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要先知道什麼是三山實驗,它對應的是我們上次說到的前運算階段的孩子
心理學家皮亞傑三山實驗的實驗材料是一個包括三座高低、大小和顏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先讓小朋友自己在同的角度去觀察這座山,然後把娃娃放到某個方向面對著假山,此時讓小朋友描述出現在娃娃看到的山是什麼樣子的
結果發現小朋友不能描述出娃娃能看到的山的形狀。他們只能從自己的角度來描述假山的形狀。皮亞傑以此來證明小朋友前運算階段的自我中心的特點
這個實驗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示呢?我們應該怎麼應用在孩子的教育中呢?在教育的過程中首先要考慮的就是他們的心理發展階段,因為還在自我階段的兒童,思維還具有不可逆性。他們的思維還是不可逆的(知道A→B,但是不能推匯出B→A)所以當孩子犯錯後我們可以直接說出來,或者做出負反饋(懲罰)。以更直觀的方式教育孩子才是有效的。
有人也對此保持批評態度,認為這個實驗難度太高,超出了小朋友的認知以外,於是他們也設計了一個與此相識的實驗,只不過把三座假山換成了農場,把娃娃換成了動畫主角,發現小朋友也能繪聲繪色的描述出動畫主角的視角,所有他們說我們認為兒童不具備某些能力的時候,可能只是問題的開啟方式不對罷了。培養孩子的能力,也許只需要換一種更接近孩子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