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作為一本仙俠神佛小說,裡面有著滿天神佛,也有到處吃肉的妖怪。但是這篇小說從頭至尾都秉持著一個觀念,那就是崇佛抑道。無論是車遲國道士的暴行,還是天庭面對孫悟空時的表現,都說明作者有意打壓道家。
因此在《西遊記》書中,經常能夠看到一些飽含佛理的故事和片段,比如唐僧的三個徒弟,他們的法號連起來分別是“悟空、悟能、悟淨”,代表著佛教中的“空能淨”,寓意著只有在這三方面做到大徹大悟者,才能夠取到真經。
不僅如此,在原著中,孫悟空還曾打死過六個山賊,而這六個山賊的名字也很有特點。如果將這六個山賊的名字串聯在一起,就會發現,這才是如來的真正用意。
《西遊記》中,孫悟空不止一次打死山賊,幾乎每一次打死山賊唐僧都要對悟空一頓唸叨。悟空對唐僧的唸叨也習以為常,可以輕鬆應對,但是在第十四回中,孫悟空第一次打死山賊時,卻和唐僧產生了矛盾,一氣之下離開了唐僧身邊。
而這一回的題目也非常有深意,是為“心猿歸正 六賊無蹤”,其實從題目就能夠看得出,所謂六個山賊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山賊,而是如來給悟空的考驗。只有六賊身死,孫悟空這頭心猿才能夠迴歸正道。
原著中說唐僧與獵戶劉伯欽一起來到五指山腳下,見到了一個尖嘴猴腮,頭上長滿青草苔蘚的猿猴。那猿猴正是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孫悟空,如今卻被如來佛祖壓在五指山下,出入不得,只能以山麓野果為食,初霜露水為飲。
好在唐僧爬到五指山上,揭下了如來留下的封條,悟空才得以迴歸自由之身。經過觀音菩薩的指點,悟空已經知道唐僧就是他將來的師父,於是悟空拜倒在唐僧面前連忙拜了四拜,認下了這個師父。
隨後師徒二人繼續西行,路上遇到一隻斑斕猛虎,孫悟空拔出耳朵中的如意金箍棒,只晃了晃一根碗口粗的鐵棍便打得猛虎稀爛。好在老虎一身虎皮儲存上好,唐僧便利用虎皮給孫悟空做了一身虎皮裙,也能遮擋一二。
誰知道師徒二人剛遇了猛虎,又見山賊,六位手拿刀叉的剪徑強盜攔住了師徒二人的去路。而這六位山賊的名字卻非常奇特,他們分別喚作:“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身本憂”。
悟空見只是六個小毛賊也沒有在意,乒乒乓乓任由毛賊對著他一頓砍劈,卻不見悟空身上有一絲一毫的傷痕。等到悟空出手時,只一棍便將六個山賊盡皆打死,然後悟空剝了他們的衣服,奪了他們的盤纏,笑嘻嘻的向唐僧請功。
誰知道唐僧卻怪罪起悟空行兇,還說這般剪徑強盜,只消拿到官府即可,縱有罪也不至死。說罷又是對這悟空一頓唸叨,卻惹惱了悟空,按捺不住心頭火氣的悟空縱身一去便離開了唐僧。
這段劇情看似是表現悟空的野性,以及唐僧的憐憫之心。實際上卻是如來對悟空的考驗。從六個山賊的名字就可以看出。“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身本憂”指的是佛教中的六根,只有斬斷六根才算是真正的皈依佛門。
因此悟空打死六個山賊也就預兆著他真正的走入了佛門,開始慢慢斷絕人的七情六慾,向一個僧侶佛陀前進。事實上也正是從此刻開始,孫悟空不再是那個無所不為的齊天大聖,而是一個步步受限,處處受阻的孫行者。
因此這一章回的題目為“心猿歸正,六賊無蹤”,不過想要真正的心猿歸正,緊靠斬斷六根還不夠,還需要外力的督促。因此在孫悟空離開唐僧後,觀世音便送了他一頂帽子,也就是然後的金箍。只要有一天孫悟空沒有真正的成佛,那麼金箍就會一直戴在他的頭上督促監督他。