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陽方言屬於中原官話許陳片,此方言片大致包括清代的許州府和陳州府。相當於今天的許昌、漯河和淮陽。這一方言片的語音特徵大致有二:一是分尖團音。二是很多地方聲母只有z、c、s,沒有zh、ch、sh。遇到zh、ch、sh都讀成z、c、s。詞彙上有一部分特色詞彙。如墓生指遺腹子。得法指舒服。副詞“老”在本區很常用。黑讀作歇。松樹讀作兄樹。如“老是哩”就是對極了的意思。沒有呼作木牛。
由於此方言片區和中原官話的歸德片、鄭開片同屬豫東地區,方言上也有相似的地方。鄭州也有副詞“老”的用法,商丘也有“德法”這一方言詞。
淮陽是華夏文明的祖根之地,歷史久遠,文化厚重。近年,由於受普通話的影響,該地語言受到衝擊。在這一背景下,対該地語音進行儲存和科學的分析顯得尤為重要。
而近三十年來,實驗語音學得到迅速發展,藉助實驗儀器裝置和語音分析軟體,容觀精確地描寫語音,揭示出許多過去不可能觀察到的語音現象。現在的實驗語音學已不僅僅是“補聽官之缺”,而且創造出了新領域,大大豐富了語言學的內容,成為一門新學科。語音實驗的目的並不是得到唯一正確的標音,而是完善方言語音的描寫,實驗可以獲取語音的聲學特徵加以分析來彌補聽力的不足。
運用實踐語音學的方法對淮陽語音的母音、聲調和子音進行聲學特徵描寫及統計研究。分別選取老年、青年、男聲、女聲作為對照組,探討組內語音的異同。嘗試用實驗語音學約方法對淮陽方言進行研究,以期能對該地語音現狀有更加科學全面的認知,從而為中原官話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材料,主要得以下結論:母音部分,男聲、女聲的一級母音聲學母音圖差異是女聲母音三角形比男生的更大、更低、更靠前。二級母音聲點陣圖中,母音主要分佈在靠近母音三角形的三條邊的位置,分佈狀態是比較離散的。三級母音中,韻尾的發音對主要母音有重要的影響。四級母音是既帶有韻頭又帶有韻尾的母音,韻腹元音同時受到韻頭和韻尾的影響,韻尾比韻頭的影響更大。更調部分,從調型來講,陰平調是中升調,陽平調是直降調,上聲調是是中平調,去聲調是高降調。從頻域來講,男聲女聲陽平調頻域,沒有顯著性差異,這也是淮陽方言男聲女聲四個聲調頻域唯一一個沒有顯著性差異的。從時長來講,男聲女聲四個聲調的時長都沒有顯著性差異。子音部分,從爆破聲來講,老年青年發音h爆破音VOT的時長順序一樣,都是呈[kh]>[th]>[ph]>[k]>[p]>[t]。從發音部位角度來看,男女聲子音時長的大小順序是一樣的。
歷史上,中原語系區戰爭頻發,每次戰亂的平息,都伴隨有大量的人口遷徙,長期的語言融合形成了現在的淮陽方言語系區。而促進這一方言語系區形成的共有三種文化相支撐:
陳楚文化戰國末期,荊楚文化北上中原,與當地陳文化及東夷文化融匯貫通而形成的陳楚文化,以淮陽為中心形成和發展起來,並在後世得到繼承和發揚的一種地域文化,對後世的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影響深遠。因此,淮陽方言與荊楚之地語音元素有許多相通之處。
移民文化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結束了元朝末年以來長達20多年的戰亂。當時的中原地區,受戰爭摧殘,村莊城邑多成廢墟,寥無人煙。為恢復中原地區經濟,明太祖洪武時期,從山西至中原大規模移民就多達十次。淮陽方言的語素構成受移民影響,有諸多山西方言的成份存在。
運河文化明清時期陳州周家口一帶水運興盛,經濟發達,商業繁榮,流動人口多,還有不少少數民族,因此在這一時期形成了一些較為複雜的淮陽方言的語言構成。
淮陽方言是在豫東方言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語言。淮陽方言與普通話聯絡極其密切,它與普通話之間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性。
淮陽方言的親屬稱謂語研究
淮陽方言的親屬稱謂語承襲了古代漢語親屬稱謂語的一部分。同時受到普通話的影響,因此表現出與古代和普通話的親屬稱謂語相似的一面,然而,它又保持著自己的特色。淮陽方言中的親屬稱謂語與《爾雅》和普通話中的親屬稱謂語的歷時、共時比較,說明淮陽方言親屬稱謂語的獨特立處。
淮陽,又名陳州、宛丘,位於河南省東部,幾千年來,它的語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在親屬稱謂語方面,特點顯著。本文從歷時、共時及淮陽方言本身三個方面,分析淮陽方言中親屬稱謂語的特點。
所謂親屬稱謂語是指有血緣關係的人用來相互稱呼的有關名稱。自從有了人類社會,就相應地產生了親屬稱謂語,但是,只是到了商代,才有明顯的長幼分別。陶希聖先生說:“男女分工之外,在狩獵與畜牧及戰鬥三位一體的生活方式下,又有老幼的分工。老幼分工乃產生世代的分別。世代∽分別在商族是很明顯的。祖、父、兄、子這些稱呼已經存在,並還有高妣、妣、母、妹的稱呼,世代層的分化是再明瞭沒有的。”這段話說明了親屬稱謂語的產生過程。古代典籍中已經出現了有親屬稱謂語的記載,如《詩經•小雅•大東》:“父兮生我,母兮鞠我。”《詩經•小雅•常棣》:“宜爾室家,樂爾妻孥。”妻孥,是妻子兒女的統稱。《詩經•小雅•小苑》:“我心狀傷,念兮先人。”先人,指祖先。《楚辭•離騷》:“月卡皇考曰伯庸。”考,指父親。而《論語》和《孟子》中出現的親屬稱謂語更多,用的次數也很多。據楊伯峻先生(1958年)統計,《論語》中父出現25次,指父親的有23次,母出現了10次、兄弟5次、妻5次,指妻子的1次。《孟子》中父出現78次,母出現47次,指兒女的子有55次。而《爾雅》的出現,不但總結了秦漢時期親屬間的相互1稱呼,而且對後代也是一種界定。因此,我們把它作為古代語言的代表,來追尋淮陽方言的軌跡。
歷時性比較
我們先做一個縱向的,歷時性的比較,可以看出,從《爾雅》到普通話和準陽方言、親屬稱謂語的結構基本上是穩定的。但是變化也是很大的,這主要表現為:
一、稱謂語減少。從古到今,稱謂語的數目已經大大減少了。《爾雅》中的“高祖、玄孫、來孫、昆孫、仍孫、雲孫”等在普通話和淮陽方言中已逐漸消失。這是因為現在計劃生育的推行,晚婚晚育的提倡,四世同堂的現象在大城市中越來越少,因此,這些稱呼語也沒有用了。淮陽方言的稱謂語與普通話相比是多了些,但與《爾雅》相比較還是少了很多。
二、稱謂語的改變,也可分為兩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構詞上的變化,第二種情形是稱呼上的變化。
首先,在構詞上,《爾雅》與淮陽方言有著規律的不同,這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爾雅》中用父母作為構詞語素表示父輩以上的這種情況在淮陽方言中已經完全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祖父輩以上的男性用“爺”作為語素構詞。如大爺、二爺、老太爺、老祖爺等。
2.在《爾雅》中作為字首的表示很明確的輩份關係的“高、曾”被泛指的“老”所代替。
3.《爾雅》中用來表示尊敬的王字在淮陽方言中完全消失,因為王字作為在封建王權像徵的貴族專用字,尋常百姓不再使用,因此王字在親屬稱謂語中就慢慢消失了。
4.《爾雅》中用來表示祖父輩以上的“祖”字到淮陽方言中被“老”和“太”所分擔。祖在甲骨文字是神主牌位,外形像男性生殖,它是母系社會晚期出現的,本來製成牌位代表生殖之神,以供婦女乞求生育,後來用作對祖父輩以上男人的通稱。王力先先說:“‘祖’原來就是親屬稱謂語,但所指的不限於一代,凡祖父一輩和祖父以上的皆稱祖。”因此,《爾雅》中在對祖父輩以上的男性構詞中均加一祖字。而祖父輩以上女性的稱謂也加一祖字,這是因為在父系社會中男性親屬尊貴,因此在構詞上也就以男性的稱呼為主,再加其它成分以示男女有別。
5.《爾雅》中表示長幼或者泛稱的,淮陽方言用大、小之別。如《爾雅》中的兄公、叔、女公、女妹,本指丈夫的兄弟姐妹,在淮陽方言用大伯子、小叔子、大姑子、小姑子來分別年齡的大小。《爾雅》中對妻子的兄弟姐妹用甥和姨來泛稱,而淮陽方言用大舅子、小舅子、大姨子、小姨子來分別。
其次是稱呼上的變化,這又可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1.同一個物件,古今稱呼不同。在這方面不同者很多,我們可以參看圖表。
2.古今都有一個詞,所指不同。如:舅,《爾雅》中有兩處提到它,“婦稱夫之父為舅”,“謂我舅者吾謂之甥也”。舅在這兩處分別指丈夫的父親、母親的兄弟,而在淮陽方言中它專指母親的兄弟。姑在《爾雅》中也有兩種意思,一是“父之姊妹曰姑”,二是“婦稱父之母曰姑”,姑在這裡分別指父親的姐妹,丈夫的母親,而在淮陽方言中它專指父親的姐妹。姨,《爾雅》中曰:“妻之姊妹同出為姨”。也就是說男子稱妻子已經出嫁的姐妹為姨,而在淮陽方言中稱母親的姐妹為姨。婦在《爾雅》中有三處提到它,“(女子謂)弟之妻為婦”,“子之妻為婦”,“女賓,婦也”,(嬪,就是指故去的妻子,《禮記•曲禮下》:“生曰父、曰母、日妻,死曰考、曰妣、曰嬪”。)也就是說《爾雅》中婦有三種所指,女子稱弟弟的妻子為婦,稱兒子的妻子為婦,男子稱已死去的妻子為婦。而在淮陽方言中沒有一個單獨的婦字,只有媳婦一詞,有兩種意思,指自己的妻子和兒子的妻子,這與《爾雅》有一定的淵源關係。甥在《爾雅》中有兩處,“姑之子為甥,舅之子為甥,妻之昆弟為甥,姊妹之夫為甥”。“謂我甥者,吾謂之甥也。”後者與我們現在的稱呼一致,前者淮陽方言中有不同稱謂,如稱“姑之子”,舅之子為“表兄弟”,稱“妻之昆弟”為大、小舅子;稱“姊妹之夫”為姐夫、妹夫;甥專用來稱呼自己姐妹的兒子,並且還要用“外甥”稱之。
共時性比較
普通話和淮陽方言中親屬稱謂語的比較。透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其中的不同。
一、構詞上:1.普通話的主要親屬稱謂語如父母親、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等和《爾雅》中的構詞方式相同,都EK父、母、祖為構詞語素,這一點與淮陽方言不同。淮陽方言對長於父輩的稱呼是:爺、奶、老太爺、老太太、老祖爺、老祖祖,可以看出對於祖父輩以上的男性稱呼淮陽方言基本上以爺作為構成語素,而對於祖母輩以上的女性稱呼都各有不同,如稱父親的母親為奶奶,稱父親的奶奶為太太或老太太。2.普通話由於受雙音化的影響,已經沒有單音節的親屬稱謂語,只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音節構成的親屬稱謂語,而淮陽方言中很多親屬稱謂語是單音節的,如:爺、奶、大、爹、爸、孃兒、媽、姥兒、舅、姨等,並且這些稱謂語由於聲調類化的結果它們的調值都是[21]。說明淮陽方言的這種構詞方式在普通話的衝擊下,仍保持了自己的特色。這可以找到其歷史淵源。早期親屬稱謂語多用一個音節的詞來表示,如甲骨文中的父、母、兄、考、婦等,淮陽方言中稱呼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多用一個音節來表示可能源於此,並且一個音節的詞多用來稱呼與自己血緣關係較近的人,如爺、奶、爸、大、媽、伯等。
二、稱呼上:1.淮陽方言的某些稱呼具有較強的寬泛性,在普通話裡分工比較明確的稱呼,如表姐妹、表兄弟,在淮陽方言中只用老表一詞來稱呼就可以了。2.淮陽方言由於受到普通話的影響,日益向其靠攏。如爸爸、媽媽的出現及擴充套件和大、爹、孃的日益減少。
對淮陽方言的分析
首先,淮陽方言在稱呼上有很強的一致性,如姥、爺、奶、姨等,縣內各地所指相同。但也有些是不一樣的,主要表現為:
一、一詞多義。如:大,即可指父親又可指叔父。伯,既可指父親丈可知叔父。媳婦,既是對自己兒子老婆的稱呼又是對自己妻子的稱呼。這或許是古代群婚制的遺留,在母系社會,人們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對於父輩以上的男性,不管是否是親生父親,一律用父稱之。且男人們也不知道妻子與兒媳的區別,因此伯、大、媳婦用於雙稱也就可以得到解釋了。大大,既指伯母又指叔父,這是不同民族相互交叉影響的結果。淮陽的回民稱伯母和叔父為大大,於是漢人受其影響,也稱大大。大爺,即爺爺的大哥,又指父親,這是讀音不同造成的。爹,在淮陽縣城指活著的父親;而在魯臺鎮等一些地方,爹專指死去的父親,這是由於地域不同造成的。
二、一義多詞。如大、爸、爹、伯都指父親,孃兒、媽都指母親等。關係越是親密的直系親屬,同義詞越多,而旁系的親屬如姨、舅等就沒有同義詞,這也傳統上親疏有別的反映。
其次,淮陽方言親屬稱謂語的構成方式也別具一格,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附加,包括新增字首和字尾。這又有兩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加上詞綴後意義就變了。如婆子原指婆婆,加上字首老之後變成老婆子就指妻子了。再如姨、舅指母親的姐妹和兄弟,加上字首和字尾變成大姨子、小姨子、大舅子、小舅子,它們就指妻子的姐妹和兄弟了。相同的還有:姑——大姑子、小姑子,叔——小叔子,伯——大伯子,前者指父親的姐妹和兄弟,後者指丈夫的姐妹和兄弟。第二種情形是:加詞綴只是為了表示尊敬,意義不大,如老太太,指爸爸的奶奶,但加上一老字表示尊敬。
二、內部曲折,包括輕聲和變調。輕聲構詞的如大爺,爺讀本音時指爺的大哥,讀輕聲時指爸爸的哥哥。利用變調構詞如大,當它的詞值是[21]時指父親,當它的詞值是[12]時指叔父。既用輕聲又用變調構詞的,如大大,讀[ta21ta]時指伯母,讀[ta214ta]時指叔父。
三、重疊。這也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重疊後意義發生變化,如大指父親,重疊後指伯母,還可指叔父。第二種情況是重疊後所指性別發生變化。如祖本指男性,但重疊後加綴老就變成了老祖祖,指爺爺的母親。
此外,夫妻對稱方面,也表現出男女分工的問題:夫稱妻為家裡,妻稱夫為外人,這可能是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想觀點在稱謂語中的遺留。
結論
透過以上比較分析,我們可以發現:
一、親屬稱謂語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變化,它的基本結構是穩定的。但變化是很大的,如稱謂語數目的減少和稱呼上的變化。
二、雖然對同一物件的稱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俚這些變化並不是雜亂無章的,而且一一對應的有規律可尋的。
三、淮陽方言的親屬稱謂語中保留了古代的構詞方式,但又有一些變化。
四、在稱謂語上淮陽方言受到了普通話的影響,然而它自身又在調整、變化著,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特點。
語言的傳承性,漸變性和保守性在淮陽方言的親屬稱謂語中得到了很好的證明,關於其中親屬稱謂語的發展演變規律以及原因有待我們作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