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區塊鏈NFT細分領域的不斷降溫,行業整體呈資金迴流趨勢,其中以DeFi板塊尤為突出。與此同時,在一眾新公鏈推出各類激勵政策的背景下,DeFi板塊再次呈現爆發之勢。
據DeFillama資料顯示,DeFi總鎖倉量在5月份達成階段性的高點1567億美元后,在9月再創高點,最高突破1892億美元,目前總鎖倉量為1801億美元。
DeFi在近一年多的時間經過爆發、沉寂與再次崛起之後,其價值正在得到加密行業外的更多關注。區塊鏈研究公司Blockdata表示,擁有 94 萬億美元資產的全球前 100 家銀行中有55 家投資了加密貨幣,如若這這些銀行向DeFi領域中注資,即使是實驗性的投資,也可能會有萬億美元的資金量湧入。
事實上,已有機構早已經投身到了DeFi的建設中來,並欲圖在這巨大的藍海市場中搶奪最“肥美”的一份利潤。此前,據Chainalysis分析得出結論,當前DeFi大規模的採用很大程度是由機構推動的。
資料指出,大型機構交易即1000萬美元以上的交易,在2021年第二季度佔DeFi交易的60%以上,而所有加密貨幣交易的比例都不到50%。
對於DeFi的現實意義,泰國最古老的銀行暹羅商業銀行風險投資部門首席風險投資官Mukaya Panic表示,“DeFi可能會在未來完全消除銀行和金融機構的中介。因此,我們希望透過投資和學習 DeFi 來為銀行革新做好準備,並嘗試尋找合作伙伴將 DeFi 與傳統金融相結合。”
值得關注的是,為了滿足機構級別的需求,DeFi本身也在不斷進行自進化。此前,Compound推出最新產品Compound Treasury,允許機構在不接觸到加密貨幣的情況下透過直接存入美元的方式賺取4%的年回報率,而相比之下美國基準利率僅在0-0.25%之間。
Compound的競品協議Aave則透過直接推出面向機構的產品Aave Arc來獲取潛在的機構需求。該產品將透過推出一個符合KYC要求的私人流動性池和採用合規穩定幣USDC的方式來打消機構客戶的擔憂。
從Aave Arc例子可以看出,當前監管仍是阻礙機構大規模進入DeFi的主要原因,最大的潛在監管物件為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
早先,SEC主席Gary Gensler曾明確指出,一些被稱為DeFi的去中心化金融專案具備接受SEC監管的實體型別特徵,必須要對這些實體加強監管。9月初,華爾街日報援引訊息人士報道稱,SEC已經開始著手調查以太坊最大去中心化交易所Uniswap的開發團隊—Uniswap Labs。調查的爭執點或將圍繞其權益代幣Uni到底是不是證券,截至目前,仍沒有實質性進展。
此外,中心化金融面對DeFi的崛起也越發警惕。美國貨幣監理署(OCC)代理署長Michael Hsu表示,監管機構有必要“確保在銀行系統內發生或由銀行推動的加密/DeFi 活動是值得信賴的。”
雖然Michael Hsu沒有明確否認DeFi,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當前的DeFi發展安全事故頻發,“值得信賴”仍需要很長的時間來實現,不過其使用的趨勢已不可阻擋。
9月16日,《經濟學人》最新發表封面文章“掉進兔子洞”指出,DeFi或重塑金融業。
“金融業正在進入一個新時代,在這個新時代裡,科技平臺、大政府(big government)和DeFi這三個新穎但有缺陷的願景將相互競爭、相互融合。在每一個願景裡都體現了各自對於經濟應該如何執行的技術架構和意識形態不同看法。就像20世紀90年代的網際網路一樣,沒有人知道這場革命會在哪裡結束。但它將改變貨幣的運作方式,同時也將改變整個數字世界。”
這或許意味著機構級DeFi萬億市值或並不遙遠。
編輯: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