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讀米芾書法的書友一定知道,米芾“刷”字酣暢淋漓,且東倒西歪,其實,早在唐代的孫過庭寫字,如《書譜》的結字也是歪歪扭扭,懷素小草千文結字也左傾右斜。為什麼古人寫字就是要歪歪扭扭呢?
下面,我們以米芾書法為例,作典型解讀。
《蜀素帖》結字法分析
每個字都有自己的空間結構,由筆畫組合成一個字的方法叫結字法。
唐代楷書重在建立規範與氣勢,字形大小相差不大。而宋人重在意趣,米芾主張字有八面,“大小各有分”,認為“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非古法。
米芾結字善於使用“各隨其體”之法,把每個字的獨特造型塑造出來。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言:“字須奇宕瀟灑,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此趙吳興所未嘗夢見者,惟米痴能合其趣耳。”
米芾素有“集古字”的稱號,說明他對傳統的繼承是下了非常大的功夫的。他曾下大力氣搜尋魏晉法帖,然後無間臨池。《蜀素帖》的結字已經形成米芾獨特的風格,不是一般性的集字湊泊,屬於紮根傳統基礎上的個性化的處理方式。米書恣肆生動,透過以下幾種結字方法得以實現。
奇與正
漢字大致屬於方塊字,整體上要有穩定感,一般軸線垂直者為正,軸線與垂直線有一定角度者為奇。《蜀素帖》每字一奇,結字以攲側生動為主,單字軸線多奇。
“水”、“餌”、“亭”、“朋”等字,軸線不是左傾,就是右斜,極力避免正局。《蜀素帖》以左傾字形為多,仍保留了書寫《苕溪詩卷》時的一些特徵。左傾給人險絕之感,右斜給人飄逸之感。下面,我們來分析《蜀素帖》奇而不散的原因:
一、是界格對傾斜的字勢起到了約束作用,每字的寬度沒有超越邊線。
二、是上下字透過軸線的矯枉過正獲得平衡感,如“江波”上字右斜,下字左傾,連貫起來感覺生動而又平衡。
三、是軸線端正的字在整行字組中起到了一種矯正作用,如“揚帆”字勢端正,起到了一行中的引領作用。這些手段使得該帖奇而能正。
所以,這些“倚正相生”的字態給我們很獨特的漢字視覺表現。
其實,不僅是孫過庭、米芾等。如果你大量觀賞書聖王羲之的書法,無論是他的大量書信手札還是《蘭亭序》等,普遍寫得“歪歪斜斜”。
1500年前的袁昂在他的書法理論著作《古今書評》中說:
“王右軍書如謝家子弟,縱復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種風氣。”
1/爽爽有一種風氣
不僅是二王,東晉人的書法因為不端正,形成了一種風氣,這種風氣就是一種書寫感。
這種書寫感透過字型自然的左右擺動產生,這也是我們看很多古今書法家寫的字很有動感的原因。
奇正相生歷史上的書法名家很少把字寫的很正,因為把字寫正大部分人經過一定的訓練都能夠做到,而高明的書法家都在斜中取正,也就是我們說的“奇正”。
古人書論裡的奇正相生就是這個道理,這種奇來自於看似非常的平正的字型下,不僅僅是行書,其它書體也能產生這種效果。
書勢比如我們經常見到的柳公權的楷書,他的楷書沒有一個筆畫是水平的,我們今天練習用筆書法,第一天寫橫畫,老師就會告訴你橫畫不是直的,一般會有5度的傾斜。
而這種傾斜,就能給人一種動感,就比如一根鋼筋平平的放在地上是沒有力量感的,而一旦把它折彎或者抬起一端就會給人一種力量感,給人一種勢感,古代書法又叫“書勢”就是從這裡來的。
2/生理本能自然釋放
行書裡的斜勢,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人的手臂的動作幅度,因為我們大部分人用右手寫字,手臂、手腕、手指的動作幅度是一個半弧形。
所以你看很多書法家的字左邊非常舒展,右邊很緊張,就是由於這個原因,這一點蘇東坡的書法表現的最明顯。
尚意書風把齊整相生演繹到極致尚意書風本質上是對唐代以來的尚法精神的一次反叛。
主要特點是注重性情的表達,少了幾分唐代書法的嚴謹,以意取勝,主要代表書法家是宋四家裡的米芾、蘇東坡和黃庭堅。
其中又以米芾最為突出,後世學習米芾書法的王鐸,又更進一步,不僅在單個字上傾斜,在整個章法上都寫出了斜勢。
3/以意取勝
這種以意取勝的心法,直接解放了書法家的手和筆,“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完全依靠手腕的自然運動來書寫,由於手的活動範圍的限制,自然字也就有了斜勢。
初學分佈,但求平正但是作為書法的初學者,仍然要克服手的生理限制,開始練習書法,要儘量把字寫正,我們現在的水平,很難達到古人那種信手拈來的程度,需要進行大量的基礎訓練。
這種基礎訓練就要求書寫者能夠做到各種情況的書寫,不僅要能把字寫正,還要能把字寫斜,而寫正的過程就是訓練筆法和結構的過程。
就像我們學車,不可能直接上路學習,而要先從壓離合器、倒庫、坡道、s彎開始,經歷了這些就對開車有了基本的瞭解,然後再上路才會更簡單一點,之前的這個鋪墊就是基礎。
總之,歪歪斜斜的“斜勢”,一方面是書法家們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是由於人的手的生理結構的限制,斜的最高境界就是“奇正相生”,有斜勢的書體不一定就是行書,楷書和草書也會有,但是作為初學者,仍然需要首先把字寫正。
來源:鼠星星文化
宣告: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刪除!聯絡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