮絮叨叨地叮囑人們,一定要把水燒開再喝,不能吃生的食物,注意衛生防疫
沒過多久,吳邦國又奔赴都江堰幸福社群集中安置點,深入探望受災群眾。這個僅用幾天時間迅速蓋成的安置點有著齊全的配套設施,醫療點、食堂、便民店一應俱全。
吳邦國隱約聽到了孩子們的讀書聲,他循聲找去,來到了賑災學校的混編教室。一看到他,這些一二年級的小朋友立刻興奮地高喊:“吳爺爺好!”
“小朋友你們好,我代表北京的爺爺奶奶來看看你們。”吳邦國笑著說:“你們要堅強起來,跟著老師好好學習,將來為國家做貢獻。”
結語
自從清華畢業之後,吳邦國就一路晉升。有些不瞭解他的人,可能會感嘆他的官運過於亨達,一直順風順水,未免太過幸運。
只有吳邦國自己知道,自己並沒有什麼成功的秘訣,不過是在其位謀其事。當輔導員時,就好好為學生服務;當電子廠工人時,就勤勤懇懇地做好自己的工作;當上了百姓的父母官,就得設身處地為百姓考慮,擔好自己的責任。
如果非要說原因,大概是因為他一直把百姓放在了心裡,所以百姓願意信任他,領導也願意相信他能為百姓辦實事。
直到今天,他仍然非常低調,在網上幾乎找不到過多的個人資訊。但是他有一句名言卻流傳甚廣,為人稱道。
“身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善謀為民之策。”
這十八個字,正是吳邦國一生的寫照。
參考文獻
[1]吳邦國:國有企業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J].創新時代,2012(11):10.
[2]宗合.吳邦國關心中小企業發展[J].中國中小企業,2011(10):16-19.
[3]陳餘泓.春天裡的希望——吳邦國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側記[J].上海人大月刊,2007(04):6.
[4]繆毅容. “希望上海各項工作更好百姓生活更好”[N]. 解放日報,2008-03-17(001).
[5]吳邦國.最佳化社會環境 關心少兒成長——吳邦國同志在“社會環境與兒童成長”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講話[J].上海教育科研,1989(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