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班也不行,普通班也不行,意味著我都不行。到底哪兒不行呢?首先孩子看這兩個班級的眼光,孩子對這兩個班都有偏見,重點班有重點班的問題,普通班有普通班的問題,先拋開學校教育,班級本身這些問題不談,來看我們自己的孩子。 人對某個事物有偏見,都是正常的。
偏見有兩種: ①開放性偏見。人在瞭解任何事物時,剛開始無論是背景知識,人生經驗有限,人都會產生一定的偏見。跟客觀的事實產生不符是正常的。幾乎所有人認識事物都有偏見。大部分人是開放性偏見,開放性偏見意味著,我願意進一步的瞭解你,適應你。慢慢的從開放性偏見,到對客觀事實的把握,比如:重點班,有利、有弊的地方在哪?它是不是最適合我的?到普通班,有利、有弊的地方在哪兒?它是不是最適合我的?最終能找到適合自己成長的定位,一個客觀的認知。 ②封閉式偏見(不再發展的偏見)。從主觀的偏見到客觀認識的把握後面這個過程就沒了,封閉式偏見往往是把我現在的認知當成事實。 開放性偏見是帶著疑問,不是直接肯定了我的偏見。而封閉式的偏見是帶著某種絕對、肯定(我的認知是對的)。不再往前發展,很容易停滯。 開放性偏見和封閉性偏見,反映的不是事物真實的狀態和麵貌,反映的是認知者自身的狀態,認知者對事物是開放狀態,還是封閉狀態?是從愛出發看這個世界,還是從恐懼出發來把握這個世界? 孩子要調整的,不僅僅是認知,而是生命狀態。如果我們沒分清楚這兩個問題,很容易給孩子講道理,去改變他對事物的認知,如果我們僅僅改變他的認知,會發現越改變,他越固執。 如果人是恐懼的,沒有安全感的,人的狀態是封閉的,不夠樂觀的,你再去給他講道理,再去改變他的認知,會發現他越來越犟(固執)。 如果我們沒有觀測到孩子不同的生命狀態(一個是開放狀態,一個是封閉狀態,一個愛的狀態,一個恐懼狀態,一個有足夠安全感的狀態,一個安全感不足的狀態)。如果不去區隔這兩種狀態,僅僅是講道理,很容易把人導向鑽牛角尖,更固執!他會拼死維護他的觀點。 當我們區隔之後,方向就明白了。 孩子重點班也不行,普通班也不行,如果從偏見性來講,一樣的,每個人都有偏見,融入環境,融入群體,把握客觀規律的時候,人產生偏見是正常的。一種是開放式的偏見,我是不斷的向前發展,由偏見慢慢到客觀事物的把握,群體的融入。一種是封閉式的。 所以要調整的是孩子的狀態,引發孩子的快樂情緒。在改變他的認知之前,把家庭氛圍、孩子的快樂情緒引發起來。調整好他的狀態,如果他說:普通班有問題,有問題就有問題,把問題先放一邊,看怎麼樣能讓孩子興奮快樂起來,把他的熱情喚醒。這比講道理更重要。 針對這類問題的孩子,先在狀態上把握,然後在邏輯上支援他,然後再創造條件環境,比如:老師和同學,慢慢帶動他,讓孩子由一種生產性偏見到客觀事物的把握和融入,這些就順理成章了。 這個案例跟兒上把人的狀態激發起來。引發孩子的快樂情緒,在這個情緒的推動下,讓人進入利導思維模式,在考慮普通班和重點班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